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博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骨科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可以確診為頸椎病,建議做個磁共振明確病情的嚴重程度”唐都醫(yī)院脊柱外科廖博教授對患者說。 “教授,不是已經說是頸椎病了嗎,為什么還要做磁共振呢?不做可以不?”不無意外,患者又是這樣的回答。 事實上,類似的對話在廖博教授出門診的時候幾乎每次都會遇到。很多頸椎病患者在就診的時候幾乎都會問類似的問題“教授不是已經做了CT了嗎,為什么要做磁共振?”“教授,磁共振能不做嗎?”那么,得了頸椎病為什么一定要做磁共振?換句換說,得了頸椎病,不做磁共振行嗎? 頸椎病的雖然常見,初診可根據患者癥狀、體征等進行簡單判斷,但是醫(yī)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所以在確診的時候必須要借助輔助檢查。診斷頸椎病輔助檢查主要有X線、CT和磁共振三種。 X線在頸椎病的診斷中主要作用是明確患者是否出現骨質增生、生理曲度變直、骨刺等。頸部CT則是為了確認患者是否存在骨化、鈣化或者頸椎管狹窄等。 在很多患者的認知中,只需其中一項就能夠明確診斷,但其實每一種檢查的側重點都不同,各種檢查之間也不能互相代替。 頸椎病對患者造成最嚴重的危害就是突出的椎間盤等導致患者相應節(jié)段脊髓(腦組織的延伸)神經根(大腦發(fā)出指令的傳導通路)受到壓迫,患者表現出的癥狀與此有直接關系。所以,在頸椎病的診斷中,最重要的診斷就是看患者是不是出現脊髓或神經根的受到壓迫,而磁共振的作用正是通過影像顯示患者是不是出現相應的壓迫。所以,磁共振是頸椎病診斷中必不可少的! 簡單來說,頸椎就像秦嶺山脈,脊髓和神經就是秦嶺隧道內行駛的車輛,突出的椎間盤就是隧道內山體變化不斷向車輛靠近,甚至影響正常行駛。此時,救援也好,搶險也好,第一必須明確車輛是不是受到山體變化的影響。在頸椎病的診療中,且只有磁共振能夠清楚的顯示“山體”變化是不是影響了“車輛”的正常行走。所以,頸椎病患者必須做磁共振!2020年11月04日
2506
0
1
-
李維新主任醫(yī)師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頸、腰椎疾病患者去神經外科門診看病時,醫(yī)生常常會建議患者拍片子檢查。拍片檢查和一些其他檢查很多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于老百姓來說,X光片、CT、核磁共振這些檢查,都有什么區(qū)別呢?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可能覺得哪個貴,哪個檢查就好,覺得自己做的檢查和別人不一樣就是做了多余的檢查,多花了錢。其實這些認識是錯誤的,不同的疾病,需要看的角度不一樣,所需要的檢查方式也不相同,并非越貴的就越好。 關于脊柱的影像學檢查,最常用的就是X線片、CT和磁共振。這些檢查都有各自的應用范圍,并不是做了多余的檢查。 X光片: X光最擅長的就是看骨頭,而且看的范圍比較大,具有整體觀的優(yōu)勢。這種檢查簡單方便、節(jié)省時間,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骨頭形態(tài)如何、序列如何、有無骨折等。X光片更多的是看大體的情況,包括脊柱的力線,是否有滑脫等情況。 CT: CT是一層一層的觀察橫斷面。它主要的優(yōu)勢是可以看到骨頭的橫切面,可以把骨頭分層來看,比如有些特殊部位的細微骨折、骨腫瘤、骨結核,CT具獨特的優(yōu)勢。如果懷疑是骨性結構的問題,比如脊柱骨折等疾病,這時想看到清楚的骨骼結構改變時,我們就需要做CT.CT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管狹窄癥從診斷上來說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磁共振更好一些。 核磁共振: MRI的優(yōu)點是可以將人體的各種不同組織呈現的非常清楚,對于軟性組織的呈像(比如韌帶、軟骨等)要優(yōu)于其他檢查。所以,如果臨床上高度懷疑和神經、椎間盤相關的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類似這些疾病,我們首先檢查磁共振。另外因為它不是通過X光來呈像的,所以基本沒有什么輻射。 總的來說,一般如果懷疑有骨折,應該首選X光片,當X光片看的不夠清楚時,還是需要做了CT來進一步的確診。一般不選核磁檢查。 而一般對于脊柱的疾病,我們首先進行X光片的檢查,畢竟X光片造價比較低。但是如果我們想看看自己有沒有椎間盤突出,是否壓迫到了神經,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拍個核磁。因為間盤、神經都屬于軟性的組織,核磁看的最清楚。但是如果是想看看有沒有椎體滑脫還是應該拍X光片。如果懷疑有脊柱腫瘤、結核,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拍CT.2020年09月24日
2136
0
0
-
廖博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骨科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是指因頸椎的后縱韌帶發(fā)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及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患。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后縱韌帶骨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的常規(guī)化驗檢查,如血常規(guī)、血清蛋白、血覺等均在正常范圍以內。但在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隱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見葡萄糖代謝與韌帶骨化傾向之間有一個比較密切的關系。同時,這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在東亞地區(qū)以稻谷為主食的民族中,韌帶骨化癥的發(fā)病率特別高。 由于韌帶骨化癥患者常同時伴有甲狀旁腺功能減低或家族性低磷酸鹽性佝僂病,提示鈣磷代謝異??梢詫е马g帶骨化。雖然血液化學測定常為正常,但鈣攝入量試驗顯示: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的腸腔鈣吸收有降低的趨勢。 創(chuàng)傷因素與該病發(fā)病有著密切關系,由于后縱韌帶和椎體后緣靜脈叢之間關系緊密,當外傷或椎間盤后突時,靜脈易遭創(chuàng)傷作用發(fā)生出血,并進入后縱韌帶引起鈣化、骨化。 此外,后縱韌帶骨化的患者還有全身性增生的傾向,除合并脊柱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之外,還常伴有前縱韌帶、黃韌帶骨化。故有人認為,后縱韌帶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韌帶骨化的局部表現。 總的看來,本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了,盡管日本厚生省大力組織了多年的研討,但至今仍停留在推測及學說階段。 (二)發(fā)病機制 1.椎間盤變性學說 日本學者鈴木及寺山等人認為:椎間盤變性后發(fā)生后突,后縱韌帶所受的應力增大,在其周圍組織的變性修復過程中,引起局部組織的增生、鈣鹽沉積而導致骨化。亦有學者如濱田等人認為:連續(xù)性后縱韌帶骨化的椎間盤變性程度較輕,而間斷性者骨化的椎間盤變性則較重。因此,他認為連續(xù)型后縱韌帶骨化系全身因素所致,與椎間盤變性無關,而間斷型后縱韌帶骨化則是由椎間盤變性所致。 2.全身骨質肥厚相關學說 許多學者發(fā)現,在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的患者中,約占23.9%的病例合并有脊椎特發(fā)性彌漫性肥大性關節(jié)炎,6.8%合并黃韌帶骨化,2%合并強直性脊柱炎,因此推測其與全身骨關節(jié)處肥厚性改變相關。 3.糖代謝紊亂學說 我國有文獻報道,頸椎后縱韌帶骨化患者中有15.6%合并糖尿病。日本學者報道,頸椎后縱韌帶骨化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占12.4%,而糖耐量試驗異常者達28.4%。糖尿病患者后縱韌帶骨化的發(fā)生率也較正常人高。 4.創(chuàng)傷學說 有人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喜歡彎曲脊柱的人易發(fā)生后縱韌帶骨化,因而表明后縱韌帶骨化與脊柱的動靜力學負荷有關。頸椎活動量較大時,易引起后縱韌帶附著部的損傷而發(fā)生反應性骨化。尤其是當頸椎反復做前屈動作時,由于反復使后縱韌帶受到牽拉而引起后縱韌帶損傷,并導致骨化的發(fā)生。 5.其他學說 主要是鈣代謝異常學說和遺傳學說。前者是因有人發(fā)現在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和家族性血磷酸鹽低下性佝僂病(familial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患者中,常出現鈣代謝異常及后縱韌帶骨化現象,因此推測二者相關。后者則主要是由于有人發(fā)現在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的二級親屬中,后縱韌帶骨化的發(fā)生率高達30%,明顯超過一般人群的發(fā)生率。癥狀體征 1.一般概況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后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fā)育性椎管狹窄癥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出現癥狀。 2.頸部癥狀 病變早期,患者頸部可由無痛而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蛴休p度受限,以頭頸后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顒臃秶鷷r,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 3.神經癥狀 主要是脊髓壓迫癥狀,其特點是不同程度的、可有間歇期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癥狀,少數病例亦可先出現上肢癥狀或四肢同時發(fā)病。 (1)上肢癥狀:主要是一側或雙側手部或臂部肌力減弱,并又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活動靈活性減退,嚴重者不能拿筆、持筷或捏取細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減退,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尤以大、小魚際為明顯,檢查時可發(fā)現有痛覺障礙;霍夫曼征多為陽性。 (2)下肢癥狀: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步態(tài)顫抖不穩(wěn),有踩棉花感。內收肌痙攣明顯者,行路呈剪式步態(tài)。同時可有雙下肢麻木、無力及痙攣,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癱于床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髕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多為陽性,可有深感覺及淺感覺減退。 (3)其他癥狀:主要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脹。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帶感,并易于查出痛覺障礙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4.后縱韌帶骨化癥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 脊髓及脊神經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無改變。臨床上一般是根據神經組織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以下五型。 (1)脊髓橫斷癱瘓型:指脊髓受累水平以下運動及感覺功能呈橫斷性障礙,這是后縱韌帶骨化癥中常見的也是較為嚴重的類型,其癥狀包括四肢麻木、運動障礙、手指精巧活動受限、步行困難及排尿失控等表現。 (2)布朗(Brown-Sequard)征:表現為一側運動麻痹而對側感覺障礙,此在后縱韌帶骨化癥中較為常見。但在臨床上所遇到的典型病例較少,大多為癥狀互相交叉發(fā)展,并逐漸過渡到癥狀日益明顯的典型表現。 (3)襪套樣麻痹型:手與足的指、趾部感覺異常(麻木、異物感),并伴有手足的運動障礙等,呈套狀。此乃由于脊髓的外周部分受到自外向內的壓迫所致,亦是臨床上常見的類型。 (4)脊髓中央管型: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在受到外傷時,比正常人更容易發(fā)生癱瘓,其中包括脊髓中央管損傷,表現為手部嚴重癱瘓,而足部卻幾乎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度運動障礙。 (5)神經根型:嚴格地說,此型患者在臨床上是很少遇到的。如患者有頸項部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則需考慮為神經根的損害。 臨床可根據上述臨床神經學檢查與下述輔助檢查作出診斷。 1.單純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 頸椎的X線側位片上,能見到椎體后方有異常陰影。白色棍棒狀的大片骨化陰影為連續(xù)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為混合型,診斷容易。但是細小的骨化影如分節(jié)型、局限型等,單憑X線平片診斷會造成誤診。此時就常常需要做頸椎的側位斷層攝影。在斷層片上,可拍攝到比椎體更濃密的白色棒狀突出物黏附在椎體后方。 (1)骨化形態(tài)的分類:骨化形態(tài)主要為分節(jié)型、連續(xù)型、混合型和局限型共四個類型。 ①分節(jié)型:1個或2個椎體后方有骨化物存在,但不連續(xù),是早期的骨化類型,但在臨床上可以表現出重篤的癥狀與體征。 ②連續(xù)型:自高位椎體后緣起,可見骨化物連續(xù)于幾個椎體后方。與骨化陰影的大小相比,本型的臨床癥狀并不十分嚴重。 ③混合型:為分節(jié)型與連續(xù)型兩者的結合,在OPLL中最為多見,癥狀也大多重篤。 ④局限型:騎跨于2個椎體后緣上方及下方,在臨床癥狀方面大多較為嚴重。 (2)脊椎椎管狹窄率:取側位X線平片或側位斷層片,測量并計算因椎管骨化而致的狹窄程度,如狹窄率超過40%,則大多伴有脊髓癥狀。 2.CT檢查 能夠獲得頸椎橫斷面狀態(tài)的CT檢查,對于診斷本癥是極其有用的。大體說來,在一個椎體的范圍內分3層進行掃描攝影時,就可明顯地顯示出椎管內突出的骨化物(OPLL)。骨化物的形態(tài)不一,有廣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從CT指數也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手術操作程序的進行至關重要(圖3)。 3.MRI檢查 近年來,MRI檢查已普遍應用于對頸椎及頸髓的診斷,對于診斷椎間盤病變與脊髓病變尤為重要。但對于本病來說,其特異性并不太高,因為骨化陰影在MRI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很難與其四周的硬膜外組織、正常的后縱韌帶等相區(qū)別;但可以看到因為骨化部位的壓迫而變細的脊髓形態(tài)。此外,MRI檢查對于頸椎病性脊髓病變、頸椎椎間盤突出、脊髓腫瘤等的鑒別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圖4)。 4.其他 (1)脊髓造影:在決定手術部位時常需要選用脊髓造影來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腦延髓池側方穿刺法,上行性則用腰椎穿刺法??蓮臄z片所見的狹窄、阻塞征象等來決定手術部位;亦可同時做CT(CTM)檢查,從脊髓造影的CT橫斷面上了解狹窄的情況。 (2)椎間盤造影:如能確定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是主要原因,并能否定椎間盤病變的,就不必做椎間盤造影。但有時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檢查技術時,則需行椎間盤造影術,以了解椎間盤變化及觀察檢查時有無誘發(fā)痛出現。 (3)EMG檢查:肌電圖檢查對診斷神經癥狀的水平與范圍亦有其意義,可酌情選用。檢查化驗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1.單純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 頸椎的X線側位片上,能見到椎體后方有異常陰影。白色棍棒狀的大片骨化陰影為連續(xù)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為混合型,診斷容易。但是細小的骨化影如分節(jié)型、局限型等,單憑X線平片診斷會造成誤診。此時就常常需要做頸椎的側位斷層攝影。在斷層片上,可拍攝到比椎體更濃密的白色棒狀突出物黏附在椎體后方 2.CT檢查 能夠獲得頸椎橫斷面狀態(tài)的CT檢查,對于診斷本癥是極其有用的。大體說來,在一個椎體的范圍內分3層進行掃描攝影時,就可明顯地顯示出椎管內突出的骨化物(OPLL)。骨化物的形態(tài)不一,有廣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從CT指數也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手術操作程序的進行至關重要。 3.MRI檢查 近年來,MRI檢查已普遍應用于對頸椎及頸髓的診斷,對于診斷椎間盤病變與脊髓病變尤為重要。但對于本病來說,其特異性并不太高,因為骨化陰影在MRI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很難與其四周的硬膜外組織、正常的后縱韌帶等相區(qū)別;但可以看到因為骨化部位的壓迫而變細的脊髓形態(tài)。此外,MRI檢查對于頸椎病性脊髓病變、頸椎椎間盤突出、脊髓腫瘤等的鑒別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 4.其他 (1)脊髓造影:在決定手術部位時常需要選用脊髓造影來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腦延髓池側方穿刺法,上行性則用腰椎穿刺法??蓮臄z片所見的狹窄、阻塞征象等來決定手術部位;亦可同時做CT(CTM)檢查,從脊髓造影的CT橫斷面上了解狹窄的情況。 (2)椎間盤造影:如能確定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是主要原因,并能否定椎間盤病變的,就不必做椎間盤造影。但有時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檢查技術時,則需行椎間盤造影術,以了解椎間盤變化及觀察檢查時有無誘發(fā)痛出現。 (3)EMG檢查:肌電圖檢查對診斷神經癥狀的水平與范圍亦有其意義,可酌情選用。2020年08月20日
1441
0
0
-
江偉副主任醫(yī)師 西安市第三醫(yī)院 脊柱外科 出現頸椎不適,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二話不說讓去拍片子,一拍還是好幾種,拍完片子再去找醫(yī)生看有時就要到第二天了,有些大醫(yī)院拍片子甚至都要等幾天……看病拍片是個形式流程嗎?就非要拍那么多片子嗎?哼,我看現在醫(yī)生離了片子就看不了病…… 可能不只一位患者有上面這樣的想法。由于一些患者朋友對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有誤解和醫(yī)學知識的缺乏,導致了種種矛盾。頸椎病要不要拍片子確診?為啥要拍好幾種?為啥我跟別人拍的片子種類不一樣?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就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內容吧。 一、頸椎病要不要拍片子確診? 當然要!頸椎病的診斷、治療,以及對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都離不開頸椎的影像學資料。 我們知道頸椎病有許多類型,每種類型的治療方式都不盡相同。要確診是什么類型的頸椎病,我們除了查體、觸診等等,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患者的片子。 常見的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受壓迫的組織結構不同,頸椎病的類型也不同,癥狀也有不同。當然,所呈現的影像學表現也不同。 有的患者可能覺得頸椎病是小病,不必大費周章,給我開開藥,按摩理療下就好了。但真實情況是,如果你不拍片子,就貿然進行某些治療是非常危險的。 不拍片子,怎么能知道你有沒有脊髓的壓迫?怎么能知道有沒有壓迫神經,程度是如何?怎么能知道你頸椎病具體的類型、節(jié)段?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這樣的新聞,XX頸椎按摩后癱瘓、XX頸椎按摩后死亡,這樣血淋淋的慘例并不少見。不去正規(guī)醫(yī)院檢查,不拍片子查明原因,就進行按摩、復位等治療對頸椎病患者來說十分危險,因為不是所有類型的頸椎病都可以進行按摩、復位,例如對脊髓型就是禁忌。 二、頸椎病拍片子都有哪幾種? 1、X線片(頸椎六位片) X線片是最基本的檢查,它價格便宜,簡單易行。X線頸椎六位片包含頸椎X線正位、側位、過屈過伸(動力位)、雙斜位、張口位片。 X線片可以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但是很難顯示軟組織的病變,也無法顯示脊髓神經根的變化。 ●正位片 主要看頸椎排列順序,通過觀察棘突是否居中,判斷頸椎有無側彎情況,另外,可以觀察雙側鉤突是否有骨刺。 ●頸椎側位片 可以觀察: 頸椎曲度是否變直、過度前凸或反向后凸; 骨刺,骨刺多分布于頸4-頸7椎間隙前后緣,骨刺有大有小,形態(tài)不同; 是否有椎管狹窄,這需要測量椎體與椎管之矢狀徑,如果二者比值低于0.75即可以判定為椎管狹窄; 椎間隙有無狹窄、項韌帶和后縱韌帶有沒有鈣化點等。 ●頸椎過屈過伸位(頸椎動力位片) 指頸椎在向前屈曲和向后仰伸狀態(tài)下的側位片,通過過屈過伸位片可以測量頸椎的活動度,觀察頸椎的穩(wěn)定性。如果上位椎體和下位椎體,出現滑動或者說是梯形,即為頸椎不穩(wěn)定。 ●頸椎雙斜位片 就是從左右兩側傾斜45度拍攝的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在斜位片上觀察椎間孔最佳,包括椎間孔的高度和直徑,正常人頸椎間孔的矢狀徑平均在6.5mm左右。斜位片還可以看到關節(jié)突關節(jié)的退變、增生情況。 ●頸椎張口位 就是把口張開后拍的頸椎片,因為第一、二頸椎被枕骨和下頜骨遮擋,頸椎正側位不易于觀察寰、樞椎情況,通過張口位拍片,可以觀察寰、樞椎有否骨折,尤其適合于觀察齒狀突有無骨折、移位等情況,也可以觀察齒狀突是否居中。 2、CT CT檢查對本病有較大的診斷價值,CT對于椎間盤是否鈣化有非常好的診斷價值,顯示骨質結構優(yōu)于MRI。 適用于檢查頸椎的韌帶鈣化、骨化、退變等表現; 顯示小關節(jié)增生肥大、椎管及椎間孔狹窄等情況; 有無椎體骨折; 還適用于檢查頸椎的腫瘤、結核、炎癥等病變,檢查脊柱的先天性異常等。 3、MRI(核磁共振) MRI檢查無放射性損害,對頸椎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于突出的椎間盤是否鈣化的顯示不如CT檢查,各有專長。 MRI檢查可以全面地觀察椎間盤是否病變,可以清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情況,神經根的壓迫情況,脊髓壓迫的程度; 可以顯示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及脊髓受壓和缺血改變; 可鑒別是否存在椎管內其他占位性病變; 另外可顯示頸椎手術后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 三、一般要拍哪幾種呢? 一般情況,門診遇見懷疑是頸椎病的患者,會首先建議患者檢查最基本的X線片,然后可以檢查頸椎MRI。如果患者病情嚴重,需要手術,還需要了解鈣化、骨贅情況,就要拍CT。一些患者病情比較復雜,這時還需要做其他檢查,比如拍三維重建。 這就好比驗收房子的時候,X線片就類似于看房子的整體構架,而CT就好比看房子的內部結構,而MRI就是看內部的裝修。我們要知道房子有沒有問題,全方位都必需了解。 現代醫(yī)療科技的發(fā)展讓影像學檢查成為診斷的主要依據,也幫助更多的患者少了誤診誤治的風險。每一次成功的治療,都是從精確的診斷開始,離不開這一張張的膠片,它承載的信息使疾病診斷變得直觀、簡單、明了。2020年08月07日
1532
0
0
-
2020年07月21日
965
0
2
-
陳旺醫(yī)師 武漢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 脊柱外科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fā)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并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本文總結了一些頸椎病患者經常問的問題。 頸椎病有什么信號? 1. 頭痛、頭暈: 頸椎病累及頸部肌群,引起頸部肌肉持久痙攣性收縮,導致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頸椎病性頭痛; 頸椎病變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敏感組織而引起頭痛; 病變刺激、壓迫或損傷第一、二、三對頸神經引起頭痛,尤以枕部為重; 病變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或頸部其他交感神經,使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或顱內外動脈血管產生舒縮障礙而產生頸椎病性頭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因病變直接累及椎動脈,使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供血不足而產生頭痛。 2. 嗆咳、吞咽障礙: 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干咳、胸悶等癥狀。這是由于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由骨刺使食管周圍軟組織受刺激反應所引起。 影像學檢查包括 X 線片及鋇餐檢查,均可顯示椎節(jié)前方有骨贅形成,并壓迫食管引起痙攣,必要時可行 MRI 檢查。 3. 視力下降: 頸椎病影響視力的原因可能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fā)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4. 落枕: 落枕意味著頸椎周圍韌帶松弛,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jié)穩(wěn)定的功能。如果經常落枕,沒有采取有效措施,讓椎關節(jié)繼續(xù)失穩(wěn)錯位,可能會導致頸椎骨質增生,逐漸發(fā)展成嚴重的頸椎病。 5. 頸心綜合征: 表現為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及心電圖 ST 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6. 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 6 和頸 7 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7. 高血壓: 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由于頸椎病和高血壓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并存。 8. 胃部不適: 頸椎病患者尤其是交感型和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都會有惡心、泛酸、飽脹、噯氣、嘔吐等不適,這主要是因為當頸段脊髓的硬脊膜等組織受到壓迫和刺激時,交感神經的反射出現異常。 9. 手麻: 手麻可能是由于神經根性頸椎病引起。當頸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變后,往往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關節(jié)增生和肥大,這些突出的頸椎間盤或增生的關節(jié)一旦壓迫鄰近的頸神經根時,便會引發(fā)疼痛,從而導致手麻。 10. 猝倒: 猝倒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個表現,椎動脈型頸椎病因為椎動脈收到壓迫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 11. 肢體癱瘓、大小便障礙: 某些病程較長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癱瘓;脊髓型頸椎病可以出現單側或雙側下肢癱瘓或大小便障礙,這些癥狀發(fā)病率并不高,只有極少數會出現。 怎樣自我判斷有無頸椎?。? 脖子疼不一定就是頸椎病,也有可能是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或是枕頭墊得過高、軟硬問題或是頸部外傷等原因,可通過以下一些檢查判斷是否得頸椎病: 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jié)有退行性變。 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如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程度嚴重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于頭頂、向下加壓,即可誘發(fā)或加劇疼痛。當患者頭部處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 Jackson 壓頭試驗陽性。 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只手握患肢腕部,做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 Eaten 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做內旋動作,則稱為 Eaten 加強試驗。 上肢后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于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只手握于患側腕部,并使其逐漸向后、向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日常保護頸椎的好習慣有哪些? 做好頸部保暖:避免空調長時間直吹頸部,防止頸部受寒,因為寒冷和潮濕容易加重頸椎病的癥狀。 注意坐姿:由于工作體位、長時間低頭等,頸部肌肉處于一種非協(xié)調受力狀態(tài),頸后部的韌帶和肌肉受到牽拉,椎體前緣相互磨損而增生,頸椎間盤出現老化、慢性勞損,因此要注意糾正不良姿勢,工作達 1-2 小時需休息或換姿勢。 選擇合適的枕頭:最佳的枕頭應該能夠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并保持頸椎的平直。如果長時間使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則此處的韌帶、關節(jié)囊會因為牽拉而損傷,造成頸椎失穩(wěn),發(fā)生關節(jié)錯位,進而發(fā)展為頸椎病。 適度運動和適當牽引:可進行游泳、羽毛球等運動,適當牽引也是公認的治療頸椎病的手段,雙手十指交叉合攏,舉到頭頂至枕頸部,頭后仰,雙手逐漸用力向頭頂方向持續(xù)牽引 5-10 秒,連續(xù) 3-4 次可以起到緩解椎間隙壓力的作用。 不要盲目按摩:對于已經發(fā)生頸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頸椎間盤突出和退變的患者,隨意的手法按摩可能會導致癥狀加重,應到醫(yī)院檢查后接受正規(guī)治療。 頸椎病患者睡覺不用枕頭好嗎? 如不用枕頭,頭的位置比心臟要低,會影響頭部血液循環(huán),醒后容易頭暈、眼皮浮腫,影響睡眠質量。 同時,不用枕頭會造成頸椎受傷。枕頭的作用是維持頸椎的生理弧度,如果長時間不用枕頭可能會使生理曲線變直。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的枕頭是否合適呢? 若出現頭暈頭痛、耳鳴失眠等情況,或睡覺到一半手麻腳麻,可能是枕頭過高;若眼瞼和顏面浮腫,張口呼吸出現打鼾,可能是枕頭過低或太軟。 挑選枕頭時應確保仰臥和側臥位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不會使頸部扭曲。習慣仰臥的患者,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己的拳頭高度相等為宜;習慣側臥的患者,枕頭高度壓縮后應與自己一側肩寬高度一致。 不同類型頸椎病如何選擇治療方法?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最早期的頸椎病,發(fā)現的及時可以使用保守治療,如改變用枕習慣、積極鍛煉、適當熱敷等。 神經根型頸椎?。阂话阋矡o須手術治療,牽引制動通常有效。如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放射狀疼痛,或伴隨麻木、無力等,說明已經到了頸椎病的中期,果單純靠保守治療已無效,應及時到醫(yī)院確診進行微創(chuàng)治療。 脊髓型頸椎?。涸缙诘闹醒胄图扒爸醒胙苄突颊呖刹捎梅鞘中g療法,對急性進行性脊髓損害,CT 掃描及造影已經確診者應盡快手術。對脊髓受到長期損害并癥狀日漸或突然加重,非手術療法又無效者,也應采取手術治療,如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前路開窗減壓擴大椎管術,必要時行后路椎板成形術擴大椎管。 椎動脈型頸椎?。簩︻i性眩暈、猝倒嚴重,非手術療法無效而椎動脈造影又已證實者,可采用手術治療,如鉤椎關節(jié)切除、椎體間融合等。 交感型頸椎病:一般采用非手術治療,癥狀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頸托的作用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頸托作為頸椎病治療中一種暫時性固定方式,一般用于急性發(fā)作期,可分為軟頸托、充氣式頸托、硬頸托等。 其作用主要有: 將頸椎固定于所需位置,使頸椎保持制動與穩(wěn)定狀態(tài),減少頸椎活動摩擦對血管、神經組織的刺激,有助于炎癥、水腫的吸收和消除。 作為手術后一種固定、保護措施,有利于手術植骨的愈合及頸部創(chuàng)面的恢復; 急性發(fā)作期頸托制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發(fā)作與發(fā)展,通過制動緩解急性發(fā)作期的疼痛癥狀。 應注意的地方: 傷后即刻頸托制動,一般一周左右,不超過兩周,否則可能導致肌肉失用性萎縮、肌肉短縮等。 佩戴時間較長者,解除固定后要進行積極主動的頸部功能鍛煉與肌肉鍛煉。 使用充氣式頸托,充氣時應循序漸進。在牽引時如發(fā)生頭暈等異常時,應慢慢放氣到異常反應消失,再重新調整牽引力度和角度。2020年07月11日
1402
0
1
-
費琴明主任醫(yī)師 上海中山醫(yī)院 骨科-脊柱外科 別名: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頸椎后縱韌帶骨化概述頸椎承受各種負荷,活動頻率高,退變開始較早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脊柱外科費琴明是引起慢性頸痛、肩臂痛的主要原因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減緩退變以及預防發(fā)病頸椎退行性病變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逐漸出現椎間盤退變,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jié)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黃韌帶肥厚、變形,頸椎不穩(wěn)等。當這些退變導致脊髓和神經根等受壓時,可以引起頸椎病。頸椎位于頭、胸之間,由椎骨和椎間盤通過關節(jié)、韌帶連接構成,由于頸椎的解剖特點,頸椎的靈活性和活動范圍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活動頻率也最高。高度靈活性和活動范圍大也是引起頸椎退行性病變的主要原因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頸椎長期受到各種負荷、勞損,逐漸出現退行性病變。隨著工作和生活方式轉變,長期伏案工作學習,經常低頭看手機、電腦,都會加速頸椎退行性病變,誘發(fā)癥狀,發(fā)病呈現低齡化趨勢。影像學表現:椎體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變,椎間盤突出,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jié)和小關節(jié)增生,韌帶肥厚、骨化等。當上述退變壓迫脊髓、神經根和血管時,會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導致頸椎病的發(fā)生。臨床表現包括頸后和肩背部疼痛,放射至上肢的疼痛,上肢或胸部以下麻木無力,下肢行走不穩(wěn)、易絆倒,雙足踩棉花感,后期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癥狀。大多數頸椎退行性病變沒有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當出現上述癥狀時,需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明確診斷,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早期多數有癥狀的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若保守治療無效,癥狀加重,則采取手術治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發(fā)病,例如糾正不良的姿勢,控制每天伏案工作時間,加強頸肩部肌肉鍛煉等。癥狀頸椎退行性病變有哪些癥狀?病情較輕時,一般不會出現癥狀。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導致脊髓、神經根等受壓時,可能出現以下癥狀。頸后和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上肢無力,握力減退雙手精細動作笨拙,不能用筷子進餐,寫字顫抖,手夾持東西無力,易掉落下肢麻木無力、行走不穩(wěn)易絆倒,雙足踩棉花感,足尖不能離地脊髓嚴重受壓時,可出現四肢癱瘓,排尿、排便困難等大小便功能障礙病因頸椎退行性病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退行性變是一切生物生、長、衰、亡的客觀規(guī)律,人體的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經歷退行性變這個過程。在日常生活、工作及運動中,由于頸椎靈活性高,活動頻繁,需要承受各種負荷、勞損,隨著年齡增長,頸椎逐漸出現退行性病變,包括椎體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小關節(jié)增生,韌帶肥厚、骨化等。另一方面,頸椎不像胸椎有胸廓的環(huán)繞和保護,受到外力作用時,頸椎容易受傷,加速退變。此外,有的人往往存在長期頸部用力不當、姿勢體位不正確等,這些情況也會加重退變的程度。哪些人容易患頸椎退行性病變?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頸椎退行性病變。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逐漸出現退變老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正確的姿勢會加重退變。長期坐姿不良,睡眠頭部姿勢、體位不良:例如坐位時駝著背,頭向前伸;軟床,高枕頭;趴著睡。長期低頭人群:每天長時間伏案工作和學習;長期面對電腦工作;長時間低頭看手機;各類需要經常低頭工作的職業(yè)。頸部損傷:有過頸椎受傷史的人群;汽車上睡覺,急剎車時容易損傷頸椎。缺乏體育鍛煉:不經常運動的人,頸部肌肉力量下降,對頸椎的保護作用減弱。受寒受濕:寒冷和潮濕可引起肌肉痙攣,加重疼痛。就醫(yī)頸椎退行性病變是一種緩慢發(fā)展的疾病,當退變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引起上述臨床癥狀,此時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明確診斷,進行相應的治療。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yī)?多數頸椎退行性變不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因此具備上述危險因素者需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平日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出現頸肩背痛、上肢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尤其是雙手精細動作笨拙,下肢行走不穩(wěn),雙足踩棉花感等癥狀時,應盡快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就醫(yī)。建議就診科室骨科中的脊柱??漆t(yī)生如何診斷頸椎退行性病變? 通過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和體征,結合影像學檢查多不難診斷。常用體檢方法感覺障礙分布區(qū)檢查肌力測定肌張力檢查反射檢查,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病理反射等壓頭試驗頸神經根牽拉試驗常用輔助檢查方法X線平片:可以觀察頸椎序列、椎間隙高度、椎間孔形態(tài)改變,骨贅形成情況等退行性改變。CT:能更好的顯示頸椎骨質改變情況及突出的椎間盤,韌帶鈣化或骨化,椎管形態(tài)的改變。MRI:可以清楚地觀察椎間盤突出的形態(tài)和脊髓、神經根受壓情況其他:肌電圖、脊髓造影等。醫(y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有什么癥狀?嚴重程度如何?癥狀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持續(xù)了多長時間?發(fā)病后癥狀是否有變化?發(fā)病后經過了哪些治療?療效如何?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疾病史?從事什么職業(yè)?患者可以咨詢醫(yī)生哪些問題?疾病的嚴重程度?需要做哪些檢查以幫助確診?目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推薦采用什么方案治療?需要治療多長時間及預后?治療頸椎退行性病變的治療方案選擇取決于該病的不同病理類型、病理階段、臨床表現及患者的年齡、身心和工作狀況。主要治療方法有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大類。非手術治療對于神經根壓迫癥狀為主的患者應先采用非手術治療,多數患者有良好的療效。其主要療法有休息、臥床改善不良工作體位和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度,仰臥時個人握拳的高度,側臥時與肩同寬。必要時用頸托保護頸部,但不宜長期使用頸部理療、推拿、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物,如塞來考昔(西樂葆)、洛索洛芬(樂松)等肌肉松弛藥,如乙哌立松神經營養(yǎng)藥物,如甲鈷胺等頸椎牽引局部注射封閉治療急性期減輕神經根水腫的藥物,如甘露醇、激素等手術治療若非手術治療無效,疼痛加重,癥狀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等癥狀,應及時行頸椎手術治療,解除神經的壓迫。對于診斷明確的脊髓型頸椎病病人,除少數癥狀較輕者可采取非手術治療外,一旦確診均應盡早手術治療,病程越久,手術后效果越差,因為這類患者脊髓受到長時間的壓迫,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即使解除了壓迫,脊髓也已經變性,不能恢復其神經功能。其主要手術方法有頸椎前路減壓加融合內固定術頸椎前路減壓加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后路減壓術,包括椎板切除術,椎板成形術等頸椎后路減壓加融合內固定術疾病發(fā)展和轉歸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衰老,頸椎結構發(fā)生退變后,人體為了維持頸椎結構的穩(wěn)定而產生骨贅來輔助支撐,對頸椎起保護作用,有積極的意義,這也是自然規(guī)律。只有當骨贅或退變的椎間盤等結構壓迫脊髓和神經才需要處理,但無論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無法徹底去除所有骨贅,并且徹底去除骨贅也無必要?,F有治療方法目的是延緩退變和改善頸椎退變性疾病的癥狀,而不能阻止人體結構老化。日常保健睡眠時,枕頭應放在頭和頸部下方,不要只把枕頭放在頭下,使頸椎懸空;避免趴著睡覺。仰臥時,枕頭的高度應與本人的拳頭等高;側臥時,枕頭的高度應為一側肩膀的寬度。辦公室白領,伏案工作者和學校學生,不要久坐不動,一般坐著工作學習45分鐘到1小時就應該站起來走動,活動下頸部和腰背部,做一些舒緩的頸椎屈伸、旋轉運動。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正常情況下,頭部的姿勢應該是略后仰,下頜稍抬高,頸椎所承受的重量就是頭部的重量,而當我們低頭看手機時,低頭角度大約在40度左右,甚至更高,在這種情況下頸椎需要承受額外的重量,約20多公斤,相當于兩袋米的重量掛在脖子上,這同樣會加快頸椎“老化”速度,大大增加頸椎病發(fā)生風險。乘車時盡量不要睡覺,因為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遇到急剎車或嚴重顛簸容易損傷頸椎。平時要注意頸肩部保暖,夏天時避免空調對著頸部吹。預防頸椎退行性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還有助于預防發(fā)病。糾正不良的姿勢和生活習慣。不要長時間低頭;要控制每天伏案工作時間,期間定時活動、休息;坐位時,不要弓腰、頭向前伸。應保持頸部、腰部直立,避免脖子前伸,頭前傾;平時經常使用的電腦屏幕和電視機應該位于一個合適高度,在看屏幕時,可以讓我們的頭部稍后仰,使頸部姿勢符合頸椎的生理弧度,減少頸椎的負擔。頸部肌肉鍛煉。游泳;用手扶著頭部不同部位做對抗動作以加強頸部周圍肌肉力量和適當地拉伸頸部。發(fā)達的肌肉可以增加脊柱的穩(wěn)定性,減緩脊柱的退變,預防脊柱疾患。避免受涼、潮濕。戒煙。2020年07月08日
2492
0
3
-
李國民主治醫(yī)師 李國民:頸椎做了9次正骨,后腦勺仍疼痛,需要做什么檢查?肩頸腰疼痛人受罪,找不對人花錢白費!你好,我是肩頸腰專家李國民。每天寫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實際治療經驗和案例,希望給你些啟發(fā)和幫助,這是第792篇原創(chuàng)文章。一、你的治療是否有改善今天看到有位朋友給我留言,他說他20天內做了9次正骨,主要是頸椎胸椎錯位,尤其是頸7和胸1錯位比較嚴重他最近幾天出現了頸肩交接處的筋膜牽扯痛感,后腦脹痛,頭暈,去做了正骨沒改善,他問我需要哪些檢查?其實你這個不僅僅是檢查的問題,像你有這么多的癥狀,后腦勺痛、頭暈、頸肩疼痛,這些不是單單一個錯位就可以引起的還有一個你的復位手法做的太勤,因為有效果的話一般5次左右,后期主要還是訓練為主2年前,也是一個小孩子和你一樣,他13歲,也是后腦勺脹痛,他父母就跑到一個專門做正骨的地方,一正骨就是1個月我當給他建議停正骨,但是他父母沒有聽進去,后面小孩的癥狀一直也沒有好。一個治療是不需要這么久的,如果還沒改善,只能說明你治療的方法不對。二、為什么你的改善不明顯1、你的評估依然不準當你出現這么多癥狀的時候,一定記住需要評估因為你的問題不一定就是頸椎錯位,這樣反復的發(fā)作,是否有交感神經、大腦代謝的問題,你需要評估這一塊2、你的治療過度依賴一種你的治療太單一,你過度的依賴一種治療方法這樣只能讓你的治療有局限,你還有一部分的問題,是需要另外一些治療的比如你的頭暈,是不是前庭的問題?這些是需要另外的治療方法,你的治療需要針對評估的結果來這樣你的治療才會起效快3、你沒有自我鍛煉從你整個的治療過程中,你幾乎沒有任何的自我鍛煉如果你看到我的朋友連續(xù)幾天發(fā)的截圖,你就會看到,好幾個人僅僅通過幾個簡單的訓練她的頭暈就改善了,因為她們在做持續(xù)的訓練,你有做嗎?三、需要哪些檢查和治療?1、你需要做的檢查你的這些癥狀,肯定是需要頸椎的磁共振或者CT看你整個頸椎的問題,就像前面幾天有個患者,她是頸椎疼痛,痛了有1年多了我讓他把片子發(fā)過來看,他說他的片子就是骨質增生,我看了他的片子才知道他就是做了一個頸椎的X片你的頸椎痛了這么久,你難道不需要好好的檢查一下?這個1年多了,你就一個頸椎X片,說實話說明不了什么問題說嚴重一點,你的骨質增生根本就不是你疼痛的原因,你基本上在走彎路,不知道你是否還會繼續(xù)走當你存在頭暈的時候,這里是需要查耳鼻喉科前庭功能的,尤其當你在頭暈之前有感冒發(fā)燒這些一定需要排除前庭的問題昨天我的一個會員,她發(fā)消息告訴我說她的頭暈已經改善很多,基本上不暈了,問題還需不需要檢查我給她的建議是可以檢查,可以推后一點檢查,等她的頭暈穩(wěn)定一段時間之后再檢查,因為你還是要明確你頭暈的原因這樣下一次發(fā)作的時候,治療就會有方向2、你需要做的評估及治療你是以疼痛為主,后腦勺脹痛也好,頸肩連接處疼痛也好那么你肯定需要做筋膜的評估,這是毫無疑問的,你痛了這么久,連筋膜評估都沒有做那你的治療沒效果,很正常,你需要找清楚你的哪個筋膜有問題,然后進行筋膜的松解比如筋針、超聲波的治療、浮針治療,這些都可以,因為你找準有問題的筋膜了當然你的疼痛這么久,你需要評估你的交感神經、大腦代謝是否存在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你的問題3、你需要做的自我鍛煉當你做了這么多次正骨之后,你依然沒有效果那么我告訴你,你沒有進行頸椎力量的訓練,這個力量訓練不是健身房的力量訓練它是需要你訓練頸椎最里面那個核心肌肉的訓練,只有你把這個訓練上來你的治療才會見效快這里給你推薦眼球訓練,眼球訓練其實很簡單首先,在與你眼睛通過的墻壁上畫一個實心圓點,眼睛距離墻壁1米其次,左右來回轉動你的脖子,速度有盡量慢一點,同時你的眼睛是不動的,始終盯著這個圓點最后,你左右轉動的幅度不超過30°,記住你的眼睛盯著圓點不動,同時速度要慢一點這就是很簡單的自我鍛煉,一天3次,一次2分鐘你可以把你做的發(fā)給我,看你做的是否正確。你是這樣治療的嗎?你是不是擔心你的頸椎病會治不好?你的頸椎病找到好的治療方法了嗎?你還在為你的頸椎病,找不到好的醫(yī)生而煩惱嗎?2020年07月03日
1470
0
0
-
陳臨煒主任醫(yī)師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骨科 1、 哪些癥狀是頸椎病最常見的頸椎病包括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和混合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椎間盤突出和椎間孔骨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表現為頸肩部及單側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脊髓型頸椎病是椎間盤突出和后縱韌帶骨化壓迫脊髓引起的,通常表現為平衡感減弱或缺失、無法良好地控制手部精細運動?;旌闲皖i椎病又稱為脊髓神經根型,兼有以上兩者表現。2、 頸椎病嚴重等級劃分Nurick脊髓型頸椎病致殘分級3、頸椎病查什么項目最主要的是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脊髓型頸椎病主要有步態(tài)障礙、手和手指進行精細運動存在早期失衡,包括筆跡變差、扣襯衣紐扣和處理小硬幣較為困難。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頸肩部及單側上肢固定區(qū)域的放射性疼痛麻木。體格檢查方面,脊髓型頸椎病有意義的檢查包括共濟失調、腱反射亢進、和Hoffman征陽性。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壓頸試驗+。常規(guī)影像學評估包括頸椎X光片、磁共振成像(MRI)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脊髓造影。X射線照片應包括前后位,側位,過屈和過伸位,評估整體的矢狀位序列,尋找不穩(wěn)的證據。MRI有助于確定脊髓壓迫的位置、嚴重程度以及脊髓實質內的信號變化。CT掃描還有助于識別后縱韌帶骨化(OPLL)。4、 治愈頸椎病的方法;神經根型頸椎病:90%的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愈,主要包括調整生活方式,頸椎牽引,頸椎保健操,藥物治療。保守治療超過2個月無效需要考慮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經皮內鏡下頸椎后路key-hole椎間孔切開術、經皮前路內鏡下椎間盤切除術、前路頸椎間盤摘除融合術以及頸椎間盤置換術,對年輕病人推薦經皮內鏡下頸椎后路key-hole椎間孔切開術。脊髓型頸椎?。杭膊≡缙诳赏ㄟ^使用軟質頸托緩解癥狀,不要使用頸椎牽引、按摩和固醇類激素注射等治療,因為它們對治療該疾病的作用有限,且存在致殘風險。絕大多數病人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盡管大多數患者的神經功能會得以改善,減壓手術的最終目標是阻止神經功能的惡化進展。治療手段主要是前路頸椎間盤摘除融合術,頸椎間盤置換術和頸椎后路單開門手術。5、 頸椎病術后的并發(fā)癥脊髓損傷發(fā)生率不高,統(tǒng)計來看,術中神經系統(tǒng)損傷的總發(fā)生率約為1%。喉上神經損傷導致喝水嗆咳,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音嘶啞,基本會自愈。腦脊液漏,OPLL本身可能存在硬膜的缺損.食道損傷很少見,據報道其發(fā)生率不到1%,災難性,這種損傷的后果包括傷口裂開、縱隔炎,甚至是死亡。切口感染,頸椎前路手術感染率較低,頸椎后路感染率較高頸椎前路手術后吞咽困難的發(fā)生較為常見,大多數患者可在手術后一個月內得以緩解。在長節(jié)段椎體次全切除手術中,內固定失敗更為常見。6、 頸椎病術后護理早期主要是傷口護理,保持傷口的清潔,一般建議拆線后2天洗澡洗頭。頸前路手術拆線時間一般是10天,頸后路手術拆線2周。頸 前路手術后頸圍保護,1-2節(jié)段一般固定1月,多節(jié)段需要3月,頸后路手術不建議頸圍保護,相反建議早期功能鍛煉,恢復肌肉力量,避免頸部僵硬和后凸畸形。7、 頸椎病該怎么預防預防頸椎病要從娃娃抓起,尤其現在孩子作業(yè)壓力重,又比較忽視體育鍛煉,頸椎病發(fā)病年齡越來越輕,甚至有些中學生已經出現頸椎后凸。因此我們建議看書或使用電子產品至少要平視,要勞逸結合, 工作學習1小時左右要休息5分鐘,期間可以做頸椎保護操。另外有些體育鍛煉對保護頸椎特別有益,包括游泳,打籃球/羽毛球等等。記住一切需要抬頭的運動對保護頸椎都是有益的。8、有頸椎病的人怎樣睡良好的睡姿能保護頸椎。入睡前應調整好頸部的姿勢,保持頭部與身體呈一條直線,仰臥時下頜略比前額高,側臥時頭部與身體平行。不良姿勢包括俯臥位,影響頸部肌肉血液循環(huán)和壓迫頸椎神經根。仰臥使用太厚的枕頭會使頸椎處于不健康的過屈姿勢,會使得頸椎椎管變小或者神經根管變狹窄,影響神經的腦脊液循環(huán)。對有頸椎后凸者可以在頸部后方墊圓枕。9、怎么治頸椎病肩膀疼頸椎病肩膀疼容易跟肩周炎混淆,有些肩周炎病人也會出現脖子痛和手臂痛。一般肩周炎病人最痛的部位在肩部,并且有肩部的活動障礙和僵硬,而頸椎病的肩膀疼范圍更廣,會影響肩胛骨和前臂,伴有麻木或者針刺感,頸部活動會加重疼痛。大多數頸椎病病人會有單側或者雙側的肩膀疼,因此要完善頸椎磁共振和CT檢查,如果是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通過藥物和鍛煉緩解,如果是脊髓型頸椎病需要手術治療。2020年06月16日
6704
1
7
-
熊建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創(chuàng)傷骨科 病人自己判斷是不是得頸椎病,主要靠癥狀。不同類型的頸椎病不同的表現:脊髓型主要表現為雙下肢行走不利,踩棉感、發(fā)硬,有的病人會合并有雙手的不靈活,麻木,同時伴有胸腹部發(fā)緊的感覺。神經根型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著上肢的麻木、疼痛、無力或有放射痛的感覺。比較多見的是頸型頸椎病,主要是因為長期頸部的勞損引起肌肉或軟組織的炎癥,引起的頸部疼痛、發(fā)僵等不適感。還有一些特殊類型頸椎病,像食管型頸椎病,病人會因為在頸椎有巨大的骨刺的增生,對食管造成壓迫引起吞咽困難。還有交感型頸椎病,病人會有頭暈、惡心、耳鳴甚至嘔吐的情況。那么對頸椎病的診斷不能單靠癥狀,最終的確診還需要結合醫(yī)生的查體,以及對頸椎進行像核磁,平片等這樣的檢査才能對頸椎病人做最終的確診,同時還要排除一些跟頸椎病從表現上相似的疾病也才能對頸椎病做一個最終的確診。2020年06月13日
1394
0
1
頸椎病相關科普號

劉宇洲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宇洲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手外科
3324粉絲2.7萬閱讀

姜傳杰醫(yī)生的科普號
姜傳杰 主任醫(yī)師
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
脊柱脊髓科
223粉絲1萬閱讀

沙海汶醫(yī)生的科普號
沙海汶 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兒科
215粉絲3473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