-
彭旭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三康診所 精神心理科 斷奶是每一個家庭都要遇到的挑戰(zhàn),但是由于對生理與心理知識的不了解,導致斷奶之路困難重重,甚至還有一些錯誤的斷奶行為廣為流行。一位一歲孩子的母親,寫信跟我說了她的困擾。這位母親您好,感謝您的來信和對我的信任。信中得知,您初為人母一年有余,對您表示祝賀,這一年以來應該有很多的育兒養(yǎng)育知識都需要學習吧,這是正確的選擇,母乳喂養(yǎng)也是很正確的,與孩子共同成長是一件很快樂事情。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就像斷奶確實是一個困擾很多家庭的難題,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首先要確認,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是斷奶的最佳生理時機,生長所需營養(yǎng)已經超過了母乳所提供的能量,選擇輔食替代母乳勢在必行。對母親而言,也有從母乳喂養(yǎng)中解脫,回歸生活的需求。除了正常的社會需求,哺乳期的結束才代表著生理上做好了下一次懷孕的準備,毋庸諱言,這是人類生物性的需求。現在的你已經體會到這一重要性,且開始嘗試。不過,因為沒有經驗且準備不足,導致在實施上困難重重,母親從而了產生了焦慮的情緒,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媽媽的焦慮從何而來,是不是孩子傳遞過來的,那么孩子的焦慮又來自哪里呢?這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有一種貫穿人類生命始終的精神慣性是:生理上已經做好準備向前走,但是心理上依然沉浸在過去的狀態(tài)。在孩子斷奶這件事情上的體現就是——接觸“斷奶”時孩子會想:“怎么好好的“生物鐘”忽然亂掉了呢?原來在中午、晚上、睡前、媽媽都會過來喂奶“催眠”,這讓我很舒服,睡得好,含著乳頭讓我很安心,可是最近乳頭不見了,媽媽去哪了呢?”(怪不得在醫(yī)學解刨中的乳頭一次為mamma,如媽媽同音)當孩子體會到這種陌生的狀況后,會有一種被拋棄了的感覺,同時會有不安全感出現,自然會發(fā)出撕心裂肺的哭鬧,這種現象被稱為嬰兒的“分離焦慮”,是兒童早期的一種常見的焦慮情緒體驗。媽媽本來是為了孩子健康著想為孩子斷奶,卻不想給孩子帶來這樣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自然讓人焦慮,隨后也就慢慢的妥協、退讓,斷奶工作困難重重。但是,事情終究有一天是要解決的,在那最后一天來臨的時候,媽媽會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與壓力,痛下決心給孩子斷奶,這種突然間的變故會更加棘手。媽媽各種情緒混雜:憤怒、焦慮、擔憂、一旦這些情緒面向孩子,這無疑會加重孩子的早期心理創(chuàng)傷,很多的斷奶如果處理不好,很有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小小的陰影的種子。在斷奶時要避免的誤區(qū):比如:有的媽媽會采取極端的做法,在乳頭上涂些黃連、辣椒、醋等產生不良刺激性口感的物質,通過讓孩子吸奶的時候嘗點苦頭來斷奶,盡管往往很奏效,但心理學是不推薦的。因為這樣做相當于對單純的孩子的欺騙。想想看,孩子充滿信任與渴望地含起媽媽的乳頭,收獲到的卻是意外的痛苦,孩子在無助時求助親愛的媽媽,卻得到了媽媽尷尬、無奈、內疚、痛苦,甚至是得意、挑逗的表情,很容易由此不再信任媽媽,進而可能影響到將來對他人的信任。很多的媽媽可能會采用“安撫奶嘴”替代喂奶,在心理學上這對處于“口欲期”的嬰兒或許有效,口欲期一般在一歲之內,大一些的孩子仍然用奶嘴就不一定合適了。奶嘴固然有用,但在本質上可能在鼓勵孩子退行,從生理上觀察,孩子的某些本能感知比成人更敏感,并不容易欺騙的,成人給孩子奶嘴后,雖然孩子看起來很安靜,被安撫的可能只是成人的焦慮情緒而已。在早期哺乳習慣上要注意:比如:要避免邊哄睡邊喂奶,這相當于在吃奶與睡覺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不恰當的條件反射。而睡覺的前提是安全、舒適、溫暖等愉快體驗,這些體驗也將以嘴含到乳頭為額外的條件刺激,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誤區(qū)。因此,當孩子睡眠規(guī)律逐漸形成時,應避免養(yǎng)成“奶睡”的習慣。較好的辦法是直接強化睡眠前的安全感,可以采用擁抱、愛撫、細語、哼唱搖籃曲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在持續(xù)地陪伴,而不再以喂奶為唯一的方式。一旦“媽媽”的概念離開了嘴里的乳頭,開始以新的抽象體驗植入孩子的大腦,這意味著孩子在心理上成長了一大步,相反,如果睡覺時吃奶,相當于腦休息而胃工作,本身也是很不健康的。當然,這操作起來可能有難度,對媽媽而言是個挑戰(zhàn),其中最關鍵的是耐心。你能否在孩子哭鬧時仍堅持微笑、愛撫、擁抱、輕聲細語決定了你給孩子什么樣的媽媽印象,媽媽的焦慮和慌亂會讓孩子莫衷一是,別無選擇之下,他只能回到原來習慣的條件反射中,即使這個反射是不合理的。這就是孩子的退行現象,退行的結果必然是使條件反射被不斷強化、穩(wěn)定。相信你在給孩子斷奶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所收獲,特別是作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與見證者,你會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同時培養(yǎng)起自己的耐心,提升對生活的興趣,這對全家人的幸福生活是至關重要的。祝你成功!本文作者:彭旭副主任醫(yī)師、心理治療師2019年10月12日
1536
0
0
-
葉敏捷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浙江 精神科 媽媽產后要重返職場,面臨與寶寶分離,大多媽媽都會有一些矛盾與糾結。媽媽擔心寶寶會接受嗎?怎么做才不會給寶寶留下陰影和傷害?今天和大家談談媽媽與孩子分離的問題寶寶數月大或是一歲多時,許多媽媽都會重返工作崗位,有的會停止母乳,有的會繼續(xù)背奶。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許多因素會影響寶寶面對這樣重大轉變的反應,包括年齡、他和父母間的感情、早期面對失落感或分離的態(tài)度,以及是否已經準備好對母親以外的人產生依賴感。與媽媽的分離,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心理上的一種考驗和創(chuàng)傷,如果處理的好,則會在創(chuàng)傷中成長,不恰當的處理與孩子的分離,只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陰影和傷害。如何處理好與寶寶的分離呢?首先,媽媽可以繼續(xù)選擇母乳喂養(yǎng)。對孩子來說,如果媽媽不在的時間里,能夠繼續(xù)喝到象征著媽媽的乳汁,會讓孩子得到極大的安慰。而媽媽能夠在與寶寶分開的時間里,為寶寶擠奶,對媽媽來說也是極大的安慰。在白天短暫分開之后,寶寶晚上再見到媽媽時,媽媽撩起衣服喂一個奶,也能夠極大的緩解寶寶的情緒。其次,我們要開口說“再見”。當媽媽要重返職場時,媽媽的心理是非常矛盾和充滿罪惡感的,最困難的莫過要如何跟寶寶說再見。媽媽會覺得有愧疚感,很多媽媽會因為回避心中的這份愧疚感而拒絕開口說再見,偷偷溜走。雖然開口說再見,真的很難,但切記,媽媽絕對不能偷偷溜走,這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陰影和傷害,他不敢去相信媽媽,對外部會不敢信任。在我門診的一位來訪者,就曾經跟我講訴她小時候媽媽偷偷溜走去上班的故事,她說每一次都是知道媽媽要走的,但是媽媽想要偷偷溜走,她也就假裝玩的很開心,事實上她心理非常難受。長大之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已經1歲了,但是他一次都沒有離開過她的孩子,她很想出去逛逛街、透透氣,但是又很害怕她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她無法離開孩子,因為無法面對她的離開造成孩子傷心,看到孩子傷心,就好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還有非常重要的是,媽媽可以處理好與寶寶分離之后的各種矛盾情緒。這一部分是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在媽媽離開寶寶的時候,需要面對處理很多問題:媽媽是否能保持信心,持續(xù)做正確的事,同時又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看待寶寶想跟她表達的需求,比如寶寶哭了,媽媽允許寶寶哭嗎?寶寶表達自己不舍得媽媽離開的情緒,媽媽會接受這份離開的歉疚感嗎?媽媽如果能夠同情、感受、接受對寶寶的失落或憤怒的感受,為寶寶承擔這種分離的痛苦,同時又可以處理自己感到后悔、難過或罪惡的感覺,那么寶寶的分離情緒就能被接納和被處理。寶寶可能會因為媽媽離開,而表達對媽媽的攻擊。如媽媽回到身邊時,寶寶會生氣、會憤怒,有一些母乳寶寶會去咬乳頭來表達自己的憤怒,還有一些寶寶會拒絕媽媽的懷抱,這個時候媽媽需要允許寶寶表達他的心情,接納寶寶的情緒,陪伴在寶寶旁邊。當媽媽重返工作崗位時,她是否能對寶寶的事情稍微放手,使其他人能有機會更接近寶寶,分享親密的經驗,如:喂奶、幫寶寶洗澡、安撫以及和寶寶嬉戲。很多時候,會是婆婆來接替媽媽的照護工作,如果婆媳關系不是非常好,這個時候,媽媽不信任照護的人,寶寶也同樣會感受到,寶寶會更加的不安。最后我想跟大家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媽媽的分離是孩子必將會面臨的課題。與母親穩(wěn)定、安全的體驗是孩子未來分離、能夠個體化順利發(fā)展的基礎。在早期親子互動中媽媽從識別嬰兒的要求并給予滿足,形成最初的信任感,建立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安全,孩子對與媽媽的分離焦慮的耐受能力就更強,個體化發(fā)展過程就會比較順利。2019年07月09日
2796
0
1
-
王晨陽副主任醫(yī)師 南京腦科醫(yī)院 兒童心理研究中心 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曾經因為與父母或主要養(yǎng)育者分離而焦躁不安。但如果兒童在父母離家與分離時,表現出不恰當的過度的影響功能的焦慮時,而且持續(xù)時間超過4周,就可能罹患了分離性焦慮障礙。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重復出現被綁架、被傷害或父母死亡的噩夢;年齡大的孩子則擔心家人離開自己后出車禍,或自己被拐騙等,表現出情緒低落,不愿上學,即使勉強去,也經常哭鬧,有時出現頭痛、腹痛等癥狀。拒絕上學在分離性焦慮障礙的兒童中十分普遍。當然,導致不愿上學和拒絕上學的原因多種多樣,分離性焦慮僅是其中之一。分離性焦慮的主要表現:1. 對與家人離別感到過度焦慮,與孩子的發(fā)育水平不相稱;2. 持久地過分擔心不幸事件會把自己和主要依戀者分開;3. 長期因為害怕離開家長而不愿意上學或去其它地方。兒童罹患分離性焦慮障礙的比例高于青少年,男女相似,起病可在學齡前,但大部分起病于7-8歲。兒童的患病率3-4%,青少年1%。病因常和生物社會因素及學習因素有關。這些孩子經常有睡眠困難。病程與預后和起病的年齡、癥狀持續(xù)時間、合病有關,可以堅持上學的孩子預后較好。治療以綜合治療為主,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家長教育等。家長應鼓勵孩子上學。當單獨的心理治療不足夠時,藥物治療可以有幫助。本文系王晨陽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wsdscm.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09年12月22日
7442
1
2
相關科普號

王晨陽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晨陽 副主任醫(yī)師
南京腦科醫(yī)院
兒童心理研究中心
554粉絲23.8萬閱讀

柯曉燕醫(yī)生的科普號
柯曉燕 主任醫(yī)師
南京腦科醫(yī)院
兒童心理研究中心
1406粉絲60萬閱讀

羅國帥醫(yī)生的科普號
羅國帥 主治醫(yī)師
天津市安定醫(yī)院
普通精神科
165粉絲42.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