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父母是口吃兒童的救星
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它的主要特點是口吃者明確地知道說什么,但由于不由自主地重復、拖長和停頓而在言語表達時發(fā)生困難??诔灾饕獜膬和缙陂_始,多發(fā)生在2~5歲兒童之間,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人為5%,男女比例為4:1。兩歲開始的口吃者中大約80%的兒童能自然康復,只有20%會持續(xù)到畢生。關于口吃的病因有很多爭論,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口吃兒童的態(tài)度、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影響兒童口吃產生、維持、發(fā)展或消亡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有口吃的跡象,父母不要煩惱,耐心、平和的幫助你的孩子,溫暖地接受你的孩子。父母才是真正能幫助孩子走出口吃困境的救星。以下是對口吃兒童家長的一點建議:一方面要從容不迫地與你的孩子說話,多多停頓,并讓周圍人也這么做。在你的孩子說話結束后,停頓一秒鐘左右再開始說話,這可以使談話更為從容、輕松。你用放慢的、輕松的說話方式,比任何批評或建議,諸如“慢點兒說”或 “慢慢地再說一遍”都要更為有效;減少向孩子提問,孩子在說出自已的想法時更為輕松自如,而回答成人的問題時就比較緊張、有壓力,需要邊說邊思考。父母少提問而多評點孩子說話的內容,表明你聽懂了孩子的說話內容。另一方面要耐心、平和的傾聽孩子談話的內容。用你的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語言表明,你是在聽他說話的內容,而非他說話的方式。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抽出幾分鐘,集中精力注意你的孩子。此時,讓孩子自已選擇他想做的事,引導你參加他的活動,讓他自已選擇是否說話。你也可以用輕柔緩慢、平和的、多多停頓的說話方式和孩子稍稍交談。這段平和的時光可以樹立他的信心,讓他感受父母喜歡和他在一起。當孩子長大時,可以與父母自在地討論他的感受和經歷讓家庭所有成員學會如何輪流地說話和傾聽。孩子會發(fā)現,當沒有多少打斷且聽眾注意傾聽時,說話會更加容易。觀察你和你的孩子互動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你在聽他說話,而他有充分的時間說話。要減少批評、快速的說話,少打斷和提問。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你會無條件接受他,不管他口吃與否。當你的孩子口吃加劇時,不要心煩苦惱;當你的孩子因口吃而沮喪不安時,好好安慰、鼓勵他,你也可以觸摸和擁抱他。最強有力的力量是你對他的支持和愛,如果您能做到這些,相信您的孩子不久就能走出口吃的陰霾。本文系胡繼紅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wsdscm.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胡繼紅醫(yī)生的科普號2010年02月22日12969
13
1
-
不必畏懼口吃 心理療法可借鑒
08/11/24 法制晚報 范維家長過分嚴厲 會加重孩子口吃病情 “學外語”打電話 增自信心理專家提醒——— 在緊要關頭,想要說出那個最關鍵的字、詞,但越是著急就越說不出口,想必這種嘴上總是慢半拍的口吃朋友,很多人都會碰到。可是為什么會口吃?口吃算是疾病嗎?我們怎樣才能克服口吃呢?今天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宋崇升醫(yī)生,將從心理學上,為您介紹一些治療口吃的心理療法。 定義 自卑與羞恥感 導致交流障礙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常見的口語交流障礙。主要的表現是頻繁地重復或延長音節(jié)或單詞,或頻繁出現躊躇、停頓,以致破壞講話的節(jié)律。 口吃常常會給人帶來羞恥感和自卑。有口吃的朋友常常被這種毛病所困擾,工作學習、人際交往以及生活質量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原因 模仿與逆反心理 促成口吃的習慣 口吃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生物學因素的影響,也有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后者的影響似乎更明顯。 比如,一個小孩在最初模仿別人口吃時,往往會受到家長嚴厲的斥責、制止。殊不知這樣的態(tài)度對兒童反而會形成一種巨大的負性強化。小孩子會因此一下子就記住了什么是口吃。再說話時,口吃就會自動地表現出來。 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孩子學習口吃時,引起周圍人發(fā)笑。受到了關注和鼓勵,他就會更加興奮,有意地學習起口吃了。這是一種正性的強化,也會把口吃的行為保留下來。 口吃初步形成之后,因為會受到別人的嘲笑和歧視,當事人就會把與外界的沖突轉化為自己內心的沖突,努力地去控制說話,結果越努力越不能自然地講話,說話就成了他們的顧慮,一想到要說話就會引起焦慮,專業(yè)上稱之為操作性焦慮。結果焦慮和口吃就會相互強化,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久而久之,口吃也就被固定了下來。 矯正 父母不必過分關注 口吃不治自愈 對于我們自身而言,越是自然發(fā)生的事情,就越要順其自然,越人為地干預,越可能打亂其固有的機制,也就越容易出問題。說話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學結巴,而父母當做沒看見,或者將其注意力轉移一下,那么也就過去了,一般不會造成口吃。而口吃一旦形成,就會慢性化、自動化,矯正起來需要作一些改變。 方法一 學習正常說話 就像學外語 對口吃的朋友,可以這樣假設,就把普通的交流當成外語或有趣的方言去學習、模仿或表演。很多口吃的朋友反映,說英語的時候他們是不口吃的。因為說中文的時候,口吃者在習慣的推動下,會無意識地提醒自己:我是口吃的人,或我會口吃的。結果表達的時候就會按照潛意識預期而表現出口吃。可見,對于說話,態(tài)度或者說自我定位有多么重要。因此,忘記自己的口吃,像學外語那樣去學正常說話,你就有機會擺脫煩惱。 方法二 無需過分自卑可視口吃為個性 可以把口吃當做自己一個特點,但不要將其視為弱點。對待口吃尤其不要總想著與之勢不兩立,這樣只會讓口吃更加牢固地附著你。明智的態(tài)度是將其當做一位朋友,雖然是你不喜歡、不接納的“朋友”,但也要將它看做自己的一部分。 方法三 電話中與好友交談 練得談吐流利 想要擺脫口吃的煩惱,可以從身邊的小事慢慢練起,打電話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打電話聯系交談的好處是,一方面不需要面對別人,不必在意他人的反應和眼神,并且打電話時,雙方都比較專注,不易被外界干擾。 口吃名人憑借個人成就擺脫口吃困擾生活中很多有過口吃的人,經過調整和鍛煉,都能進行很自如的語言交流。其中不乏演藝明星和政界要員。比如瑪麗蓮·夢露、丘吉爾等人。對他們而言,還有一個比較有效的告別口吃的方法,就是成功。 有了某一方面的成功,人就會自信起來。這種自信會使人積極向上,口吃會不治而愈。只要口吃的朋友掌握了一技之長,這種好感覺會緩解口吃。至少會輕裝上陣,減輕口吃帶來的壓力。
宋崇升醫(yī)生的科普號2009年07月10日16547
2
0
-
孩子四歲了說話吐字不清,有時還口吃怎么辦?
患者:我小孩子是男孩子,現在已經四歲三個月了,但說話還是吐字不清,在音節(jié)里面最主要是g發(fā)音不準,其次就是z,c,k的發(fā)音了,有時是準 的,有時候就不準 ,感覺他的舌頭短了一截,說話就是不利索,像他同齡的小朋友說話都說的特別好了,一點都不含糊,一個班就他一個人說話那樣,一急就更口吃,慢點好一些,請問醫(yī)生,我們要怎以樣糾正他的發(fā)音?有沒有什么治療方法?湖南省兒童醫(yī)院康復中心胡繼紅:口齒不清的孩子第一要改善他對其它人說話的關注,即注意別人說話的嘴形;第二控制其說話的速度,鼓勵其慢慢的將話說清楚,必要時家長可再慢慢重復一遍;第三鼓勵其多說話,少批評,更不能打罵或嘲笑,否則其心理更緊張口吃會加劇。 g是舌根后音,可用筷子將其舌尖輕輕壓住,鼓勵其發(fā)“哥哥”的音,可較快糾正發(fā)音。 z,c,k是舌尖前音,家長較難掌握。建議到醫(yī)院做正規(guī)的語言的構音測試,有針對性的做訓練指導。
胡繼紅醫(yī)生的科普號2009年03月18日35347
3
0
口吃相關科普號

章依文醫(yī)生的科普號
章依文 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
發(fā)育行為兒科(兒保科)
1.3萬粉絲12.4萬閱讀

耿香菊醫(yī)生的科普號
耿香菊 主任醫(yī)師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
1萬粉絲4165閱讀

梁冠禹醫(yī)生的科普號
梁冠禹 主治醫(yī)師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兒童保健
32粉絲7789閱讀
-
推薦熱度5.0陳臻 主管康復師上海市長寧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 康復醫(yī)學科
口吃 37票
語音障礙 34票
喉疾病 15票
擅長:口吃、口齒不清、嗓音問題。具體包括:1.非器質性口齒不清,2.聽障人士口齒不清,3.唇腭裂術后口齒不清,4.口吃,5.英語發(fā)音矯正,6.嗓音美容,7.發(fā)聲疲勞,8.聲帶小結,9.輕度聲帶息肉,10.發(fā)聲緊張,11.聲音輕細乏力,12.單側聲帶麻痹或固定,13.男聲女調(青春期音高異常),14.跨性別人士嗓音訓練,15.室?guī)Оl(fā)聲,16.聲帶術后康復訓練,17.藝術嗓音問題(歌唱、表演、播音),18.方言口音矯正 -
推薦熱度4.1章依文 主任醫(yī)師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 發(fā)育行為兒科(兒保科)
小兒多動癥 76票
發(fā)育遲緩 15票
抽動癥 7票
擅長:善于進行兒童和家長的溝通,兒童認知、語言和行為的評估及個體化的治療建議,多動癥、抽動癥、孤獨癥、語言障礙、學習困難和心理行為等問題的診治 -
推薦熱度3.9馮金彩 主任醫(yī)師上海市兒童醫(yī)院 兒童康復中心
發(fā)育遲緩 9票
語言障礙 6票
小兒多動癥 4票
擅長:1.腦癱、發(fā)育遲緩、高危兒早期干預、脊髓損傷、偏癱、腦外傷、植物人促醒。 2.智力障礙、自閉癥。 3.語言發(fā)育遲緩、構音障礙、口吃、攝食-吞咽障礙,學習困難、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感統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生物療法及干預。 4.不明原因發(fā)育遲緩及智力障礙的精準康復; 4.兒童常見心理行為問題。 5.耳穴治療失眠、胃炎、假性近視、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