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腦梗死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來看預防小妙招!
腦梗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腦血管堵了,在醫(yī)學上又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這種疾病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導致出現了軟化或者是壞死的情況,嚴重時會引發(fā)猝死。腦梗死多見于45~70歲中老年人,但是近年來不斷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據統(tǒng)計,每年因腦梗死去世的患者高達200萬。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一定要嚴防腦梗死。一般來說,腦梗死也具有早期癥狀,如果大家可以及時判斷這些信號,或可有效逆轉腦梗死對大腦的傷害。一、腦梗死發(fā)生前的癥狀在嚴重的腦梗發(fā)生之前,有些人會出現“小中風”癥狀,小中風又被醫(yī)生稱為“暫時性缺血中風”。那么,有沒有什么征兆或判斷依據呢?1.舌根發(fā)硬,語言障礙健康的舌頭是柔軟靈活的,語言流暢。一旦出現舌根發(fā)硬,說話不利索,含糊不清,出現語言障礙時,要警惕腦梗死。發(fā)生腦梗死,導致腦動脈供血不足,影響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就會導致這類情況出現。此外,喝水容易嗆水、吃飯容易嗆著,也是舌根發(fā)硬的一種表現。2.血壓異常血壓突然持續(xù)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或血壓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都是發(fā)生腦梗死的前兆(成年人的正常血壓值是90~140mmHg)。3.劇烈頭痛突然發(fā)生的劇烈頭痛,伴有抽搐發(fā)作,近期有頭部外傷史,或頭痛伴有昏迷、嗜睡,頭痛的性質、部位、分布等發(fā)生了突然的變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頭痛等。4.一次性黑朦指正常人突然出現眼前發(fā)黑,數秒后即恢復常態(tài),既沒有頭暈、惡心,也沒有意識障礙,這是因視網膜短暫缺血所致,為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警報,患者應加以注意。5.突然發(fā)生眩暈眩暈是腦梗死前兆中極為常見的癥狀,可發(fā)生在腦梗死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發(fā)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勞、洗澡后也易發(fā)生。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2天反復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fā)生腦梗死的危險性將大幅增加。6.短暫視力障礙表現為視力模糊,或者視野缺損,視物不完整,這種現象多能自行恢復,這是腦梗死較早的報警信號。7.臉部口角歪斜由于腦神經控制臉部肌肉,中風剛開始時,神經受損,影響肌肉功能,90%以上的患者會有口角歪斜、臉不對稱的表現。8.一側肢體麻木、乏力中風一般只累及兩個腦半球中的一個,因此,患者會突然出現一側的肢體力弱、麻木、乏力,當平行舉起兩只胳膊時,其中一側會下垂。如果出現了以上的癥狀,就要多加注意了,這些都有可能是腦梗死前期的癥狀。二、4種食物,再喜歡也要少吃俗話說,病從口入,腦梗死和飲食息息相關,有些食物如果吃多了,會增加腦梗死的幾率。遠離腦梗死,一定要避免攝入過多以下4種食物:1.高油食物經常性的食用大魚大肉或外賣等高油食物,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升高。此時血液中脂質沉淀增多,血栓的形成幾率也大大升高,加速了腦梗死的到來。2.高糖食物甜點、蛋糕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會加速血管的病變,增加血液粘度,影響血液對腦部的正常供應。?3.腌制食物腌制食物的含鹽量較高,如咸魚、煙熏肉、臘腸等。雖然鹽分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但過多攝入,對身體的傷害可不止一星半點。?食鹽中的氯化鈉在血液中堆積,會造成鈉離子滯留,引發(fā)血管平滑肌細胞腫脹,血壓升高。動脈斑塊受沖刷容易剝落,隨著血液流動。一旦堵塞腦血管,腦梗死就離得不遠了。4.酒精?酒精進入人體后,會刺激血管壁內皮組織損傷,造成血管壁表面不平整。血液中脂質在凹凸不平的血管壁更容易沉淀聚集,形成血栓。而且喝酒時,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也是引發(fā)腦梗死的一大因素。三、預防腦梗死,堅持5個動作平時在家多做這些簡單動作,對預防腦梗死有很大的幫助,也不會浪費很多時間。1.旋轉頭部?堅持每天左右兩邊旋轉頭部,可增加血管抗壓力,有利于預防腦梗死。方法:先放松頸部肌肉,頭部自然往左至右、右至左旋轉,形成一個弧形狀,完成后為一組。注意速度不宜過快,每次做10組即可。?2.頸部按摩?按摩頸部可促進頸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減少膽固醇沉積,促使已硬化的頸部血管恢復彈性,改善大腦供血,預防中風發(fā)生。方法:將雙手摩擦發(fā)熱后,按摩頸部左右兩側,速度稍快,以皮膚發(fā)熱發(fā)紅為宜。?3.轉動手腕這一個動作能預防和改善手麻的情況,同時能放松手部。方法:雙手手腕同時由內往外轉50下,再由外往內轉50下。注意盡量緩緩轉動,幅度不宜過大,以免扭傷手腕。?4.空抓手?缺少鍛煉的右腦血管壁異常脆弱,經常鍛煉左手,可以鍛煉右腦,減少病變發(fā)生。方法:左右手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800次。?5.上提雙肩?上提、放下肩部,可放松肩部神經、血管和肌肉,保證大腦組織血液和氧氣供應充足。方法:放松身體,將雙肩上提、放下,建議早晚各做5分鐘。?另外,還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預防腦梗死,例如:1.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有助于預防腦梗死。比如慢跑等運動可以幫助腳動起來,使得大腦變得敏捷,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同時保證了大腦有充足的血液和氧氣。還可多做手指的運動,彈鋼琴、做手指操等可以讓手指變得靈活,預防腦梗死。2.讓大腦休息還要注意勞逸結合,正常作息,雖然工作、生活的壓力很大,也要學會釋放壓力,長期熬夜會讓大腦得不到休息很容易出現腦血管堵塞的情況,平時也要保持心情愉悅,生氣或者情緒激動等行為可是會傷腦的。3.定期體檢通過定期體檢,可以了解到自己身體的狀況,如果身體出現問題,在醫(yī)生的幫助下,可以及時得到治療。腦梗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對于其前期癥狀的了解,有助于我們防范腦梗死的發(fā)生,另外良好的習慣也可以幫助我們遠離腦梗死的危險。
鐘書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6月19日567
0
3
-
腦中風的多種原因
桂雅星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6月05日141
0
3
-
簡單三個數,教你識別腦中風
邵文明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6月01日36
0
0
-
干細胞治療腦梗塞臨床試驗中期總結取得理想結果
干細胞治療腦梗塞臨床試驗中期總結取得理想結果湘雅醫(yī)院于2023年12月7日開始的干細胞治療腦梗塞臨床試驗項目,到目前為止,已有10例受試者在腦的梗塞部位植入了干細胞,上周三即5月15日課題組進行了中期總結,專家們一致認為取得了理想的結果,病人癱瘓肢體的肌力有了明顯改善,對比國際上的文獻結果,目前在我院進行的臨床實驗結果是國際上結果最好的,其中1例運動評分改善達12分(FMMS)。根據干細胞作用的特點,受試者的肌力在以后仍有望進一步地提高。視頻1:文字說明:腦梗塞后手指無法抓起小球視頻2文字說明:干細胞植入后手指能順利抓起小球據本項目的主要研究者楊治權教授介紹,這次在湘雅醫(yī)院進行的干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后遺癥臨床試驗項目,由于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在2024年3月29日也取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FDA)的新藥臨床默許,正準備在美國進行第一期的臨床研究。美國和中國的并行研究,有可能為全世界腦梗塞后癱瘓肢體的肌力恢復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造福眾多的腦卒中病人。
楊治權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5月20日376
2
1
-
哪些人容易得腦梗塞?
1、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腦梗塞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長期高血壓可導致血管壁損傷,形成血栓,增加腦梗塞的風險。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增加了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風險,從而提高了腦梗塞的發(fā)病率。3、高血脂患者。血脂異常,特別是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增加腦梗塞的可能性。4、肥胖人群。超重和肥胖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升高,從而增加腦梗塞的風險。
賈鈺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5月15日842
0
21
-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降低腦梗風險?
1.避免飽食過度。過量攝入食物,尤其是高脂肪、高糖食品,會導致血糖和血脂急劇升高,加重心腦血管負擔。應合理控制飯量,增加蔬菜和水果攝入,保持飲食均衡。2.不要吃完立馬躺下。飯后立即休息可能會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減緩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部缺血的風險。建議飯后進行輕度活動,如散步15至20分鐘,以促進消化和血液循環(huán)。3.不要飯后吸煙。飯后立即吸煙會加速腦梗的發(fā)生,因為吸煙會導致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4.避免情緒激動。避免飯后情緒過于激動或興奮,因為強烈的情緒波動可能引起血壓波動,對腦血管健康不利。想要預防腦梗,記得要及時調整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規(guī)律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把腦梗的風險降到最低。
賈鈺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5月15日646
0
28
-
Lancet N:卒中后吞咽困難治療新進展
卒中后大多數患者都有吞咽困難,這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和功能結局不良。旨在減少這些并發(fā)癥的保護性干預措施仍然是治療的基石。飲食調整和口腔衛(wèi)生有助于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補充營養(yǎng),包括管飼,可以防止營養(yǎng)不良??祻透深A旨在增強吞咽功能,不同的行為策略在小型研究中顯示出前景。一些研究已經探索了藥物治療的作用,如辣椒素和其他可改變咽部感覺的Transient-Rreceptor-Potential-Vanilloid-1(TRPV-1)感覺受體激動劑。神經刺激技術,如經顱直流電刺激、重復經顱磁刺激和咽部電刺激,可能會促進感覺運動吞咽網絡內的神經可塑性。進一步了解卒中后和康復期間吞咽困難患者的中樞和外周感覺運動機制,將有助于優(yōu)化治療方案。介紹吞咽困難是指將食物、飲品和唾液從口腔送到胃入口過程中存在障礙。由于吞咽需要皮層、皮層下和腦干網絡進行中央控制,吞咽困難通常發(fā)生在卒中的急性期,卒中病例的患病率高達75%。吞咽困難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由于侵入氣道,與吸入性肺炎的關聯已得到充分證實。除了肺炎,卒中后吞咽困難還會造成口腔攝入困難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由于這些嚴重并發(fā)癥,吞咽困難與住院死亡率和醫(yī)療系統(tǒng)的成本增加有關。吞咽困難的并發(fā)癥通常發(fā)生在卒中早期,因此及時處理非常重要。臨床篩查方案結合儀器金標準的評估(如軟式內視鏡評估和視頻透視吞咽檢查)在分級診斷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在之前的綜述中,我們詳細描述并討論了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診斷問題。在這篇綜述中,我們重點關注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治療策略。盡管吞咽困難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多年來一直被忽視,這是因為以前缺乏證據或證據存在異質性。不過,這種情況已經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因為現在發(fā)表了許多研究為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治療提供了證據。為了實施這些循證治療的方案,本文對可用的治療策略進行了全面總結。我們首先提出一個通用的最低治療標準,甚至適用于資源有限的情況。然后,深入到先進的附加療法。最后,本文概述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飲食干預改變食物和液體的質地是解決吞咽困難的治療基石,其原理是不同粘稠度食團的吸入風險是不同的。飲食干預的證據受到不同研究采用的非標準食團的一致性的限制。自2017年以來,國際吞咽困難飲食標準化倡議提供了食團質地標準化定義和術語的框架。該框架定義了從低粘度到高粘度的八個連續(xù)性稠度水平。該框架的0–4級為飲品,3–7級為食物。級別3和4表示重疊粘稠度(overlappingconsistencies)。該框架還包括易于掌握的測試程序,以便確定各自的粘稠度級別。質地改良,如飲品增稠和將固體食物制成糊狀,是管理吞咽困難的常用方法。在一項針對西班牙120名卒中患者的研究中,通過將飲品增稠,隨著吞咽食團粘稠度的增加,誤吸的頻率逐步下降。在一項納入了454名日本卒中患者的研究中,采用個性化飲食干預措施,結合改變食物的質地,飲食處方的頻率與營養(yǎng)狀況的改善、身體功能的改善和住院時間的縮短獨立相關。一項關于改變口咽吞咽困難患者食物質地的系統(tǒng)綜述得出結論,飲品增稠會降低誤吸頻率,但改變質地也會導致咽部殘留物增加。在一項納入了443名日本卒中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中,發(fā)現攝入低質地食物與營養(yǎng)不良和少肌癥有關。這可能是由于質地改變降低了患者的食欲,以及降低了患者對這種飲食的可接受性程度。由于長期不良影響,改變質地最適合于吞咽困難急性期的短期早期干預。因此,吞咽功能訓練可以在吞咽困難康復的早期開始(例如,即使仍然需要管飼喂養(yǎng))。飲食干預措施應個體化,最好采用儀器診斷測試。在panel1中概述了國際指南中提出的治療建議。panel1:自2017年以來發(fā)表的關于卒中后吞咽困難治療的國際指南推薦意見歐洲卒中組織和歐洲吞咽障礙學會卒中后吞咽困難診斷和治療指南?根據合理的吞咽評估,推薦攝入改變質地的飲食。吞咽困難管理推薦行為吞咽訓練,針灸,口服營養(yǎng)補充劑,或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這給予腸內營養(yǎng),同時進行口腔健康干預。推薦在臨床試驗環(huán)境中進行藥物和神經刺激治療。歐洲臨床營養(yǎng)與代謝學會神經病學臨床營養(yǎng)指南?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的患者推薦口服營養(yǎng)補充劑。該指南指出,關于質地改良飲食和液體增稠對結局影響的數據不足。因此,只有在吞咽評估后,以及在監(jiān)測液體平衡和營養(yǎng)攝入時,才推薦使用質地改良飲食和液體增稠。對于預期長期嚴重吞咽困難的患者,推薦采用早期腸內管飼。當腸內喂養(yǎng)超過28天時,推薦進行經皮內鏡下胃造口置管。營養(yǎng)干預營養(yǎng)干預的目標是防止營養(yǎng)不良的負面影響。對于無法吞咽食物、飲品或藥物的嚴重吞咽困難患者,有必要進行管飼,以確保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FOOD研究組由三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組成,這些試驗探討了卒中患者的營養(yǎng)干預措施。在FOOD-2試驗中,納入了來自15個國家的859名卒中患者,與入院后超過7天的延遲管飼相比,早期管飼組的死亡減少了5.8%(p=0.09,未達顯著性)。在許多患者中,無論是否立即開始進食,給藥時通常都需要置入喂養(yǎng)管。然而,管飼并不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病率,因為吸入含口腔病原體的唾液也會造成吸入性肺炎。這種風險也反映在長期接受腸內營養(yǎng)的患者的高死亡率上。哪種熱量方案最適合管飼患者尚存在爭議。一項納入了中國315名嚴重卒中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與改良的全腸內方案(在該方案中,充足的熱量攝入與促動力劑一起使用)相比,低熱量腸內營養(yǎng)與死亡率增加有關。在兩項試驗(英國和伊朗)中,使用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作為促動力藥物降低了卒中后患者的肺炎發(fā)病率,盡管甲氧氯普胺的作用在大型歐洲PRECIOUS試驗中沒有得到證實(歐洲卒中組織會議,2023年5月)。在一項針對中國卒中后危重患者的回顧性觀察性研究中,蛋白質攝入(而非熱量攝入)與30天和6個月時的死亡率降低有關,這表明充足的蛋白質攝入可能特別重要。根據現有研究,是否以及何時通過鼻胃管或經皮內鏡胃造口術(PEG)提供腸內營養(yǎng),目前尚無最終回答。FOOD-3試驗納入了來自11個國家的321名參與者,發(fā)現早期接受PEG治療的患者的死亡和不良功能結局的絕對風險比接受鼻胃管喂養(yǎng)的患者高7.8%(p=0.05)。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該研究162名接受PEG治療的患者中,導管放置時間明顯晚于159名接受鼻胃管喂養(yǎng)的患者。相比之下,Cochrane綜述得出結論,鼻胃管喂養(yǎng)和PEG喂養(yǎng)與病死率和依賴性的差異無關;事實上,與鼻胃管喂養(yǎng)相比,PEG喂養(yǎng)與更少的治療失敗、更少的胃腸道出血和更高喂養(yǎng)輸送有關。考慮到實用性,卒中后不立即進行更具有創(chuàng)性的PEG似乎是合理的,因為大多數患者的經口進食在30天內恢復。因此,如果在卒中的穩(wěn)定期預計管飼時間超過28天,則應植入PEG,這得到了廣泛共識。鑒于卒中后營養(yǎng)不良的危害,以口服補充劑的形式提供額外的能量是一種營養(yǎng)干預措施。FOOD-1試驗在15個國家招募的4023名卒中患者,在未經篩選(就營養(yǎng)不良風險而言)的卒中后口服營養(yǎng)的患者中,補充口服營養(yǎng)對死亡率或功能結局沒有獲益。然而,在一些患者中,口服營養(yǎng)補充劑是有益的。一項針對日本454名卒中患者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基于營養(yǎng)評估的個體化方法探討了質地改變的飲食干預措施,包括口服能量和蛋白質補充。發(fā)現,這種方法與肌肉質量的增加、身體功能的改善和住院時間的縮短獨立相關。一項在中國進行的173名卒中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了個體化營養(yǎng)支持,包括基于計算熱量需求的個體化營養(yǎng)計劃。經過干預后,干預組的身體成分比未接受干預組的身體成分的瘦體重和相位角更高,以及血清蛋白質、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濃度水平更高。因此,研究結果表明,個體化的營養(yǎng)支持,包括監(jiān)測熱量攝入,可能會改善一些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傊F有數據表明,嚴重吞咽困難患者應考慮早期管飼并攝入足夠的熱量。如果管飼需要超過4周,應考慮放置PEG。此外,應密切監(jiān)測和個體化管理熱量攝入。只有在口服攝入足夠安全的情況下,才應在一些有營養(yǎng)不良風險的患者中使用口服補充營養(yǎng)??谇恍l(wèi)生吸入含口腔病原體污染的唾液是急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的關鍵機制。根據這一機制,新西蘭的一項研究進行PCR分析表明,腦卒中后口腔細菌(如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濃度增加,出院時的總細菌水平(用qPCR測量的)與肺炎有關。相反,口腔衛(wèi)生干預的目的是減少口腔病原體的定植。在一項對中國84名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強化口腔衛(wèi)生項目包括每天用氯己定刷牙和口腔軟組織3次,肺炎的發(fā)病率從32%下降到14%(p=0.052)。在一項納入了2771名日本急性卒中患者的回顧性觀察性研究中,與沒有系統(tǒng)性口腔護理的時期相比,實施系統(tǒng)性口腔護理與肺炎顯著減少有關。在不同的護理時期(不同程度的強化牙科護理),肺炎減少的比值比從0.24到0.49不等。然而,其他較老的試驗報告稱,要么沒有統(tǒng)計學上顯著的效果,要么改善了口腔衛(wèi)生但對呼吸道并發(fā)癥沒有影響。一項納入了口腔衛(wèi)生干預研究的薈萃分析,發(fā)現降低了肺炎發(fā)生率(p=0.06),口腔健康結局也有所改善。因此,對于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患者,應在現有護理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優(yōu)化口腔衛(wèi)生。行為療法行為練習和動作是吞咽困難患者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言語和語言治療師可以使用幾種不同的操作方法。補償操作是在吞咽過程中改變身體和頭部的位置,優(yōu)化生理吞咽過程和食團流量,以實現即時改善。康復吞咽練習是指通過肌肉訓練或優(yōu)化吞咽機制以達到長期的效果。然而,許多行為操作同時具有短期補償效果和長期療效,這取決于練習項目中的管理。一些研究采用個性化方法探討了行為吞咽困難療法的療效。一項針對臺灣2994名卒中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研究者采用傾向評分匹配,發(fā)現吞咽治療與降低肺炎發(fā)病率和提高長期生存率之間存在關聯。在接受吞咽治療的患者中,持續(xù)治療超過1個月與肺炎發(fā)病率下降有關,這表明吞咽治療存在強度依賴性效應。一項對澳大利亞306名卒中患者進行的較老但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常規(guī)吞咽困難治療、標準低強度吞咽治療(吞咽補償策略和飲食調整)和標準高強度吞咽治療(高頻直接吞咽練習和飲食調整)。在標準吞咽治療組中,胸部感染、死亡或住院在統(tǒng)計學上顯著減少。高強度組也顯示,恢復正常飲食或恢復吞咽功能的患者比例更高。在一項Cochrane薈萃分析中,40種不同的行為干預措施與吞咽能力的提高有關,并降低了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比例。一些研究評估了特定動作或練習方案的效果。其中一項技術是改良低頭吞咽動作(chin-tuckmanoeuvre)。在最初低頭吞咽動作中,低頭將下巴抵向胸部。這個動作通過改變姿勢進而改善了吞咽機制。這項技術已被修改為對抗阻力的長期效果練習方案。一項納入了八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fā)現,與對照干預措施相比,低頭抵抗阻力(chin-tuckagainstresistance)可提高吞咽的安全性(五項研究)和經口攝入量(三項研究)。在一項亞組分析中,低頭抵抗阻力干預在提高吞咽安全性方面比Shaker練習(四項研究)更有效,Shaker練習一項抬頭訓練方法,可以抬高喉部和保持上食道括約肌開放。在一項針對韓國32名卒中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與傳統(tǒng)吞咽困難治療組相比,Shaker練習可以改善Penetration-AspirationScale和功能性經口攝食。最后,加強口腔、面部或呼吸肌肉的練習方案。一項針對瑞典19名卒中患者的試驗探討了口腔神經肌肉訓練的作用,發(fā)現其對吞咽速率和嘴唇力量有積極影響;然而,在視頻熒光鏡吞咽檢查(VideofluoroscopicSwallowingStudy)的分析中沒有發(fā)現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一項納入了韓國35名卒中患者的研究利用視頻熒光鏡吞咽檢查比較了舌-腭阻力訓練與傳統(tǒng)療法的作用,發(fā)現可以改善舌肌力量和口咽參數。另一項針對美國19名卒中患者的試驗報告稱,設備輔助舌訓練可以增加功能口腔攝入。在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對韓國29名卒中患者進行了阻力張口訓練(resistivejawopening),發(fā)現干預組的飲料滲透(penetrations)和吸入減少,但干預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吸氣和呼氣肌肉訓練可以改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在一項針對西班牙109名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吸氣和呼氣肌肉訓練能夠增強肌肉力量,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一項針對韓國27名患者的研究表明,呼氣肌肉力量訓練有助于減少液體的滲透和吸入,并提高經口攝入量。同樣,一項納入了1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呼吸肌訓練降低了呼吸并發(fā)癥的風險,并減少了具有一定粘稠度飲料的滲透和吸入。吞咽障礙的肌電圖或視覺生物反饋可視化治療儀可優(yōu)化吞咽機制或增加吞咽肌肉的肌電振幅。此外,各種薈萃分析表明針灸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然而,盡管進行了幾項大型研究,但由于方法學的異質性,缺乏高質量的方法學,以及針灸治療的機制尚不清楚,所以針灸治療的證據水平質量較低??傊?,有幾種方案可用于行為吞咽困難的治療。簡單易行的練習方案可以改善卒中后的吞咽困難,包括低頭阻抗(chin-tuckagainstresistance)、shaker練習和呼氣肌肉力量訓練(圖1)。行為治療應基于個體化的吞咽困難模式,并在治療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評估其有效性。圖1: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行為吞咽練習。(A)shaker練習,患者平躺在地板上,使用舌骨上和舌骨下肌群抬頭1分鐘。Thisexerciseisrepeated3timesfor1min,following30headlifts,3timesadayfor6weeks。(B)低頭阻抗練習(Chin-tuckagainstresistance),即低頭對抗阻力(即放置在下巴下方的物體),涉及到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每節(jié)課必須重復此練習幾次。(C)呼氣肌力量訓練(Expiratory-Muscle-Strength-Training,EMST),需要咽肌群參與,將空氣吹入具有阻抗的設備。每節(jié)課必須重復多次此練習:藥物治療盡管發(fā)現了有希望的結果,但由于薈萃分析缺乏明確證據,藥物治療僅能在研究環(huán)境中使用。藥物治療包括在外周感覺水平或中樞神經系統(tǒng)水平對吞咽具有神經調節(jié)作用的藥物。辣椒素是一種作用于外周的吞咽困難治療藥物,是一種藥物感覺刺激的方法。辣椒素是TRPV-1受體的激動劑,并介導神經肽物質P從感覺神經末梢的釋放。在自然界中,辣椒素存在于辣椒中,產生辛辣的味道。在一項針對中國92名卒中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對辣椒素聯合冰塊與單獨冰塊刺激進行了比較。冰刺激包括使用冰刷刺激特定區(qū)域,包括軟腭、腭弓、咽后壁和舌頭后部。每天兩次,在午餐和晚餐前進行。通過咽水試驗和臨床吞咽評估,發(fā)現干預組的吞咽困難有了更大的改善。此外,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的血清物質-P濃度更高。另一項針對60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也在中國進行,研究了辣椒素聯合觸覺熱刺激的作用。觸覺熱刺激是指使用棉簽將4°C溶液涂抹在口咽粘膜上。在這項研究中,通過問卷調查和咽水試驗發(fā)現,干預組的吞咽功能比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另一項納入了中國53名出血性卒中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發(fā)現,使用辣椒素溶液霧化方案可以改善咳嗽功能和減少咽部殘留。相比之下,在納入了36名西班牙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研究中,給予辣椒素后立即使用視頻熒光透視吞咽檢查評估吞咽情況,未檢測到其對吞咽生理功能的影響,但研究人員發(fā)現增強了運動皮層的興奮性。除了辣椒素外,胡椒堿和薄荷醇也能刺激TRPV-1受體或功能相似的受體,能夠改善不同病因吞咽困難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他種類的藥物也正在研究中,結果不具結論性,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它可以抑制P物質的降解并使咳嗽反射敏感(ACE抑制劑的已知副作用),還有多巴胺能藥物,它可以縮短吞咽反應的潛伏期。神經刺激為了誘導吞咽網絡神經可塑性的變化,已經開發(fā)了不同的外周和中樞神經刺激方法(procedures)。這些變化可能會改善卒中后的吞咽功能(Panel2)。Panel2.神經刺激的方法:無創(chuàng)腦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和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是無創(chuàng)的腦刺激方法。?tDCS,通過電極,電流施加在顱骨上,可逆地影響皮層的興奮性。具體效果取決于電極放置的極性。陽極刺激增加皮層興奮性,陰極刺激降低皮層興奮性。?rTMS,放置在頭皮上的線圈產生磁場。不同頻率的磁場具有促進或降低皮層興奮性的作用。高頻rTMS(如>5Hz)通常會增強皮層活動,而低頻rTMS則會降低皮層活動。?除了用于吞咽困難康復外,這些方法還用于調節(jié)各種神經和精神疾病中的大腦活動。口咽外周刺激方法?咽部電刺激(Pharyngealelectricalstimulation,PES)和神經肌肉電刺激(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NMES)是對咽部和吞咽肌肉的外周刺激。?PES,通過導管,電流施加到咽下部的粘膜,進行感覺刺激。?NMES應用于頸部區(qū)域,通過經皮刺激軸突運動或感覺神經末梢和肌肉纖維來激活參與吞咽功能的神經或肌肉。?盡管外周神經刺激方法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據信這些技術可能對整個吞咽網絡產生次級(secondary)調節(jié)作用。鑒于需要進一步的臨床驗證和新證據的出現,建議在臨床試驗環(huán)境中優(yōu)先使用這些神經刺激方法。經顱直流電刺激各種薈萃分析探討過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對腦卒中吞咽康復的療效,這些分析表明tDCS對吞咽功能有積極作用。在亞組分析中,發(fā)現不同刺激部位的療效存在差異。在一項薈萃分析中,發(fā)現同側、對側或雙側陽極(興奮性)刺激有積極作用,只是對側受到刺激時的效果比同側受到刺激更大。在另一項薈萃分析中,發(fā)現只有對側興奮性刺激才能改善吞咽困難。相比之下,一項薈萃分析得出結論,同側刺激比對側刺激的效果更明顯。還有薈萃分析沒有發(fā)現差異。個別研究表明,tDCS對腦干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難也有積極影響。這些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可能是通過促進皮層神經可塑性介導的。重復經顱磁刺激各種薈萃分析得出結論,重復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可以改善吞咽功能。在亞組分析中,報告了刺激特定位置或卒中所在半球的療效沒有差異,或與對側刺激相比同側高頻刺激的療效更大。此外,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表明,小腦刺激也可以改善吞咽困難,rTMS的治療效果可能受到皮質球束結構完整性的調節(jié)。神經肌肉電刺激一些薈萃分析表明,神經肌肉電刺激對吞咽功能有治療作用。一項針對韓國31名卒中患者的研究調查了不同的電極放置方案。結果表明,與垂直放置電極相比,水平放置在舌骨上和舌骨下肌肉上的電極獲得了最佳的治療效果。在一項針對26名韓國患者的研究中,與舌骨下電極放置相比,舌骨上患者的滲透和吸入更少。在另一項納入了40名患者的韓國試驗中,通過視頻熒光鏡吞咽檢查進行評估,接受咬肌和舌骨上肌肉刺激的組與單獨接受舌骨上肌刺激的組之間的總體吞咽困難嚴重程度沒有差異。咽部電刺激一項納入了六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顯示,咽部電刺激可改善吞咽功能,并可增加拔除鼻飼管的比例。另一項薈萃分析納入了五項研究,發(fā)現咽部電刺激對吞咽功能產生了積極影響,只是差一點才能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性閾值。盡管如此,來自兩項研究針對氣管切開患者的數據顯示,咽部電刺激有利于拔除氣管切開套管。另外兩項薈萃分析(每項分析都有兩項研究中的數據)沒有確定咽部電刺激的治療效果(未考慮拔除氣管套管)。相反,納入了八項評估氣管切開和非氣管切開患者的研究的薈萃分析,報告了咽部電刺激對吞咽困難的統(tǒng)計學顯著改善,而拔管成功被認為是一種治療效果。因此,在評估咽部電刺激的治療效果時,區(qū)分危重氣管切開患者和病情較輕的非氣管切開患者至關重要。根據這一發(fā)現,一項納入了卒中后氣管切開的歐洲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干預組的拔管率(達到49%)高于對照組(9%),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另一項德國試驗中,納入了60名卒中患者,這些患者在拔管后4小時內接受刺激治療,與假刺激相比,咽部電刺激與拔管后吞咽困難的改善、肺炎發(fā)病率的降低、出院時管飼需求的減少以及住院時間的縮短有關??傊?,許多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了神經刺激的方法,表明其對吞咽功能有積極影響。對其他重要結局參數的影響,如吸入性肺炎、管飼或死亡率,很少報道。此外,哪種方法最適合哪些患者群體,仍然是一個問題。兩項比較不同神經刺激方法效果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rTMS對吞咽功能的影響最大,排在神經肌肉電刺激和tDCS前面,而對咽部電刺激沒有顯示出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影響。與這一發(fā)現一致,另一項側重于tDCS和rTMS的薈萃分析顯示rTMS治療效果最好。一項薈萃分析還顯示rTMS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咽部電刺激和tDCS,而沒有分析神經肌肉電刺激。咽部電刺激療效差異的一個原因是,除了關注吞咽評分外,后一項meta分析還將拔除氣切套管作為結局參數。在同一薈萃分析中,根據刺激定位調查了無創(chuàng)腦刺激的效果。雙側刺激效果最大。對于單側刺激,tDCS和rTMS的結果是不同的,rTMS對同側的影響更大,而tDCS僅對對側的影響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一項針對土耳其40名卒中患者的試驗表明,rTMS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以產生額外的積極治療反應。產生部分矛盾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案的刺激頻率、部位、刺激目標、持續(xù)時間和重復次數的差異,以及研究隊列的不同造成的。此外,作為吞咽困難的恢復機制,補償性神經可塑性存在不同的理論模型甚至部分矛盾的理論模型,所以才發(fā)展了不同的刺激方案(圖2)。由于部分數據相互矛盾,需要進一步研究。圖2:單側卒中后吞咽困難恢復的假設模型及其相應的無創(chuàng)腦刺激方案。在健康的大腦中,吞咽的大腦活動位于感覺運動皮層和小腦的兩側(從綠色到黃色的彩色區(qū)域,活性逐漸增加)。在對側代償模型中,單側卒中后吞咽網絡被破壞(紅色同心圓)。根據該模型,吞咽功能的恢復基本上是由對側半球的神經可塑性驅動的。因此,興奮性對側刺激可促進吞咽困難的康復。在半球間抑制模型中,對側半球對同側半球施加抑制。因此,根據該模型,對側半球的抑制性刺激或同側半球的興奮性刺激可以促進吞咽困難的恢復。在神經機能聯系不能模型中,隨著整個網絡的崩潰,卒中病變會導致吞咽網絡的廣泛崩潰。根據該模型,在這些情況下,雙側興奮性刺激或小腦的興奮性刺激可以促進吞咽網絡的恢復: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并考慮到各種方法在方法學上的優(yōu)缺點,可以進一步得出其適用于某些患者的結論:咽部電刺激特別適用于卒中、咽感覺減退和吞咽反射延遲的氣管切開患者。TDCS和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以作為行為干預的輔助治療方法。相比之下,rTMS作為行為干預的輔助手段,在技術上要求很高,通常需要轉運到專門的設施中。因此,它可以考慮用于病情嚴重但穩(wěn)定的患者。結論和展望吞咽困難在卒中患者中非常普遍,并可能與嚴重并發(fā)癥有關。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早期治療對于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有各種基本療法可供選擇,應大規(guī)模應用(在所有環(huán)境中)。此外,還有一些療效證據越來越多的附加療法需要進一步探索,特別是在臨床試驗環(huán)境中。在治療上,既定的基本干預措施主要旨在避免吞咽困難的并發(fā)癥,而不是針對吞咽功能本身。其中一些干預措施旨在改善口腔健康,減少口腔中呼吸道病原體的負荷。調整食團稠度的飲食干預以吞咽安全為目標,旨在防止誤吸,并用于早期吞咽訓練。監(jiān)測營養(yǎng)狀況和補充劑或經口或腸內營養(yǎng)可以預防營養(yǎng)不良。此外,有幾種行為治療練習方法具有補償機制,或旨在長期改善吞咽功能。已經開發(fā)了觸發(fā)和促進神經可塑性的不同刺激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直接腦刺激,如tDCS或rTMS,也包括外周刺激干預,如神經肌肉或咽部電刺激。幾項研究顯示了有希望的結果,有證據表明這些方法可以改善吞咽功能。然而,探索這些方法對其他臨床結局(如肺炎、功能性結果或死亡率)的高質量研究很少。除了神經刺激外,藥物(尤其是辣椒素)也顯示出了有希望的結果,表明藥理學感覺刺激促進了吞咽功能或咳嗽的改善。圖3顯示了根據卒中入院時間量身定制的吞咽困難治療的關鍵管理選項。圖3.吞咽困難的全面管理。由于疾病早期并發(fā)癥率很高,在吞咽困難的急性期以預防并發(fā)癥為主的保護措施占主導地位。由于患者可能會從吞咽困難中恢復,因此應通過鼻胃管提供腸道營養(yǎng)。在急性期后和慢性期,應使用所有吞咽困難療法,包括改善吞咽功能恢復的措施。慢性吞咽困難患者的腸道營養(yǎng)可以通過PEG提供。在慢性期應謹慎使用飲食措施,因為長期使用有副作用的風險。PEG=經皮內鏡胃造口術:對于吞咽困難康復,吞咽網絡的部位、方向性和半球協(xié)調性尚不完全清楚。知識的缺乏限制了神經調控程序的優(yōu)化,產生了各種刺激方案,所以引起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此外,誰可以或應該進行這些干預也缺乏數據,擔心風險,比如tDCS和rTMS誘導癲癇發(fā)作,監(jiān)管障礙和制藥行業(yè)缺乏興趣,這些因素阻礙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然而,從機制的角度來看,考慮到吞咽的雙中心特征,神經可塑性介導的康復潛力特別高。更詳細地了解吞咽困難康復中的中樞控制和神經可塑性將推動神經刺激的進一步改進。為此,臨床聯合神經影像學研究將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基于證據的療法進入到臨床實踐中,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儀器診斷使臨床醫(yī)生能夠描述吞咽困難患者的表現,從而深入了解吞咽障礙的機制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與幕上梗死患者相比,在延髓卒中患者中觀察到的吞咽困難通常表現為梨狀竇中聚集性殘留物。這種獨特的特征可能歸因于食道上括約肌的過度收縮所致。對于具有這種特殊病因的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例如手術干預措施),比如減輕食道上括約肌的高收縮性可以帶來臨床益處。除了描述吞咽困難的表現外,未來可能會對吞咽困難的個體原因進行更詳細的探索。這種細致入微的探索將對制定適當的治療干預措施發(fā)揮關鍵作用。因此,年齡相關的吞咽功能變化可能發(fā)生在吞咽困難之前。因此,肌肉減少和吞咽肌量減少已被確定為卒中后吞咽困難的關鍵機制。具體而言,對于卒中后7天以上發(fā)生的延遲吞咽困難,肌肉減少可能是主要的吞咽困難機制。對于因肌肉減少所致吞咽困難,全身肌肉計劃可能對吞咽困難康復有效,正如日本一項對148名患者的回顧性研究所表明的那樣,該研究發(fā)現改善食物攝入水平與椅子站立練習的頻率之間存在關聯。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考慮到吞咽困難的原因和機制,促進個性化治療。加強吞咽困難治療,減少并發(fā)癥,降低死亡率,提高大多數患者的生活質量。文獻出處:LancetNeurol.2024Apr;23(4):418-428.doi:10.1016/S1474-4422(24)00053-X.Dysphagiaafterstroke:researchadvancesintreatmentinterventions
楊中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5月13日476
0
0
-
側腦室旁腦梗塞合并偏癱到底是頸動脈蹼引起的?還是另有幕后黑手?
一般情況中老年女性,平時頭暈、腦子混沌、精神差、睡眠差……1個月前在院外突發(fā)左側側腦室旁腦梗塞合并右側肢體偏癱(肌力2-3級,上肢2下肢3),既往無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在院外又發(fā)現顱內多發(fā)動脈瘤,為了診治顱內動脈瘤,收住我院。病情分析:1、既往無房顫病史,無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2、患者左側側腦室旁腦梗塞,與左側頸動脈蹼同側,梗塞與蹼可能性大。3、左側交通段和眼動脈段多發(fā)動脈瘤,形態(tài)不規(guī)則,存在破裂出血的風險,具備治療指征4、造影可以發(fā)現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蹼的存在,同側側腦室旁也存在新發(fā)腦梗塞,具備干預指征5、給予左側多發(fā)動脈瘤血流導向植入術,一箭三雕,降低/消除3個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6、手術順利,術后語言和肢體肌力同術前,術后48小時左右的夜間,患者出現右側肌力下降,第二天完善的灌注發(fā)現沒有新發(fā)的腦梗塞,考慮為:低灌注引起。那么問題來了,支架內沒有血栓,那這個低灌注從哪里來的呢?進一步的檢查發(fā)現左側MCA存在血管夾層,給予消除后,術后患者右側肌力就明顯恢復,左側下肢從術前的3級恢復到5級,右側的上肢肌力由術前的2級恢復到3級+,進一步證實了左側MCA夾層的診斷。術后48小時右側肢體肌力下降,復查的CTA兩次偏癱的病因分析1、右側肢體第一次偏癱的病因:左側頸動脈蹼右側,治療是為了預防再次梗塞,術后肢體肌力同術前2、右側肢體第二次偏癱的病因:左側MCA夾層所致,偏癱發(fā)生后,沒有急診手術,限期消除夾層,術后即刻右側肢體肌力就明顯改善,而且比入院前都好,特別是下肢,基本恢復正常(入院前3級,第一次術后48小時1級)小結:1、三個動脈瘤完全好了2、蹼導致的血流紊亂消失了3、大腦中動脈夾層修復了4、右側肢體肌力較術前改善了5、以前面部有斑,術后神奇的消失了,皮膚也變的白了,這個是與血流增多有關系嗎?6、精神變好了,中氣足了7、腦子變得清爽了8、頭不暈了9、睡眠質量提高了醫(yī)生簡介趙開軍,博士,博士后,副主任醫(yī)師,研究生導師,現為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y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診醫(yī)師(原為長海醫(y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診醫(yī)師)、血管組組長、東方醫(yī)院南院神外執(zhí)行主任、東方醫(yī)院國家神經介入建設中心負責人、上海市醫(yī)學會腦卒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神經介入醫(yī)師專委會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常委兼秘書、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神經外科專委會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組組長、OCIN高級講師,OCINCASES執(zhí)行主編。擔任Stroke、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y、FrontiersinNeurology、ComputersinBiologyandMedicine、DevelopmentalCell、immunobiology、海軍軍醫(yī)大學學報、中國臨床醫(yī)學等20余家國內外雜志審稿人、主持/參加軍隊和地方各類課題10余項,主持在研臨床課題3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fā)表SCI論文20篇,在投SCI2篇。專業(yè)特長擅長各種復雜顱內外動脈瘤、血管夾層、椎基底動脈冗擴、腦血管畸形、頸動脈海綿竇瘺、硬腦膜和硬脊膜動靜脈瘺、顱內外血管狹窄、顱內靜脈和靜脈竇血栓、煙霧病、急性腦血管卒中、記憶力減退、構音障礙、頑固性睡眠障礙、癡呆、頭暈、暈厥、構音障礙、走步不穩(wěn)、頑固性嗆咳、吞咽困難、假性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綜合癥、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頭皮疼和臉疼、肩膀疼、認知障礙、頑固性耳朵痛、頑固性出虛汗、癥狀性腦萎縮、脊髓小腦共濟失調、顱內外血管慢性閉塞(開通術)等腦血管病或疑難雜癥的治療。
趙開軍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4月29日236
0
0
-
鹽酸罌粟堿注射液與己酮可可堿注射液臨床應用及注意事項
在腦卒中、腦供血不足的治療中,總會出現鹽酸罌粟堿注射液和己酮可可堿注射液的身影。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個藥物吧。己酮可可堿注射液和鹽酸罌粟堿注射液都是用于治療血管相關性疾病的藥物,但它們在臨床應用上存在一些區(qū)別。以下是它們的區(qū)別:相同之處:適應癥:兩者都可以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等。不良反應:兩者都可能出現消化系統(tǒng)反應(如惡心、嘔吐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反應(如頭痛、眩暈、視力模糊等)以及過敏反應(如皮疹、瘙癢等)。注意事項:在使用過程中,應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如有異常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不同之處:藥物成分:己酮可可堿主要成分為己酮可可堿,而鹽酸罌粟堿主要成分為鹽酸罌粟堿。作用機制:己酮可可堿及其代謝產物通過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變性,確切的作用機制尚未確定;罌粟堿對血管、心臟或其他平滑肌有直接的非特異性松弛作用,其作用可能是抑制環(huán)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引起。用法用量:己酮可可堿注射液的用法為靜脈滴注,劑量根據個體差異進行調整;鹽酸罌粟堿的用法為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劑量需要根據病情確定。禁忌證:己酮可可堿禁用于有嚴重出血傾向、嚴重心衰、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對本品過敏的人群;鹽酸罌粟堿禁用于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震顫麻痹時一般禁用,青光眼患者應慎用,出現肝功能不全時應即行停藥。特殊人群用藥:己酮可可堿注射液可能會增加纖維瘤的發(fā)生率,妊娠婦女應用應考慮利弊,哺乳期婦女禁用,兒童不推薦使用,老年人使用應酌情減量。鹽酸罌粟堿注射液僅當孕婦明確需要方可使用?;颊哂盟幗逃杭和煽蓧A需要告知患者幾周內可能無法看到癥狀改善,指導患者避免吸煙或接觸其他煙草產品。罌粟堿建議患者報告陰莖異常勃起或肝毒性的體征癥狀。總之,雖然己酮可可堿注射液和鹽酸罌粟堿注射液都是用于治療血管相關性疾病的藥物,但在藥物成分、作用機制、用法用量、禁忌證以及特殊人群用藥等方面存在差異。在使用這兩種藥物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案,并遵循醫(yī)生的建議進行使用。
宮浩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4月15日1049
0
1
-
為什么要服用他?。恳欢伪刈x科普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雷醫(yī)生想與您聊一聊在看病和健康保健時,醫(yī)生特別喜歡給您開的一種藥品——他??!??為什么要服用他汀類藥物眾所周知,血液中的脂肪過多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并引發(fā)腦梗。在血脂的化驗單中有一個指標,無論你用什么辦法,只要把它降下來,就可以穩(wěn)定、延緩甚至逆轉動脈硬化,避免將來和雷醫(yī)生在手術室邂逅,這個指標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那有沒有一種藥物,既能幫助我們狙擊壞的膽固醇(也就是LDL-C),同時又能幫助我們保護好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呢?有,就是他汀。???這么多種他汀類藥,我該怎么選目前市面上可供選擇的他汀類藥物琳瑯滿目,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血脂康等等,除了不同劑量,還有進口和國產之分,令人眼花繚亂,選擇困難。其實啊,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這些藥都可以有效降低LDL,都是好同志。???服用他汀的常見誤區(qū)和快速問答問:我很懶,吃了他汀就不用鍛煉了吧?答:當然不行,服用他汀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放棄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戒煙仍然是維持腦血管健康的基石。問:他汀要晚上吃嗎?答:長效的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一天內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吃,如果你服用的是短效的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就最好在睡前服用,辛伐他汀若每天服用超過40毫克,應分2次服用。服用他汀不分餐前餐后,別漏服就可以。問:怎么才算治療有效了?答:對于患有腦動脈硬化甚至腦梗的朋友,目標是把LDL降低到1.8mmol/L以下且降低幅度超過用藥前的50%。如果朋友你還有糖尿病,那你要對自己更狠一點,把LDL降到1.4mmol/L以下。問:如果LDL還是降不下來怎么辦?答:服用他汀后如果血脂控制不理想,不要急著換藥,應該嘗試提高他汀的用量(強化他汀治療),目前指南推薦可以將阿托伐他汀加量到每天80毫克,瑞舒伐他汀加量到每天20毫克。如果控制再不理想,可以加用依折麥布,如果還搞不定,可以加用PCSK9抑制劑。問:我有慢性病,可以服用他汀嗎?答:除非達到透析依賴的程度,慢性腎臟病的朋友可以服用他汀,建議使用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桓喂δ懿蝗呐笥呀ㄗh使用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惶悄虿〉呐笥芽梢钥紤]使用普伐他汀。有心功能不全或房顫的朋友,應在服用過程密切監(jiān)測血肌磷酸激酶。問:什么人不能服用他?。看穑夯顒有愿尾?、他汀類藥物過敏、妊娠、哺乳期和備孕婦女以及10歲以下兒童是禁止使用他汀的。在急性感染、代謝紊亂或創(chuàng)傷時,以及大手術前應暫停服用。問:剛開始服用他汀要注意什么?答:大部分人對他汀的耐受良好,可能出現短暫的轉氨酶升高,若達正常值上限3倍且合并總膽紅素升高,應減量或停藥,其他肝功能指標價值不大;如果服藥后出現肌肉酸痛乏力,且血肌磷酸激酶進行性升高到10倍,應停藥;服用他汀可能會引發(fā)糖尿病,但瑕不掩瑜,應監(jiān)測和控制血糖的同時,堅持繼續(xù)服用他汀;可能出現一過性認知障礙,不用擔心。問:什么時候監(jiān)測血液指標?答:一般在服藥后4-8周復查血脂和肝功能,如果沒有異常,每6-12個月復查。藥物是幫助我們保衛(wèi)健康的戰(zhàn)友,抵觸用藥不是聰明的行為,只會延誤病情。讓雷醫(yī)生幫助您科學用藥,享受健康快樂生活!
雷宇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4月06日571
0
4
腦梗塞相關科普號

鮑時華醫(yī)生的科普號
鮑時華 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生殖免疫科
5.8萬粉絲226.9萬閱讀

鮑毅醫(yī)生的科普號
鮑毅 副主任醫(yī)師
十堰市太和醫(yī)院
神經內科
527粉絲21.6萬閱讀

清華疼痛關圓博士
關圓 副主任醫(yī)師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疼痛科
119粉絲9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陳飛 副主任醫(yī)師宣武醫(yī)院 神經內科
頸動脈狹窄 193票
腦梗塞 128票
腦血管病 36票
擅長:缺血性腦血管病,腦梗死,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藥物治療以及介入支架治療;房顫,卵圓孔未閉導致的腦栓塞;頸動脈狹窄,椎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大腦中動脈狹窄,基底動脈狹窄的支架治療。 頸動脈斑塊,高脂血癥的強化治療。 頸動脈閉塞,椎動脈閉塞,大腦中動脈閉塞,基底動脈閉塞,煙霧病,夾層等腦血管閉塞的造影評價 急性腦梗死的取栓,溶栓治療 -
推薦熱度4.7王子高 副主任醫(yī)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神經內科
腦梗塞 51票
頸動脈狹窄 21票
腦血管病 8票
擅長:腦梗死、頸動脈狹窄、椎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狹窄、腦動脈夾層、腦出血、癲癇、頭暈、頭痛、睡眠障礙。 -
推薦熱度4.5楊中華 主任醫(yī)師北京天壇醫(yī)院 神經病學中心
腦梗塞 62票
腦血管病 27票
頸動脈狹窄 10票
擅長:腦血管病及危重癥,腦梗塞,腦出血,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腦動脈狹窄,腦白質病變,蛛網膜下腔出血,腦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等,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及開顱術后或者血管內介入術后的管理,重癥腦血管??;重癥腦炎,自身免疫性腦炎,手術后顱內感染,難治性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重癥格林巴利和無力,心肺復蘇后缺血缺氧性腦病以及促醒管理等;神經危重癥脫機困難,并發(fā)癥管理包括高顱壓、腦水腫等各種神經危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