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孩子14歲,女,不想就醫(yī),已經休學一年,最近復學后黑白顛倒,怎么幫孩子就診,可以在哪里掛到張老師的號
張勇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2月08日189
0
3
-
什么是拔毛癖?
李宇飛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2月05日169
0
1
-
從厭學到厭世,孩子們都怎么了?
九月,剛剛開學兩周,不斷的有同事、朋友受人之托要求加號看診,最多的便是家里的孩子不上學、不想活。前幾天,還接受了電視臺的一個欄目編導的采訪,一位因孩子不上學、打游戲的家長向電視臺緊急求助,希望幫助“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們都怎么了?厭學、厭世,僅僅是孩子的問題嗎?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陸林在科普欄目《科創(chuàng)中國·院士開講》中關于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影響的推測受到廣泛關注,他表示,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將持續(xù)至少20年;疫情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響更為直觀。疫情期間,大量的兒童青少年因為疫情隔離在家、沉迷游戲,生物節(jié)律顛倒、情緒低落、害怕見人、不愿意出門,因此無法正常地回到學校上課。今年3月,我先后主持了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家庭治療學組2022年第一場“益家之言”公益論壇和第一場“益家之學”學術論壇,主題分別為:“家庭環(huán)境與青少年自殺”、“面對厭學,更需要講實證—青少年厭學成因的質性研究”。兒童青少年的厭學、厭世,已經成為當下比較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了!既困擾學生和家長,也困擾教育、衛(wèi)生系統(tǒng)以及整個社會。根據青少年自殺的心理機制的國內外前沿研究:青少年自殺是急性-應激反應系統(tǒng)的失敗,也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生理急速發(fā)展、缺乏成熟的情緒調節(jié)和抑制沖動能力的表現。天津大學的楊麗教授認為:青少年自殺是對環(huán)境的反應,“尋死”是為了更好地“覓活”。大多數自殺行為的發(fā)生,究其原因,是對非常大的壓力、強烈心理痛苦的應激,人際關系和學業(yè)壓力是個體的主要應激源。當這個人沒有歸屬感、沒有價值感、存在身體難以承擔的痛苦,會引發(fā)自殺意念。臨床中發(fā)現,青少年的自殺往往呈現一種姿態(tài),主要原因是釋放痛苦,尋求關注。而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自殺的影響:高水平的親子敵對性、情感回避、隱私侵犯以及養(yǎng)育者不能靈活處理家庭問題、溝通方式不被接納時,青少年更會通過自殺行為與父母進行溝通,成為極端的溝通方式;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被認為是家庭的敵對目標、諸事不順的來源,甚至孩子在家受到虐待,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采取自毀行為;青少年自殺往往與生命中重要養(yǎng)育者的依戀有關,被視為一種不安全的依戀行為,他們借由自殺行為,或渴望和去世者的團聚,或通過毀滅自己來報復他人,試圖獲得忽視自己的養(yǎng)育者的重視,借此引發(fā)他們的痛苦。疫情長期居家容易引發(fā)家庭沖突、導致手機成癮,使返校后的壓力有所增加,增加自殺風險。關于厭學的話題,厭學、拒學、休學已成為困擾6-18歲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的一個主要社會心理問題。有關厭學的形成和維持,大量的臨床研究認為:厭學的形成和維持是多生態(tài)系統(tǒng)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劉亮醫(yī)生和同濟大學醫(yī)學院的王艷波博士曾經對20位愿意參加研究的青少年進行訪談,通過質性研究發(fā)現5個引發(fā)和維持厭學的關鍵因素:第一,競爭導向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競爭引發(fā)的焦慮和看重分數忽視孩子;第二,被沖突支配的家庭生存空間。包括父母的不穩(wěn)定情緒激發(fā)孩子叛逆、不恰當的家庭期待、失衡的父母關系和缺陷取向的養(yǎng)育方式;第三,缺乏有意義支持的個人生存空間。孩子的人生被安排從而喪失動力、缺乏自我價值感、空心?。坏谒?,醫(yī)療系統(tǒng):讓人矛盾與糾結的精神科診斷?!皯敗焙汀安辉敢狻敝g的沖突、被診斷與病恥感等情緒捆綁、心理問題的好處;第五,重新融入學校生活的困難。恢復學業(yè)、受到特殊對待、重建同輩歸屬感和存在意義。五個因素彼此關聯。所有的孩子的癥狀或心理問題,都是期個體與所處的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結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義。需要多系統(tǒng)的合作,共同應對、助力孩子的發(fā)展。簡?尼爾森(JaneNelsen)在《正面管教》中描述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四種心理需求:1、表達和尋求關注,包括父母、學校、老師、社會的關注,用癥狀來吸引外界的關注。2、獲得某些權利,比如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但父母控制很強,青少年會用癥狀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權利。3、報復行為,尤其被打壓、欺負、霸凌、忽略或被貶低時,癥狀表達的是一種報復行為。4、自暴自棄,青少年有一些困難,挫折,環(huán)境中也給與否定或者批評指責,就更容易自暴自棄。所以,無論家長、老師、社會以及專業(yè)人員,都需要更多的關注孩子癥狀背后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遇到孩子厭學、厭世等問題怎么辦?既然是一個多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問題,需要一個系統(tǒng)的方式來解決。大量的臨床實踐告訴我們:家庭治療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的癥狀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系統(tǒng)都需要做出調整。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采用系統(tǒng)性的多模式診療方案,即:關注孩子個體發(fā)展,激活各種資源、提供社會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針對問題孩子的家庭開展工作。第一,關注孩子個體發(fā)展。包括孩子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導致厭學的誘發(fā)因素及是否持續(xù)存在,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學業(yè)壓力,同伴關系,校園霸凌,依賴與獨立的矛盾等等;根據孩子發(fā)展所處的不同時期,以及所在家庭的發(fā)展周期,依照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調整親子關系,滿足孩子成長的各種心理需要,促進孩子的個體發(fā)展,去年我?guī)ьI家庭治療專家團隊寫了一本書《從出生到獨立》—寫給父母的養(yǎng)育心理學,從個體發(fā)展和家庭生命周期兩條主線,指導父母科學養(yǎng)育。第二,聯結、激活各種社會資源,提供專業(yè)咨詢、心理服務、精神科診斷和鑒別診斷,發(fā)展同類群體,利用家長團體、父母聚會、分享交流、互相支持;很多問題的發(fā)生是多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結果,豐富的系統(tǒng)資源幫助問題孩子及家庭順利地度過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以及關鍵的階段。第三,針對問題孩子所在的家庭開展家庭治療。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家庭治療認為:癥狀是其所在的環(huán)境里各種關系交織所產生的結果,是其家庭系統(tǒng)目前的互動模式持續(xù)并外顯的部分,是維系家庭系統(tǒng)平衡的一種策略,也是家庭尋求改變的契機。我們要幫助家長克服焦慮、克服面子問題,降低羞恥感,及時就診,以免延誤孩子就診的最好時機;同時,要幫助父母降低緊張和焦慮,重拾自信,在親子關系中提升與孩子相處的信心;還要幫助家庭解決長期以來未解決的沖突,打開家庭的“心結”;照顧家長的心理衛(wèi)生,改善夫妻關系,加強父母合作,成為有安全感、有勝任力的父母。生態(tài)模型的心理干預理念告訴我們:關注個體、個體生存的微觀系統(tǒng)、宏觀系統(tǒng),通過改善三方面的不良影響,達到改善孩子心身健康狀況的目的。所以,厭學、厭世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需要多專業(yè)、多部門、多系統(tǒng)的合作一起面對;積極開展家庭教育與家庭治療,完善學校的角色與功能定位,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從風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可預見的健康環(huán)境。
孟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24日523
0
0
-
避免傷害孩子,父母可別這樣說
連寧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10日116
0
0
-
孩子叛逆,說明你養(yǎng)的很好
作者?|?陶若素孩子總愛“唱反調”,怎么辦?江蘇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上完網課后不想收拾書桌,一氣之下,將他的書扔滿房間,要求孩子立即收拾,“及時止損”??珊⒆訁s大唱反調,且振振有詞:我才二年級,有些話聽不懂!但我知道,筍是能吃的!到底是孩子真聽不懂,還是故意氣父母,這是個問題。養(yǎng)娃路上,總能聽見父母吐槽,和孩子說東,他非要朝西。為什么孩子總愛唱反調?唱反調,孩子成長的內驅力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白熊實驗”。心理學家給參與實驗的人一個任務:別去想一頭北極熊。結果受試者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幾分鐘,不斷地想起白熊。越是要求不去想,腦海中的白熊越是揮之不去。“白熊實驗”告訴我們:過度的禁止行為,有時反而是一種關注提醒,大腦思維就是這么剛!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會手機,快去寫作業(yè),孩子越磨蹭。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務、帶孩子,老公越裝聾作啞。在孩子和老公看來,“被要求”也是一種尊嚴壓迫,只有“對著干”,“唱反調”才能體現自我的存在感,體會自主的快樂。這也意味著,人人都有自我意志,不想被控制,是人的本能。3歲之前,孩子依賴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賴和控制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關系。隨著孩子認知、言語、行動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發(fā)展的內驅力,同時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機。孩子用“唱反調”,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試圖維護自我意識,掌握活動的自主權利。父母與其威脅孩子“不收玩具,就別吃水果”,不妨這樣引導:“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來”。與其說“不寫完作業(yè)就別出去玩”,不妨改為:“寫完今天布置的作業(yè),我們一起來玩一會兒?!奔议L避免自己說出“不”、“別”等類似提條件的詞匯,降低孩子“唱反調”的欲望。唱反調,孩子情緒的出口當然,不是所有唱反調都是成長需要,有時只是孩子感受需要。知乎上有個帖子:明知道父母會傷心,為什么還對著干?一位網友有著深刻的體會。對孩子來說,他只是堅持了對的事。特別是當他想獨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畫腳的控制??杉幢愫髞硎×?,為了捍衛(wèi)尊嚴,也要無理辯三分,更何況父母說教的態(tài)度,太令人氣憤。其實,所有的爭辯,都基于我們過于堅信“我對你錯”,無論父母亦或孩子。只不過,青少年具有“獨特自我”的認知特點,他們將自我體驗當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與人感受不同、觀點各異。當親子間意見相悖時,對孩子而言,就是自立宣言的戰(zhàn)爭。為了自由和主動,唱反調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一個媽媽曾抱怨過,自從生完老二,乖巧懂事的老大變壞了。她哄老二睡覺,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無論她怎么訓斥,老大就是笑嘻嘻。因為,在孩子的察覺中,當媽媽對他關心不足,而制造混亂,就能得到關注,唱反調不過是孩子渴望的表達。當孩子一旦嘗到“唱反調”的甜頭,那個渴望被關注和認可的孩子,內心很苦。還有一位網友說,不知為什么,工作壓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頂父母。人的受挫經歷會導致自尊心、自我價值感急速下降,為了阻礙這種痛苦的感受,內心虛弱的孩子會選擇“唱反調”這類強烈的情緒體驗,來獲得力量感。如果父母能敏銳察覺到孩子的求救,我們便能忽視“冒犯”,積極幫孩子找回自信力。像打球、跑步、游泳,都是不錯的情緒調節(jié)方式,孩子在運動中,也能認清什么是正向的情緒表達。而父母與孩子在一起,這種天然的情感連接,本身就是最治愈的力量。最怕父母,掉進孩子的“情緒陷阱”央視曾播出過一部紀錄片《鏡子》。片中,有個孩子叫家明。當他想玩時,爸爸會說: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當他踢球時,爸爸會批評:你成績都落下多少了。當他想報自己喜歡的專業(yè)時,爸爸直接否定:前景不好,喜歡也不行,必須聽我的。為了獨立自由,他選擇對著干,父母越想讓他干什么,他越不干。最后,連高中都不讀,輟學在家,制造麻煩,甚至自殘。他用決絕的方式,爭取人生主導權,拒絕過父母安排好的生活。但遺憾的是,這一切的拉鋸,卻被爸爸視為叛逆、造反。爸爸并沒看見孩子的渴望,只看見一個逆子,令他人生絕望。如果我們在親子沖突時,常常陷入對方的情緒陷阱,那么這段親子關系,注定變仇敵。有些擔心,只是假設為什么父母容不得孩子唱反調?在心理咨詢室里,一位父親吐露了心聲。咨詢師:為什么非要孩子聽話呢?父親:讓他聽話是防止他將來...吃虧。咨詢師:這種情況一定會發(fā)生嗎?父親猶豫了:哪兒有孩子自己做主的。因為他走了一條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這樣教育的,這條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親理所應當也為孩子鋪路。走其他的路一定預示著危險嗎?危險不過是父親對計劃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帶來的恐懼。心理學有個詞叫“災難化思維”,它有個熟悉的句式:萬一……怎么辦?將未曾發(fā)生的事情,在腦海中預設好,然后朝著最壞的結果想象。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緒反應過激,人在不理智的狀態(tài)下,不會平和看問題。其實,孩子當下的“唱反調”和未來并不是質變關系。孩子是慢慢長大的,成長中關于情緒管理能力,也是漸漸培養(yǎng)起來的。身為父母,不要苦惱孩子為什么“唱反調”,而是做好“有效溝通”的表率。把親子沖突當作孩子社交的演習,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說話,學習情緒管理。這樣解讀“唱反調”,父母不再焦慮發(fā)展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曾說: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解讀才是假設成立的關鍵。想要解決“唱反調”,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義它,而是去面對它。身為父母,我們不妨這樣理清思路。①接受孩子“唱反調”的事實也許很難,但隨著孩子成長,自主權一定建立在自我意識之上。小時候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長大后就變得胸有成略。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調”,面對孩子的反調,父母才能少些憤怒,多一些積極的問題解決之道。②只解決發(fā)生的事,不給人貼標簽主持人侯佩岑分享過育兒經驗。當她要求孩子吃飯要吃干凈時,兒子反問“為什么要聽你的?”她沒有發(fā)怒,只是平和的解釋:作為媽媽,我只是有責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訴你。就像這碗湯很燙,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訴你不要碰,是擔心你燙傷,我也會心疼。當親子矛盾顯露苗頭時,父母不去評判孩子好壞,或者強勢要求,只是表達自我感受。這種舒服的關懷,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納我們的好意。③與其阻攔,不如陪伴曾看過一個故事。兒子要幫同學打群架,父親自知阻攔不了,便提議:坐公交車太累了,我開車送你去吧。這一路上,父親不動聲色地諄諄善誘,讓孩子漸漸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沒那么堅持。讓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靠阻止而是支持。陪孩子去做他認為對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保護。我們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機會引導孩子看清對錯,這不但維護了他的自尊,也為自己贏取信賴與尊重。④無論何時,讓孩子知道“我愛你”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說:孩子只有感覺好,才會表現得更好。親子之間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不影響家人相愛。我們可以彼此冷靜一下,但不必冷暴力。我們可以表達反對立場,但不必攻擊威脅。我們可以不發(fā)表意見,但不必落井下石。能做到這些,孩子再唱反調,也不會變壞。父母再憤怒,也不會傷害。親子之愛,本來就是不問你是誰,只因你是你。正因它偉大、無私又真心,所以沒有什么能阻隔,我們又何必傷神呢?
姜文娟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02日506
0
2
-
現在為什么兒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李斐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0月09日142
0
0
-
低層次的父母,喜歡不斷挑剔孩子,而高層次的父母,只做這3件事
教育家愛爾維修有句話說: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然而我發(fā)現,現實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卻還對孩子各種不滿意的父母:有的家長習慣性打擊、批評孩子,在他們眼中,好像孩子永遠有不足。殊不知,越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孩子就越是無法長成父母滿意的樣子。-01-挑剔的家長,容易養(yǎng)出低自尊的孩子作家三毛就曾寫信給父親控訴:我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請您欣賞我。父母對孩子充滿愛,也總是樂于幫孩子找問題,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點——這種題都能做錯了,怎么這么笨??!每天起床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辦?要主動跟阿姨打招呼,怎么這么沒禮貌……多數家長不以為然,但挑剔,很容易養(yǎng)出低自尊的孩子。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過一位來訪者的故事:來訪者是位女孩,女孩的母親是一名老師,對她要求頗為嚴格。父親是工廠老板,平時工作忙,很少回家,就算在家,父母二人的交流相處時間也很有限,十分別扭。在她的年幼環(huán)境里,母親總是挑剔和苛責,無論學習、生活、長相、性格,在母親眼里永遠都能找到各方面比她優(yōu)秀的孩子,常常表現出否定甚至嫌棄。女孩10歲的時候,家里多了個弟弟,她發(fā)現父親很會關心人,母親也并不刻薄,只不過這一切都僅對弟弟,而她自己,從不配擁有父母的偏愛和特殊對待?!蹲晕矣X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到: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tài)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在聲音。從母親的鏡映中,孩子最早形成對自己的感受,在母親眼里,她看見的是滿是缺點的自己,于是她也堅信,自己就是糟糕的。她對咨詢師說:雖然別人都說我的條件還可以,但是我很看不上自己。學生時期,她曾擔任班干部,成績很好,待人接物表現得可圈可點,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是個很優(yōu)秀的人。成年后,遇到很喜歡她的男生,她的第一反應卻是“配不上”。她說:談條件的愛情,對我來說更踏實一些,碰上一個什么都不圖只想對我好的,比起驚喜,更多的是驚嚇。孩子從小得到的愛,越是苛刻,越是有條件,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工作后,面對有挑戰(zhàn)的項目,她不認為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生活中,無論面對朋友還是伴侶,她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不敢主動付出,怕把握不好分寸,和別人發(fā)生矛盾,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問題,活得畏首畏尾。父母表現出的不滿意,孩子可能不會反駁,但不代表打擊和傷害會消失。這些陰影,會一直貫穿歲月,永遠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02-父母越挑剔,孩子越沒動力很多親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賞,也源于大人習慣于用大人的眼光來挑剔孩子。上周和家人去露營野餐,所有人都圍坐在一張桌子上烤燒烤。吃燒烤的時候侄女因為碗邊太燙了,就放在桌子上吃,筷子里的肉都還沒夾到嘴邊,她爸爸就用一種十分嫌棄的口吻,當著全家人的面說她:抬起碗來吃,十幾歲的姑娘了,吃飯沒個吃相。就這一句話,就像一盆冷水一把澆滅了孩子的好心情。事后侄女找我哭訴:大家都這樣吃飯,只有我,手一抬就能挑出多少毛病,真的很無力,到底要我怎么做他們才會滿意?。扛改笇Υ⒆硬缓玫难赞o和行為,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在精神分析理論中,人格結構被分為三層: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了原始的沖動、欲望。超我則代表了道德感。自我是在兩者中間,協調沖突。當我們的本我有一些沖動和渴望,超我會用它的道德感去壓制本我,從而影響自我的行為選擇。如果個體在童年早期,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或其他權威者過多的指責與評判,超我的力量可能會發(fā)展得過于強大,從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優(yōu)秀自律,其實卻可以說是一種“自虐”。他們往往會過度地以外部的規(guī)范和準則對自我進行評判和約束,不停地指責和貶低自己,對自尊造成傷害。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這不是挺好的嗎?一個人可以對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過度要求自己,反而會適得其反。比如有的孩子平時成績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試就掉鏈子,有的會厭惡學習,排斥學校;有的難以承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難以排解負面情緒,變得易怒,情緒失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其實是被迫在保持自律。一旦失敗,他們的自我就會被那個虐待性的超我“懲罰”,從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厭惡。而負面情緒,會顯著影響我們的自制力,反而讓自律變得更加困難,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陷入惡性循環(huán)。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書中所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影響一個孩子變優(yōu)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緒。挑剔、苛責并沒有給孩子向上的動力,相反,給孩子帶來了壞的情緒,而壞情緒,只會讓孩子痛苦,朝著優(yōu)秀的反方向發(fā)展。-03-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托舉,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漫畫家宮崎駿說: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理解、欣賞和鼓勵。我們希望孩子變好,卻總是用批評的方式,孩子怎么會可以去做呢?只有先讀懂孩子的內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1.看見孩子的優(yōu)點樊登老師曾說:每一個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發(fā)現亮點,才是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當你不斷的讓亮點變得越來越多,陰暗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少,這才是讓孩子獲得自尊自信的方法。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媽媽的吐槽孩子難教育,假期里每天追著打著讓孩子做作業(yè),但孩子很是叛逆,只知道畫畫,一天能畫一幅??赐旰⒆拥淖髌?,我發(fā)現,該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長。孩子的畫作很有靈性,看得出很有天賦,并且對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膽,線條均勻。最重要的一點是,對于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著極高的自律性。孩子堅持畫畫的優(yōu)點選擇視而不見,反而只知道批評孩子。如果這位家長能看到這些優(yōu)點并且表揚他,孩子會有強烈的被認同感,充滿自信也會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戰(zhàn)。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有句話:我是一朵秋天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養(yǎng)育孩子,是一門欣賞的藝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優(yōu)點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長,活出自我。2.直接說出需求,調動孩子的勝任感《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認識的一位家長,希望孩子假期能學著做家務。她會每天早上把菜買好,然后跟孩子說:今天媽媽有點事情,做飯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我買了一些菜,具體x點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準備了。把做飯的流程全給孩子說一遍,最后說:要是你喜歡做什么你就自由發(fā)揮,媽媽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具體提出要求,孩子才能準確接收到信息從而執(zhí)行,給孩子留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還能讓孩子從中獲取勝任感。要求要具體明確,別讓孩子猜你的心思,溝通才能更加順暢,也才能更好地配合。3.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軟實力心理學家錢志亮說: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永遠不是短期內的成績表現。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長都本末倒置,催著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擁有高分也不夠,還要多才多藝考級拿獎給孩子施加壓力,這樣只會導致親子雙方都身心俱疲。哈佛大學曾經耗時75年,研究個體的成長問題。追蹤了724名男性的家庭以及健康的狀況。研究表明,那些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備著以下四大特征:一、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二、有問題意識和鉆研心理三、擁有極強的獨立性格四、學習的心理永不止步比起分數更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品質,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強烈的求知欲、上進心以及對目標的堅持追求。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發(fā)展、思維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這些內層能力,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軟實力”。多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瓦拉赫效應”,它告訴了我們:孩子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強點和弱點。一旦找到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教育孩子,我們都應該懂得一個道理:不是每一顆種子都是橡實,可以長成高大的橡樹。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標準來要求孩子,不滿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放下對完美的執(zhí)念,把一個更健康的環(huán)境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努力追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贏家。
陳群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9月18日812
0
14
-
為什么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腦神經的科學家洪籣說“假如這個孩子沒有學會,是這個老師沒有教對,因為老師沒有花時間找出孩子的長處,從他的長處切入?!彼又f:“從大腦實驗看來,每個孩子強處都不一樣,連雙胞胎的大腦基因都不會相同,所以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我們常常提供了環(huán)境希望孩子變成莫札特,但是往往忘了教他不開竅的東西,長期被否定下有可能毀了他的一生,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改變觀念,不要和別人的孩子比,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你們知道莫札特三歲才會叫爸爸嗎??聶成華整理出腦科學家洪籣:腦科學揭示的5個教育秘密:1、后天教育可以改變大腦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后再怎么通過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fā)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它的神經回路是可以改變的”?!叭松邱R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皼]有不可教的孩子?!币粋€早期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癥的兒童,醫(yī)生診斷為永遠不能說話。孩子的媽媽經過思考,決定辭掉工作,自己回家?guī)Ш⒆印e人教孩子說話都是以“次”為單位,而這個孩子的媽媽以“萬次”為單位。最終,這位媽媽成功了,孩子能開口說話了。2、玩伴勝過玩具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于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洪籣通過研究兒童的大腦發(fā)展發(fā)現: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爸灰钦-h(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洪籣反對把孩子丟給電視機。她的研究發(fā)現:10個月大的孩子,如果每天多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到7歲的時候,就會比每天少看一個小時的兒童,增加10個百分點的幾率患上注意力缺失癥。3、要有紀律地成長如何發(fā)展孩子大腦?洪籣給出了兩個方法:一個是游戲,一個是閱讀。她說,孩子游戲的時候,想象力在發(fā)揮,而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同時,游戲時也是在學習人際交往。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游戲中感悟習得。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游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后,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而閱讀更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無限延展。洪籣強調,無論游戲還是閱讀,都是重要的,但是,紀律是第一位的。孩子會質疑:你不是告訴我閱讀重要嗎?我正在閱讀,你為什么還要我去做別的事情?這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閱讀雖然重要,可是紀律更加重要,你應該把自己今天的事情先做完。為什么?洪籣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跟大家分享:“小的時候,父親告訴我,把該做的事情先做完,其余的時間,再來娛樂和玩耍。這樣做事,就會快很多,因為心‘安’了?!?、將錯誤轉換成經驗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籣通過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在我的學校里,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按筇崆傺葑嗉荫R友友的媽媽,在分享馬友友的成功時曾經說過,她從來沒有因為馬友友小時候大提琴拉得不好而罵他。因為,罵會讓孩子對大提琴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學習大提琴,離大提琴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焙榛_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后,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5、跌倒了,換個地方爬起來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一條鐵律。不過,洪籣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么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霸谥袊膫鹘y(tǒng)社會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墒牵瑫r代不同了,多元化的社會與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在那里跌倒了,說明你的能力不在那里。那么,為什么還要執(zhí)著在你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呢?何不改頭換面,在你有長處的領域,做出一番成績?”她進一步闡釋:“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截長補短’:數學學不會就做10道題,還不會就做100道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長帶短’發(fā)展孩子的智力。數學不好就去補數學,這樣是沒有用的。如果孩子英語有天賦,就應該把英語學好,這樣反而能帶動孩子把數學學好?!焙榛_簡介洪籣,女,1969年臺灣大學畢業(yè)后,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利福尼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y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后訓練,之后進入圣地亞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并于加州大學河濱校區(qū)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臺任教于中正大學心理所;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臺灣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洪教授研究、講學之余,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二十余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于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于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臺灣各縣市城鄉(xiāng)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師建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9月18日69
0
0
-
多少父母拼盡全力把孩子養(yǎng)成了“廢人”
作者:妙黛01“爸媽走了,我成了廢物”最近熱播的懸疑劇《消失的小孩》,講述了一個小孩消失在樓道里,警方通過抽絲剝繭揭露出這個單元里,幾個家庭的真實生活。其中魏晨飾演的袁午,是一個眼神空洞,瘦骨嶙峋的“優(yōu)等生”,被網友稱為“年度廢物”。他從小成績就好,高考數學還考了滿分,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優(yōu)秀的背后,也有著巨大的空洞。父母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幾乎所有的事情,母親都會為他包辦。就連相親的時候說什么,和誰結婚,結婚戒指是什么樣的,都是媽媽說了算的。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叛逆,就是因為賭博輸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爸爸媽媽帶著他遠離家鄉(xiāng),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仿佛新的地方,就能開啟新的人生。實際上,他的人生,在很小的時候就廢掉了。媽媽活著的時候,經常充滿悲情地對他說“我要是走了,你可怎么辦?”媽走了之后,他還有爸??!袁午跟爸爸相依為命,他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也無法勝任任何工作。只能每天騙爸爸說自己出去上班了,實際上就是朝九晚五去打麻將。他和父親的基本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退休金。那天晚上,父親充滿悲情地對他說了那句“要是爸走了,你可怎么辦”之后,也一覺睡了過去。現在爸爸媽媽都走了,世界上只有他一個人了。他不敢報警,害怕申報死亡后,就沒有了爸爸的退休金。偶然間發(fā)現了衛(wèi)生間墻體是空的,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父親藏到墻里,然后制造出父親還活著的假象。故事的后面,還有一系列的曲折離奇。這個看起來聳人聽聞的故事,其實也只不過是我們生活的強化版。父母奮力托舉,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想要讓孩子越來越好。沒想到,卻把孩子養(yǎng)成了巨嬰。那些外表看起來四肢發(fā)達,成績優(yōu)異,西裝革履的成年人,內在卻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02“隱形廢物”,并不罕見也許你會說:父親走了,他可以自己出去工作呀,送外賣、搬磚都可以啊!可如果,他只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呢?你讓他去獨立,你讓他去自理,他做不到啊。袁午的內心和人格,真的只有兩三歲。他從出生到父母離世,從來都沒有與父母分離過。父親去世之后,他把父親藏在家里,表面上是為了騙取退休金,實際上從心理層面,他是無法與父母分離。他穿上父親的衣服,戴上父親的帽子,從象征層面意味著,他與父母融為一體了。聽起來很驚悚,更驚悚的是,這樣的事情,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早在2005年豆瓣就有一個名為“家里蹲自救同盟”的討論小組,里面有五萬多人抱團自救?!稌r代財經》采訪了幾位“啃老族”,他們的經歷真實又扎心。大一就退學的小蘇已經啃老6年,她無法正常工作,也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對于父母的付出,她并沒有很感恩,而是覺得“她不是為了負擔我,我又花不了多少錢,她也是為了她自己?!毙√K認為自己有一些哲學天賦,在豆瓣上發(fā)表過一篇文字長文,思考也算有深度??墒钱敶蠹夜膭钏龔氖孪嚓P思考、寫作的自由職業(yè)時,她又說自己不想隨波逐流。24歲的小陳,在深圳打拼受挫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父母對她的決定是雙手贊成,覺得女孩子早點回家結婚生子,穩(wěn)定下來才好。為了表示支持,父母每個月給她5000塊錢。小陳說,“我可能有點壞,覺得他們就是想這樣留住我,讓我覺得家里好、外面差。”但是小陳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對她很摳門,在廣州上學一個月只有1000生活費,她必須出去兼職才能養(yǎng)活自己。這就是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傳統(tǒng)模式:在你沒有經濟能力的時候,實行經濟制裁。在你有獨立能力的時候,實行道德綁架。又令人心疼,又令人心酸。父母一邊期待孩子飛黃騰達,一邊怕孩子飛的太高。孩子一邊嫌棄父母束縛,一邊心安理得啃老。03無法長大的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廢的?如果新聞中的例子,你也覺得不可思議,那就想想我們生活中,有沒有孩子工作后還跟父母要錢的?有沒有毫無生氣,每天打游戲的人?有沒有好幾天不洗碗,四肢發(fā)達不能自理的媽寶男?那些無法長大的孩子,那些被稱為“巨嬰”、“媽寶”的成年人,并不是現在才開始廢的。他們的人生,也許從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空虛無力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成自我認同。他們會在“我是有能力的”和“我是無能的”之間,反復切換,反思試探。正常的成長過程,是孩子帶著全能感,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然后在外面的世界受挫,產生“我不行”的挫敗感。然后父母承接住孩子的無力,讓孩子感受到力量,讓孩子明白“做不好依然被愛”,讓孩子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在這個反復受挫,又反復被支撐的過程中,孩子完成自我認同,開始確認“我是有能力的”。但是事實上,很多父母自身都是孱弱的,沒有力量承接孩子的無力。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父母嫌孩子吃飯弄得亂七八糟,然后就追著喂。他們本來“我能行”的念頭被撲滅,變成了“我做不好”。孩子八九歲的時候,父母嫌孩子作業(yè)寫得不好,然后就吼著催孩子快點,他們本來覺得“這是我的事”,慢慢變成了“我的作業(yè)是給父母寫的”。孩子二十幾歲的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工作選的不好,對象找的不行,就給他們選“合適”的。他們本來覺得“這是我的人生”,變成了“我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在“我能”和“我不能”的試探中,孩子逐漸開始認同“我是不行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蘇,她嘴上說自己想要做與眾不同的事,想要做一名深度思考者。但是當她發(fā)現自己的寫作天賦的時候,她又退卻了。一個人潛意識里覺得“我不行”時,任何天賦都將不再起作用。04愛孩子,到底有什么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看起來像老黃牛一樣耕耘,實際上他們也是從中獲益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一幕:一位媽媽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還在追著喂飯。她會跟人抱怨自己多累,每天追著喂飯有多辛苦。然后回到家,依然會追著孩子一口一口的喂。這其實是一種驕傲的宣誓:沒有我的話,孩子連吃飯的能力都沒有。我為了孩子這么辛苦,我可真?zhèn)ゴ蟀?!父母對孩子高濃度的愛,其實是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不管是包辦,還是控制,本質上都是父母無法面對自己的“我不好”。他們制造出一個能力不足的孩子,雖然是很勞累,但是也是有利可圖的。其中的好處就是,他們享受著自己的偉大感,犧牲感,價值感。他們潛意識里覺得:“我都這么辛苦了,誰還敢說我這個父母做得不合格?”父母與孩子病態(tài)的共生關系,是互相喂養(yǎng),互相消耗,互相獲利。孩子消耗著人生的自主性,吸食著父母的金錢和精力,承受著父母的所有情緒。父母消耗著時間金錢精力,享受著至高無上的道德感,擁有著永遠忠誠的孩子。病態(tài)共生的結果是,父母和孩子都很委屈:孩子覺得父母皆禍害,父母毀了自己;父母覺得自己這么努力了,孩子為什么還不爭氣?05愛本無錯,錯在界限父母和孩子的委屈,各有各的道理。孩子并不是不愛父母,而是通過讓自己無能的方式,滿足父母的價值感,表達對父母的絕對忠誠。父母也并不是不愛孩子,他們只不過是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愛,他們只是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價值感。不管是父母愛孩子,還是孩子愛父母,愛本身是沒有錯的。愛雖無錯,可是濃度過高的愛,是會傷人的。超過了一定程度后,愛的越多控制也就越多。所謂“一定程度”,大概就是父母與子女的界限感。這個界限,我們很難用數字衡量,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握呢?也許最恰當的方法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全部,而是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寄養(yǎng)在你家的孩子。一個寄住在你家的孩子,你會怎么對待他,他做錯事你會怎么跟他溝通,這個尺度也許就是恰當的。至于你自己,你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尋找自己的價值,過好自己的人生。舒適的關系是清爽的,痛苦的關系是黏糊的。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覺得痛苦,那就是在提示你們:距離過近,請保持距離。
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心理咨詢科科普號2022年09月16日249
0
2
-
從上一輩給我們的傷害中學到什么?
問:我爸有一天下午不見人,我媽帶我去找他,我媽嘟嘟幾句,我調皮,跟著學說話,被我爸嚴厲的吼一句,我就在也不敢和他們說話了,不喜歡呆在家里,愛在外面小伙伴們一起瘋玩,情感寄托在外面。答:這是你爸的不是,不應跟孩子計較。你管不了你爸,但你可以避免這種悲劇在你的子女身上重演。
喻東山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9月16日432
1
3
相關科普號

方芳醫(yī)生的科普號
方芳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
發(fā)育行為兒童保健科
469粉絲5.3萬閱讀

龐艷華醫(yī)生的科普號
龐艷華 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
皮膚性病科
1.2萬粉絲243.6萬閱讀

章依文醫(yī)生的科普號
章依文 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
發(fā)育行為兒科(兒??疲?/p>
1.3萬粉絲12.4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曹慶久 主任醫(yī)師北醫(yī)六院 兒童精神科
抑郁癥 59票
情感障礙 25票
兒童心理問題 24票
擅長:兒童青少年精神及心理障礙、學習困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感障礙及情緒行為障礙 -
推薦熱度4.1孫凌 主任醫(yī)師天津市安定醫(yī)院 兒童青少年心理科
焦慮癥 13票
抑郁癥 12票
兒童心理問題 8票
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精神障礙的咨詢及治療 -
推薦熱度4.1路聚保 副主任醫(yī)師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結直腸病???/span>
心理咨詢 31票
兒童心理問題 4票
抑郁癥 4票
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便秘,胃腸功能性疾病伴發(fā)心理障礙;性格探索,解密職業(yè)。擅長疾病種類:自閉癥,發(fā)育遲緩,語言障礙,多動癥,感覺統(tǒng)統(tǒng)失調,學習障礙,抑郁癥,焦慮癥,強迫障礙,失眠癥,品行障礙等;以及相關心理問題:失眠、厭學、游戲成癮等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殘、自卑等情緒情感問題;兒童青少年相關各類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包括厭學,網癮、叛逆、親子關系、婚戀情感,睡眠障礙等生物社會心理整體治療模式;為營養(yǎng)不良,便秘,腹瀉,腸易激綜合征等慢性腸功能障礙疾病并伴有心理障礙患者,制定精準化的腸道菌群、代謝、營養(yǎng)、免疫等個體化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