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衛(wèi)國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神經外科 可能很多的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運動波動,但是卻對其不太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波動常見的有劑末現象、延遲現象、開關現象、凍結步態(tài)四種。劑末現象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波動中最常見的當屬“劑末現象”。劑末現象的患者多表現為左旋多巴胺藥效時間的縮短。帕金森病患者出現劑末現象之后,藥物治療時需要加用長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者直接換用多巴胺激動劑,也可以減少復方左旋多巴胺單次劑量,增加服用次數。具體而言,患者可以在總體劑量不變的前提下,減少每次服用的劑量,通過增加美多巴的服用次數來控制劑末現象。延遲現象延遲現象也叫做無開關現象。帕金森病患者出現延遲現象表現為服用左旋多巴以后患者癥狀沒有任何改善或療效明顯的延遲。帕金森病患者出現延遲現象之后,藥物治療的話如果患者服用抗膽堿類藥物,需要停用;增加飲食中粗纖維含量;使用輕瀉劑緩解便秘;左旋多巴胺服用一定要在飯前一小時或者飯后一個半小時服用;蛋白質會影響美多巴的吸收,因此患者需要采取低蛋白飲食或者推薦只有晚餐食用一些高蛋白的食物。這樣有助于幫助出現延遲現象的患者緩解延遲現象。開關現象帕金森病患者“開關現象”表現為可動的“開”的狀態(tài)和不可動的“關”的狀態(tài)相互切換。開關現象不可預測,患者會出現極大的不適應和痛苦,同時患者“開”和“關”之間相互切換和左旋多巴胺的劑量和血藥濃度沒有關系。帕金森患者出現開關現象后選擇藥物(調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者直接換用受體激動劑)或手術治療。由于藥物調整難以控制,所以手術治療被認為是出現開關現象帕金森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凍結步態(tài)帕金森病患者的凍結步態(tài)表現為起步、轉彎或即將到達目的地時猶豫或突發(fā)的運動停滯。帕金森病患者的凍結步態(tài)分為開“期”凍結或“關”期凍結兩種現象,是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見的具有致殘性的病體步態(tài),也是極為嚴重的癥狀表現。2023年03月31日
121
0
2
-
耿鑫副主任醫(yī)師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帕金森病的跑步機訓練干預基礎是皮層及皮層下網絡的區(qū)域間連通性跑步機訓練(TT)已被用于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的步態(tài)和活動能力。TT可以誘發(fā)大腦活動來產生局部或全部的影響,讓區(qū)域間連接發(fā)生有益轉變。本研究通過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了TT在行走、休息期間對大腦活動和腦連接的影響。我們研究了TT6周前后的19名PD患者(74.0±6.59歲,13名男性,病程10.45±6.83年)以及對照組(19名同年齡健康被試),評估了皮層和皮層下區(qū)域間的有效連接(EC)及其與前額葉皮層(PFC)活動的相互關系。靜息狀態(tài)EC的支持向量回歸(SVR)用于預測前額連接。分析結果表明,TT干預后,PD患者相較于對照組在行走、休息時的EC有變化。SVR揭示了與訓練效果相關的PFC-小腦相關連接模式。研究表明,改變小腦區(qū)域間連接的代償性調節(jié)可以促進訓練對大腦活動的治療效果。1.介紹???帕金森氏病(PD)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和肌肉強直、姿勢不穩(wěn)定和步態(tài)異常。步態(tài)障礙通常會隨時間推移而惡化。隨著不穩(wěn)定性的增加,患者步態(tài)速度減慢、步長和節(jié)律性受損,嚴重影響了獨立性和生活質量。????PD臨床評估,如運動障礙疾病協會帕金森病臨床診斷量表(MDS-UPDRS)或Hoehn和Yahr(H&Y)分期評估,與不同腦區(qū)間連接的改變有關。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越來越多用于量化腦區(qū)間神經元網絡的變化。先前研究提出了PD步態(tài)障礙的幾個可能腦區(qū),包括額葉皮層、基底神經節(jié)、小腦和腦干。然而,由于rs-fMRI測量靜止狀態(tài)的被試,因此只能間接反映導致步態(tài)改變的神經損傷。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成像技術用來捕捉大腦的功能性血流動力學活動,可以評估實際行走過程中的皮層激活情況。對PD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有規(guī)律的步行任務下,患者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相較于同齡健康老人激活程度更高。以往研究表明,跑步機訓練(TT)可以改善步態(tài)表現,減少簡單步行任務期間的前額葉激活。一項針對PD患者的研究顯示,TT干預后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活動能力均有所改善,小腦活動也有所改善。然而,前額葉活動升高的神經元活動基礎仍有待確定。研究顯示,PD患者的皮層下區(qū)域和運動皮層子區(qū)域間的功能連通性低于健康同齡人。測量腦區(qū)間的時間依賴性可以深入了解腦區(qū)間的關系。????利用rs-fMRI和fNIRS的獨特視角和優(yōu)勢,我們使用這兩種技術進行了綜合分析,以更好地了解TT對PD患者大腦活動的影響?;谙惹把芯?,我們專注于: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jié)、腦干和小腦,研究PD患者大腦連接改變的潛在模式。我們利用有效連接(EC)分析觀察一個腦區(qū)對另一個腦區(qū)的有向影響,使用支持向量回歸(SVR),基于靜息態(tài)EC來預測行走過程中的前額葉活動。結合不同的血液動力學模式(fNIRS、rs-fMRI),研究發(fā)現了TT后前額葉活動的潛在EC預測因子,并更好地理解了與PD患者訓練效果相關的皮層及皮層下腦網絡相互作用(如圖1)。我們假設腦區(qū)間EC是衡量訓練效果的敏感指標,揭示了步行期間與前額葉活動相關的內在連接網絡模式。圖1.研究路線a)PD患者接受6周的跑步機訓練。b)訓練前后靜息狀態(tài)下的T1/fMRI采集。c)正常、雙任務步行任務期間的fNIRS采集。d)使用TPDC(?時間分辨部分定向相干性)對fMRI進行EC分析。e)使用TPDC對fNIRS進行EC分析。f)以rs-fMRI連通性為預測變量的SVM分類。g)SVM回歸預測fNIRS連通性。h)所有特征組合通過嵌套交叉驗證。i)根據模型性能選擇最優(yōu)SVM模型。2.研究方法2.1.被試????研究招募了來自VTIME項目的19名特發(fā)性PD患者(74.0±6.6歲,13名男性,6名女性;病程10.5±6.8年),19名同齡健康對照(69.9±5.9歲,9名男性,10女性),PD患者能獨立行走至少5分鐘,在過去一個月內有服用穩(wěn)定藥物以及抗帕金森病藥物。研究篩除有診斷出精神病合并癥、癡呆癥、其他認知障礙、任何可能影響其步態(tài)或身體狀況不穩(wěn)定的骨科問題的被試。研究得到TLVMC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準,所有被試在參與前都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2.2.臨床與認知評估????在研究開始時(基線)進行臨床和認知評估,評估在服藥約1小時后進行。PD的臨床運動障礙使用UPDRS-III和UPDRS-總分評估,認知評估包含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步態(tài)測試(TMT),用以評估運動和執(zhí)行功能。2.3.步態(tài)和平衡評估?????在研究開始時(基線)和訓練完成后(跟進),使用嵌入壓力傳感器的Zeno人行道地毯(ProtoKineticsLLC產)測量步態(tài)。要求被試在兩種情況下沿30米的人行道步行1分鐘:正常步行(NW)、雙任務步行(DT),DT按順序計算三位數減法。研究對兩個條件下的步幅長度、步幅平均時間和節(jié)奏進行評估。2.4.培訓協議????所有PD患者都接受了為期6周的跑步機訓練。所有被試每周進行3次訓練,每次訓練約45分鐘,以5分鐘的“熱身”(僅在跑步機上行走)開始。被試帶著安全帶在跑步機上行走,安全帶可防止跌倒但不提供體重支撐。健康對照組接受相同的評估方案,但未進行任何訓練。2.5.fNIRS采集????使用PortaLitefNIRS系統(Artinis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系統介紹)評估前額皮層中的含氧血紅蛋白(HbO)和血紅蛋白(HHb)濃度變化,fNIRS系統配備3個紅外光發(fā)射器、1個接收器,設備使用無線技術,允許被試不受電線限制自由移動。光極放置在被試的左右前額,用黑色織物遮擋環(huán)境光,大致針對左右Brodmann10區(qū),采樣率10Hz,Oxysoft軟件版本為3.0.52。我們評估了跑步機訓練計劃前后NW(正常步行)和DT(雙任務步行)任務期間的前額葉活動,每個任務5次,每次以20秒的沉默開始,被試不說話、不移動頭部。20秒后,給出指令“開始”/“從數字開始”(用于DT的減法計算任務)。沿30米的人行道來回走30秒后,要求被試停下靜立20秒,被試根據自身需要在實驗期間休息。研究要求被試在每次測試開始前站立至少一分鐘,以盡量減少站立后的血壓波動。所有任務都在服藥約一小時后進行。2.6.MRI采集????被試全腦成像數據通過8通道相控陣頭部線圈的3TSignaExciteMRI掃描儀采集,在6周TT前后測量患者數據,對照組僅在基線時接受MRI掃描,三維破壞梯度回波序列參數見原文。2.7.fNIRS預處理?????(1)從Artinis軟件(Oxysoftv3.0.52)中提取原始光強數據;(2)轉換為增量光密度(OD);(3)將移動標準偏差和樣條插值方法應用于時間序列,然后使用Molavi和Dumont推薦的參數去除運動偽跡;(4)使用Beer-Lambert定律計算HbO和HHb的濃度變化。所有fNIRS預處理均在MATLAB中使用Homer2工具包完成,分析腦連接前沒有過濾數據。2.8.MRI預處理?????rs-fMRI根據SPM12軟件的推薦指南進行預處理:(1)移除前五個volume以解決T1弛豫效應;(2)使用剛體平移和旋轉進行頭部運動校正;(3)切片時間校正;(4)聯合配準到解剖T1圖像;(5)使用CAT12工具包將圖像配準至標準MNI空間;(6)使用6mm全寬半最大值(FWHM)內核進行平滑處理;(7)去除噪聲協變量(包括六個運動校正參數,以及平均WM和CSF信號)。2.9.rs-fMRI興趣區(qū)????基于PD運動、非運動癥狀相關的大規(guī)模腦網絡變化選擇五個ROI: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小腦、腦干、皮層下區(qū)域(包括尾狀核、殼核、蒼白球內部和外核、黑質、丘腦和底丘腦核)。腦地圖和分區(qū)的詳細信息見表S1。每個腦區(qū)的體素根據rs-fMRI體積進行平均,并提取為時間序列。表s1.興趣區(qū)與隸屬關系2.10.時間分辨部分定向相干????時間分辨部分定向相干性(TPDC)。采用雙擴展卡爾曼濾波器估計時間序列的自回歸系數,隨后使用估計的時間相關多元自回歸(MVAR)系數的傅里葉變換計算部分定向相干性(PDC)。時間點從時間序列xj到xi的PDC計算公式為:????基于格蘭杰因果關系原理,PDC在頻域表示連接強度,其中Aij表示傅立葉變換后的MVAR系數,N表示成對連接的數量。對PDC值平方后,歸一化值介于0和1之間。在rs-fMRI時間序列中,我們提取了0.009到0.08Hz的感興趣頻帶,并對每個時間點取平均值,以獲得腦區(qū)間的穩(wěn)健連接值。我們將TPDC應用于左、右探頭的fNIRS數據集,由于所有組的激活不存在左右差異,對前額葉皮層中的雙向EC取平均值。步行任務的每個試次都單獨計算,然后進行平均,fNIRS的提取頻率范圍為0.009至0.08Hz。2.11.支持向量機????支持向量機(SVM)模型使用rs-fMRI的EC特征預測步行期間fNIRS時間序列的前額葉連接。我們使用高斯核,也稱徑向基函數(RBF):正確選擇核系數和正則化參數對SVM分類表現至關重要,但找最佳超參數超出了當前研究的范圍,本研究的SVM模型通過MATLAB中的統計和機器學習工具包執(zhí)行,使用默認核系數和正則化參數。2.12.特征選擇和模型驗證????我們使用窮舉特征選擇器(EFS),每個特征子集都使用SVM進行訓練。在這項研究中,SVM模型對患者在基線和隨訪時的靜息態(tài)EC(五個ROI間的20個EC)進行訓練,特征組合總數為2^20=1.048576106個。每個模型都使用嵌套交叉驗證進行驗證,外、內部循環(huán)使用k=5的嵌套交叉驗證,模型評估使用回歸模型的R平方以及模型的分類準確性、靈敏度和特異性,最佳模型根據最佳平均性能選擇。2.13.特征貢獻????特征貢獻評估使用KernelSHapleyAdditiveexPlanations(SHAP),Shapley值可以解釋特征對模型預測的貢獻,在研究中用于確定預測步行期間前額葉活動EC特征的貢獻。全局解釋由個體觀察中每個特征的平均絕對Shapley值表示,Shapley絕對值大的特征視為重要特征。交叉驗證中,對每個折疊的平均絕對Shapley值進行平均,Shapley值通過MATLAB中的統計和機器學習工具包計算。2.14.統計分析????若無另外說明,所有統計分析都使用自定義編寫的R腳本執(zhí)行,圖表使用ggplot2包生成。配對樣本t檢驗測量TT前后行為測量的變化,非參數雙向ANOVA應用于分析行走期間的平均前額葉連通性,比較:1.被試間(基線患者vs對照組,基線患者vs隨訪患者),2.被試內(正常步行vs雙重任務步行)。統計顯著性水平設置為p<0.05(雙尾,FDR校正)。單樣本Wilcoxon符號秩檢驗用于評估患者組在基線、隨訪時的靜息態(tài)EC變化,曼-惠特尼U檢驗評估對照組和患者的靜息態(tài)EC的差異。2.15.相關分析????為檢查患者組在基線、隨訪時靜息態(tài)EC的關系,研究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靜息態(tài)EC進行相關分析,正態(tài)性通過Shapiro-Wilk檢驗評估。我們使用以下公式計算患者基線和隨訪間EC變化的Spearman相關系數:????為進一步探索內在大腦連通性和PD特異性疾病嚴重程度的關聯,我們計算了基線時患者UPDRS評分與靜息態(tài)EC的相關系數。非正態(tài)分布的EC進行冪變換,相關分析使用Pearson相關,多重比較使用FDR校正。3.結果3.1.患者特征????如表1,組間未觀察到年齡差異。與健康老年人相比,PD患者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得分較低,TMT測試的完成時間較長,步態(tài)速度和步幅較低。表1.被試情況3.2.跑步機訓練對臨床評估和步態(tài)表現的影響???如表2,TT訓練后,PD患者的認知和步態(tài)表現更好,TMTa和TMTb等認知評估完成時間縮短,正常步行(NW)和雙任務步行(DT)的步態(tài)速度增加。TT后患者在DT步行任務中的步幅、步幅時間更長,步頻更低。表2.TT前后PD組的步態(tài)和認知表現評分3.3.跑步機訓練后行走時前額葉活動降低???圖2顯示了控制組以及患者在基線、隨訪時的兩個步行任務的前額葉連接?;€時,患者和對照組間的主效應顯著,但NW(正常步行)和DT(雙任務步行)未發(fā)現顯著差異與相互作用。患者的基線、隨訪表現存在顯著差異,隨訪時,NW期間患者前額葉連通性顯著低于DT。圖2.步行任務期間前額葉皮層的有效連接3.4.訓練對靜息態(tài)大腦活動的影響???如圖3,我們對患者基線時和對照組的每個EC進行了曼-惠特尼U檢驗,結果顯示小腦?皮層下區(qū)域、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域的連接水平顯著較低(基線患者<對照組)。TT訓練后,患者的這些連接水平增加,患者隨訪時和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詳見表S2)。隨訪患者的腦干?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域?運動皮層連接水平顯著低于基線,其他EC未發(fā)現統計學顯著性。???EC變化的相關性如圖4,兩個皮層下ΔEC(小腦?皮層下區(qū)域,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域)呈正相關,他們的連通性變化低于對照組,兩個運動相關ΔEC(腦干?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域?運動皮層)呈正相關,連通性變化更高。表S2.靜息態(tài)有效連通性和組間比較圖3.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靜息態(tài)有效連接的影響(BS-腦干、CB-小腦、MC-運動皮層、SC皮層下區(qū)域)圖4.PD患者ΔEC的相關性3.5.內在大腦連接與運動表現的關聯????基線時患者組的靜息態(tài)大腦連通性和臨床參數(UPDRS-III、UPDRS-總分)的相關性如圖5,UPDRS-III與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連接呈負相關,表明更好的運動性能關聯更高的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連接(圖5a),而UPDRS總分和腦干?皮層下區(qū)域連通性呈正相關(圖5b)。沒有發(fā)現UPDRS與其他EC的統計顯著性,詳細結果見表S3。圖5.PD患者靜息態(tài)EC和UPDRS評分的相關性表s3.UPDRS與靜息態(tài)有效連接的相關分析3.6.步行期間前額葉活動的靜息態(tài)EC????我們進一步研究了哪些靜息態(tài)EC與前額葉皮層變化相關,比較了患者TT前后靜息態(tài)EC訓練的最佳SVR模型。圖6顯示了性能優(yōu)于其他特征組合的基線和隨訪模型,R方的預測精度相似,基線患者的最佳模型使用6個EC特征進行訓練,隨訪模型使用8個。隨訪時,患者表現出與基線相似的EC模式,皮層下區(qū)域?腦干(圖6a)切換到皮層下區(qū)域?前額葉皮層、腦干?前額葉皮層和小腦?腦干(圖6b)。根據特征貢獻,小腦相關腦連接仍與前額葉活動密切相關,但基線時貢獻很大的小腦?前額葉皮層在隨訪中提供信息較少。圖6.患者TT前后的最佳SVR模型3.7.有效連接區(qū)分帕金森病患者與對照組????最佳的支持向量機(SVM)模型能區(qū)分帕金森病患者和對照組,平均準確度91.05%±2,平均靈敏度93.68%±3.9,平均特異性88.42%±7。圖7展示了最佳模型和EC特征,及EC對模型預測的貢獻(Shapley值)。分類器對8個EC(運動皮層?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腦干、皮層下區(qū)?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前額葉皮層、皮層下區(qū)?小腦、前額葉皮層?小腦、腦干?運動皮層、小腦?前額葉皮層)進行訓練。皮層下區(qū)域?運動皮層的EC分類貢獻最大,第二(運動皮層?前額葉皮層)到第六(皮層下區(qū)域?小腦)具有相似的尺度范圍并且在分類中提供更多信息,其中運動皮層?前額葉皮層預測對照組的貢獻大于患者組。腦干?運動皮層和小腦?前額葉皮層在所有特征中貢獻最少。圖7.最佳SVM與對應的Shapley值4.討論???本研究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結合了fNIRS和fMRI的方法研究PD患者在行走期間的前額葉活動EC。我們研究了PD患者的EC變化,并與年齡匹配健康對照組進行比較。我們發(fā)現TT后PD患者行走期間前額葉皮層的EC減少,靜息態(tài)下腦干?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域?運動皮層的有向EC也降低,這些變化顯示,干預后PD患者的神經變化模式趨向對照組。此外,小腦及其與腦干、皮層下區(qū)域的內在聯系是預測患者組行走期間前額葉皮層EC的主要特征。TT后,主要特征增加了前額葉和腦干的定向連接(腦干?前額葉皮層和皮層下區(qū)?前額葉皮層,小腦?腦干和皮層下區(qū)?腦干),反映了TT訓練后前額葉活動的減少。基于這些結果,我們通過機器學習測試了大規(guī)模腦區(qū)EC估計的靈敏度,獲得了91.05%的平均準確度。???在PD患者中,黑質致密部神經元變性,紋狀體的多巴胺能輸入減少,因此難以產生對蒼白球的短暫抑制。這增加了蒼白球內部段到丘腦的強直抑制,導致運動皮層的丘腦更少被激活。這種皮層-基底神經節(jié)回路損傷意味著神經活動需要補償,近期研究發(fā)現PD患者行走期間前額葉活動增加。地面行走涉及執(zhí)行和認知功能,一項研究表明,前額葉活動增加與較差的認知表現有關。本研究中,隨訪時患者組NW的前額葉皮層連接顯著低于DT,更接近對照組的模式。即TT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前額葉活動,更復雜的任務(如DT)中的認知處理需要更多的認知資源。可以推測,NW期間減少的前額葉活動可能為更復雜的并發(fā)任務留下更多認知資源,提高了效率。我們通過連通性分析發(fā)現了行走期間雙側前額葉活動的神經耦合,為該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近期研究表明,小腦在PD中起代償作用,且與運動、認知表現相關。我們發(fā)現,TT后運動和認知通路(小腦?皮層下區(qū)域和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域)的EC增強(如圖3)。皮層下區(qū)?運動皮層、腦干?運動皮層EC的減少,運動皮層?皮層下區(qū)EC的增加表明,其他腦區(qū)所需的調節(jié)作用較小,信息更多從運動皮層流向皮層下區(qū)域。????盡管FDR校正后沒有統計學意義,但MDS-UPDRS-III評分和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連通性間發(fā)現了負相關趨勢(如圖5a),這表明更多的前額葉皮層?運動皮層信息流動與更好的PD患者運動表現相關。前額葉皮層在執(zhí)行功能中起關鍵作用,包括規(guī)劃、工作記憶和認知靈活性等認知功能管理,研究已發(fā)現了各種PD患者步態(tài)障礙的補償策略,包括外部提示、運動想象,盡管針對運動障礙的補償策略可能因患者而異,但我們的結果表明,前額葉皮層向運動皮層的大范圍腦區(qū)內在連接可能存在補償性調制(如圖5a)。?????研究還發(fā)現了腦干?皮層下區(qū)域連通性和UPDRS-總分間的正相關趨勢(如圖5b)。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神經調節(jié)腦干系統可能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改變皮層群體活動。多巴胺是腦干到皮層下區(qū)域的主要神經調節(jié)劑之一,在PD患者中,中腦黑質中的多巴胺缺失不僅可能導致神經調節(jié)系統異常,還可能導致基底神經節(jié)-腦干通路功能障礙,改變皮層活動。相應的,研究發(fā)現腦干到皮層下區(qū)域的有向連接與反映認知、運動、自主功能的UPDRS總分相關。由于PD患者腦干?皮層下區(qū)域的連接水平低于健康對照(見表S2),與UPDRS總分的正相關可能意味著PD患者基底神經節(jié)-腦干通路的神經調節(jié)機制不同。此外,與對照組相比,PD患者在基線時的腦干?運動皮層連通性也顯著提高,靜息態(tài)的腦干EC升高可能顯示了源自腦干的廣泛調節(jié)作用,這也可能是運動表現受損的原因。???關于SVM模型分類,幾個EC特征在基線、隨訪的步行任務中都有貢獻。我們發(fā)現患者組的特定EC模式可以很大程度解釋NW期間的前額葉皮層連接。基線時,皮層下和小腦在網絡中起主要作用,連接的區(qū)域負責運動、認知功能。由于小腦到前額葉皮層的EC是信息量最大的特征,因此小腦也可能影響運動和運動學習的可變性,使前額葉皮層調節(jié)運動、步行時的認知規(guī)劃或計算。隨訪時,數據驅動方法顯示了與基線模式相似的最佳SVR模型EC特征,但具有兩個額外特征,分類準確性更高。附加特征增加了特征空間的維數,在預測方面提供了更多信息,這表明更多的區(qū)域或網絡參與了運動表現,特別是前額葉皮層相關EC。????EC可以以91.05%的平均準確度區(qū)分患者和對照組(見圖7),每個EC特征都包含有助于分離兩個被試組的信息。EC的主要特征與大腦皮層、皮層下區(qū)域相關,與皮層-基底神經節(jié)通路一致。腦干?運動皮層和小腦?前額葉皮層的相互有向連接也可能表明PD患者這些腦區(qū)的通路雙向損傷。???運動皮層?腦干的運動通路通常通過皮層脊髓通路傳播,近期研究表明PD患者的皮層脊髓束受損。根據運動皮層?腦干的Shapley值(如圖7),該連接在區(qū)分患者、健康組方面的作用更大,反映了PD患者的連接改變。同樣,小腦?前額葉皮層連接也是預測特征,意味著PD的雙向連接可能發(fā)生病理改變。由于帕金森病中的額-小腦關聯仍不明確,本研究的結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了解其在PD患者運動訓練后代償過程的潛在作用。????研究的局限性:1.受試者數量相對較少,但所有受試者的研究設計和血液動力學測量(fNIRS和fMRI)都提供了TT后功能變化的綜合評估。2.EC估計和機器學習回歸方法可能無法以線性方式相互映射,我們通過大規(guī)模腦區(qū)和基于嵌套交叉驗證的機器學習模型評估,增強了結果的穩(wěn)健性和普遍性。3.較低的Shapley值無法提供有關特征的冗余信息,由于它僅考慮給定模型對模型預測的分布式貢獻,因此最小貢獻也可能對預測至關重要。????總之,本研究證明了TT后PD患者不同腦網絡的神經改變。當患者在跑步機上行走時,跑步機帶可以作為外部提示來調整步態(tài),前額葉皮層認知處理任務相關的工作量減少。研究結果還表明,TT訓練可能導致其他腦區(qū)到運動皮層的補償效應聚集。步行的靜息態(tài)連接方面,小腦及其與腦干和皮層下區(qū)域的內在連接與步行期間前額葉活動有較強關聯。此外,前額葉定向連接(來自腦干和皮層下區(qū)域)可能反映了跑步機訓練后的大腦重組。2023年03月02日
8214
0
0
-
李衛(wèi)國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神經外科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差,行走步態(tài)常表現為身體前傾前屈、重心前移,碎步、全腳掌著地,步頻越來越快,雙上臂無擺動,似乎在追逐自己重心的“慌張步態(tài)”。由于重心不穩(wěn)和碎步前沖,加之無上臂的協調和平衡動作,患者常常容易跌倒,或前沖到有障礙的地方才能被動地因被阻礙而停步。這種碎步的步態(tài)在通過較狹窄的地方或有障礙物的房間時尤其明顯。很多患者為改善步行狀況,每天練習走路和跑步,希望借此提高行動能力并延長可以生活自理的時間,但許多患者往往因為不得要領而事倍功半,甚至加重“慌張”的情形。綜合分析帕金森病患者步態(tài)的根本問題,主要是“碎步、前沖、無擺臂”,這里,專家介紹幾個簡單的可以家庭操作的訓練方法,幫助帕金森病病友克服“慌張步態(tài)”。視覺提示克服碎步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距較正常縮短,這是導致步態(tài)不穩(wěn)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進行訓練時首先要患者將步子邁大??梢岳靡曈X提示的方法,在地上每間隔50-60厘米畫一條鮮明的橫線,讓患者每一步都踩在一條橫線上,以此為提示使患者加大步距,多次的反復訓練后可以形成不自覺的習慣,即便不再有橫線的提醒也能夠“邁大步”行走。這樣的訓練可以選擇在家庭中寬敞的客廳,也可以選擇在公園、操場,如果有60cm60cm地磚的地方,就利用地磚的長度作為視覺提示的線,讓患者一步跨過一個地磚即可。聽覺提示加足跟落地克服前沖前沖步態(tài)的形成主要是兩方面因素所致,第一步行節(jié)奏控制不好,越來越快;第二行走中重心靠前,進而導致“追逐重心”。所以患者首先要控制好行走的節(jié)奏,可以由訓練者在旁喊口令“一、二、一”或“左、右、左”,患者嚴格按照此節(jié)律行走,這樣就可以避免越走越快的前沖步態(tài);待患者有所長進后,可以改為自己控制喊口令或跟隨節(jié)拍明確的進行曲進行訓練,并在長期的鍛煉中將其變?yōu)榱晳T。第二個要領就是,行走時一定記住我們正常的步態(tài)是足跟落地開始,過渡到足外側緣,再到足掌內側,所以患者一定要足跟落地,克服全腳掌甚至是前腳掌著地引起的重心前移,這樣可以在前足跟落地時保持重心還在后足,以后足支撐為主,避免“追逐重心”。擺臂練習擺臂動作是我們步行當中一個很自然的協調性動作,它有利于維持平衡。對于輕癥的患者可以以語言督促,提醒擺臂。對于較重的患者需進行擺臂訓練,首先以一腳前一腳后擺出一個邁步的姿勢,就在原地練習擺臂動作,要求達到正常的幅度和節(jié)律;當患者原地擺臂可以很好完成后,改為原地踏步,同樣要求達到正常的擺臂幅度,并手腳動作協調;最后過渡到步行擺臂。對于更重的病人不能完成上述訓練者,由治療者站在患者后方輔助擺臂訓練,患者在前方握住一對羽毛球拍的手柄,治療者在后方握住球拍的網格部分,二者先進行原地的擺臂聯系,通過球拍的連帶讓治療者帶動患者擺臂,繼而逐漸過渡到原地踏步,再到行走練習,具體的要求同前。行走時同樣要求患者邁大步,并以口令控制步行節(jié)律,強調足跟著地避免前沖。當患者完成較好后撤掉球拍改為語言提示,逐步過渡。以上訓練應每日2次,每次20分鐘,形成習慣后也要間斷練習進行鞏固。訓練中一定要患者明白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和目的,并主動參與才能夠取得效果;另帕金森病患者耐力差,適當訓練后要給與充分休息時間,避免疲勞訓練影響療效和患者的主動性。再者,訓練時一定要穿運動鞋,不可以穿拖鞋或不合腳的鞋,避免因鞋不跟腳引起的拖步和步行注意力分散。2023年02月27日
76
0
2
-
李紅星副主任醫(yī)師 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 神經外科 帕金森病在初期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患者只需要服用少量的美多芭,就可以很好的維持身體正常活動,這一階段被稱為藥物蜜月期,但好景總是不長。對于大多數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這個蜜月期僅僅3到5年后,就會逐漸消失,病情進展加快,患者抖動、僵硬、遲緩等癥狀加重。疾病的加重一方面是帕金森病本身的自然進展過程所導致,此時腦內殘存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減少,對于左旋多巴的轉化和多巴胺的儲存、釋放都進行性減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長期大量口服外源性的多巴胺,即美多芭所產生的副作用,在臨床上經常能夠感受到患者服用多巴胺的量越大,進入到晚期的時間就會越快,因而不求全效、細水長流,緩慢增加患者多巴胺的劑量,是臨床的治療原則。帕金森會突然加重的原因:服藥不規(guī)律:這個是帕金森病加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帕金森病一旦確診,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很多輕癥患者服藥后震顫減輕或是肢體活動靈活就自行減藥。生活不自律、不規(guī)律:經常勞累、熬夜,對身體和精神都有影響,建議帕金森病患者盡量避免勞累、熬夜,保持作息規(guī)律。服藥與飲食的互相影響:蛋白和脂肪等食物是人體營養(yǎng)所需,但是對左旋多巴類藥物療效有影響,所以應將飲食與服藥的時間隔開,既不影響身體所需營養(yǎng),也不影響藥物療效。不良的情緒和心境:情緒對病情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樂觀的情緒,利于疾病的治療,不良情緒可加重疾病的治療,建議患者調整好心態(tài),積極面對病情;家屬也多關心、多理解,多多開導患者,家庭支持是治療帕金森病堅實的基礎。適度的有氧運動和康復鍛煉,可減輕帕金森病患者的癥狀,延緩疾病的進展,目前認為是一種可以有效緩解病情進展的方法。1、面部的鍛煉:主要通過表情肌的鍛煉,通過皺眉、皺紋、鼓腮、吹口哨等方法,可以鍛煉面部的肌肉,改善面具臉的癥狀,延緩病情進展;2、四肢的鍛煉:以自己的關節(jié)肌肉活動為主,日常生活的活動,包括吃飯、喝水,盡可能自己去做,并可進行適當的活動,可以進行散步,通過關節(jié)的活動、散步等保持肌肉的活動度,使肌肉不至于萎縮、關節(jié)不至于僵硬;3、軀干的鍛煉:通過腹肌和背肌的鍛煉,改善因為肌張力障礙或肌張力升高引起的酸痛、僵硬癥狀;4、關節(jié)的活動:主要包括經關節(jié)的活動、旋轉運動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活動;5、言語功能的鍛煉:有效改善因為肌張力升高出現的言語功能障礙。通過各方面,包括面部肌肉、關節(jié)活動、軀干肢體活動和言語功能的鍛煉,可以延緩帕金森病程進展的過程。2023年01月14日
183
0
1
-
李衛(wèi)國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神經外科 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現跌倒現象,預防患者跌倒常需要進行平衡鍛煉,帕金森病患者的姿勢異常、平衡障礙、凍結步態(tài)等問題,都是導致患者常跌倒的原因。帕金森病患者行走記住十個注意事項:(1)行走時先確定要去的目標,穩(wěn)定情緒,集中注意力;(2)目視前方,邁步向前走,第一步可以略抬高;(3)行走時先腳跟著地,再腳尖著地,重心移到一側腳上之后再邁下一步。同時,雙臂盡量隨之擺動;(4)等人少后再行走,遇到障礙物需提前變向以免臨近時變向導致跌倒;(5)發(fā)生“凍結步態(tài)”時,不要讓身體本能的前傾,而是靜止站立,待情緒放松后再行走;(6)有“凍結步態(tài)”時可以想象前面地面上有一條橫線,將腳從線上邁過去;(7)可以在家中按照日常的步伐長度,在地面上劃格子或者劃線來訓練起步及步伐;(8)在行走時可以聽有節(jié)奏的音樂或者喊口令,隨音樂或口令節(jié)拍走路,可以給自己鼓勵和信心,克服緊張情緒;(9)步態(tài)不穩(wěn)的患者可以采用下列拐杖或者助行器輔助行走,避免跌倒,保證安全;(10)轉身時請避免軸向大步原地轉身。建議繞大彎,達到轉身的目的。步態(tài)鍛煉時要求患者雙眼直視前方,保持身體直立,上身一定不要前傾。起步時腳要盡量抬高,跨步要盡量慢而大,腳著地的順序是先足跟再足尖,兩臂在行走時自然的前后擺動,關鍵是要“高抬腿,大跨步”,練習時最好有人在場,可以隨時提醒和改正異常的姿勢。2022年12月20日
60
0
2
-
李衛(wèi)國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神經外科 疫情期間,帕友們的戶外運動受到很大限制,推薦幾個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在家完成的運動項目。鍛煉1唱歌:大聲的歌唱訓練對于提高患者的肺活量、呼吸控制和講話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鍛煉2手部練習:可以用手握兩個核桃,在手掌里轉動,順時針旋轉、逆時針旋轉交替進行;鍛煉3平衡訓練:比如單足站立,前后腳的直線站立,這些對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都很有幫助;鍛煉4原地踏步練習:原地踏步動作對于平衡和手腳協調都是很好的訓練,踏步時需要抬高腳、擺高手。鍛煉5原地高抬腿練習:站在原地,依次高抬腿,每側抬起后維持3秒,再更換另一側;鍛煉65米范圍內前后走:可以在房間或客廳里選擇5米的范圍進行前后走練習,向前走的時候大步,用腳后跟落地,向后退的時候需要小步,用腳尖落地,反復地這樣前后行,對于改善患者步態(tài)是有很大幫助的,如果患者同時還有起步困難或碎步的情況,建議在地上貼一些與地面顏色反差較大的彩色膠布,形成一些相隔大約60-70cm的線條,作為視覺的提示,幫助患者可以向前邁大步;鍛煉7側方行走:在5米的范圍內練習向側方行走,雙眼正視前方,腳尖向前,向側方大步行走;鍛煉8其他鍛煉:除以上的訓練之外,太極拳、八段錦這些運動也可以在家庭中開展,簡單、方便,利于患者訓練體能,提高平衡協調能力。2022年11月28日
103
0
3
-
李衛(wèi)國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神經外科 帕金森有哪些并發(fā)癥?異動癥異動癥又稱運動障礙,表現為頭面部、四肢或軀干的不自主舞蹈樣、投擲樣運動以及肌張力障礙樣動作,異動癥一般是在用藥5年后出現,與藥物的劑量有關,常常是美多芭或息寧用藥的劑量達到3片以上容易出現,出現該并發(fā)癥的約占20%,以年輕人為多,通常自患者受累最嚴重的一側足部開始,如果只是輕度的不自主運動,并且減少藥物后病情又加重,則可以維持原治療不變,因為輕度的異動,相對僵直或持續(xù)震顫狀態(tài)而言,病人要感到舒服許多,同時對身體不會有什么損害,反而因為身體的運動改善,對身體素質的改善有一定好處些。異動癥常見的臨床類型有三種:(1)劑峰異動癥:最常見,在左旋多巴血藥濃度達高峰時(服藥1-2小時)出現,表現為手足、軀體、舌的不自主運動,步態(tài)不穩(wěn),說話、吃飯、穿衣等困難,劑峰異動癥,往往是藥物劑量偏大的信號。處理方法:a減少每次服用的復方左旋多巴劑量;b,若患者單用復方左旋多巴,可以適當減少劑量,同時加用DR受體激動劑或加用COMT抑制劑;c加用金剛烷胺;d復方左旋多巴緩釋片換為標準片。也有報道用少量的氯氮平可以控制劑峰異動癥。(2)雙相異動癥:患者在藥物起效的開始和劑末出現的異動癥,稱為雙相異動癥,表現為帕金森病癥狀緩解-異動癥-緩解-異動癥-帕金森病癥狀,通常影響下肢,可能與多巴胺的儲存能力下降,血藥濃度不穩(wěn)定有關,雙相異動癥控制較困難,可加用長半衰期DR激動劑或COMT抑制劑,或微泵持續(xù)輸注左旋多巴甲酯、乙酯或DR激動劑。(3)肌張力障礙:在左旋多巴療效消退時出現,以小腿腓腸肌、足趾痛性痙攣為主,與左旋多巴的血藥濃度偏低有關,對在夜間出現的肌張力障礙,可以在睡前加用左旋多巴控釋劑或DR受體激動劑;對于清晨肌張力障礙,也叫晨僵或清晨運動不能,可以醒后立即服用一劑復方左旋多巴標準片或水溶片,嚴重者,局部注射肉毒素對緩解局部的痛性痙攣較好。癥狀波動是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現象,又稱為“劑末現象”,發(fā)生在兩次服藥之間,多在前一次服藥后3.5小時,其特點是劑末惡化與帕金森病癥狀的再度出現,許多患者還會出現關期異動癥,如痛性足痙攣等,癥狀波動常見于左旋多巴治療有效的患者,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劑末現象”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早,這種現象往往與左旋多巴劑量不足有關,是可以預知的,采用低蛋白飲食以及增加左旋多巴的用量,并分成多次小劑量應用,大多數病人可以避免,加用長半衰期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普拉克索)、COMT抑制劑,或加用MAO-B(咪多吡)可改善癥狀。開-關”現象部分病人服用左旋多巴后期出現癥狀波動,突然在不可預料的“開”及“關”狀態(tài)之間轉換,突然不能活動和突然行動自如,與左旋多巴服藥的時間無關,這種變化速度可以非常快,并且是不可預測的,持續(xù)數分鐘至1小時后緩解,一日中,這些現象可反復迅速交替出現多次,病人形容病情的變化就象是電源的開、關一樣,所以臨床上形象地稱這種現象為“開關現象”。這是應用左旋多巴治療后期的一個比較糟糕的并發(fā)癥,機理還不十分清楚,“開-關”現象常出現于左旋多巴已近峰值水平,與左旋多巴的劑量可能無關,多見于年齡較輕的患者,多在用藥8個月至1年半出現,對于“開-關”現象的處理,不主張增加左旋多巴類的藥物劑量,可以減少每次劑量,增加服藥次數;,或者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丙炔苯丙胺可改善癥狀;或者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凍結現象患者平時用藥都是按時按量,但會突然僵住,完全不能活動,數分鐘后緩解,這種類似于“開-關”現象的表現稱為凍結現象。,現象與應用的左旋多巴劑量無明顯關系,多見于長期應用左旋多巴的晚期患者,可能與多巴胺受體敏感性有關,治療可以試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者通過非藥物治療,如感觀或暗示。情緒緊張可以導致步態(tài)凍結的出現,所以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鍛煉對帕金森有什么好處?首先,帕金森病的患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應該要持之以恒適度鍛煉,保障安全非常重要,對于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問題不大,但對于中晚期患者就非常要小心,鍛煉時最好能有人看護,做不到的話要盡可能做好防止跌倒等意外的防護,如慢跑時可以用有四點支撐帶滑輪的助行器,跑步機上慢跑時在上方要懸吊保護帶,下端綁在身上,防止跌倒。堅持適度鍛煉對帕金森病有好處,這已經不再是原來停留在猜測或者直覺的階段,多項臨床試驗已經驗證其作用,除了各項臨床功能評分改善外,甚至在腦功能顯像上也顯示出鍛煉對多巴胺神經元的益處,鍛煉還能提高美多芭等多巴制劑治療帕金森病的功效,運動方式包括有氧鍛煉包括中小運動量的耐力鍛煉,戶外慢跑或者跑步機上慢跑等,伸展鍛煉,如:廣播體操中的一些伸展運動動作,和一些力量鍛煉,如:利用啞鈴等器械所做的力量鍛煉。另外,由于太極拳對鍛煉平衡感有益,因而也被推薦,目前并無統一的針對帕金森病的鍛煉方案,到底進行哪種鍛煉方法可因人而異,根據個人家庭實際情況和個人喜好而定,每天或每隔天20-30分鐘,關鍵要持之以恒,鍛煉對帕金森病的益處會隨鍛煉的中斷而消失。2022年11月22日
130
0
3
-
2022年11月21日
121
0
1
-
王學廉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功能神經外科 壬寅金秋,一年一度的“展現風姿,昱國同慶”全國帕金森病康復病例大賽拉開帷幕。經過為期7天的激烈網絡投票評選,在西安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接受治療的三位帕金森病患者獲得前三名。10月26日,他們共同的治療醫(yī)生王學廉主任利用診療間隙親自為獲獎者頒獎祝賀。說起帕金森病,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顫抖”、“僵硬”、“行動不便”,藥越吃越多,病越來越重。甚至很多患者認為這個病治不好,情緒焦慮、抑郁,對生活失去信心。然而,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憑借全新的4s診療模式,把帕金森病的精準診療落實到每個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中,所以,三甲康復患者同出一個中心也是實至名歸。王學廉主任和王女士合影(患者同意發(fā)布)王女士優(yōu)美的民族舞(患者同意發(fā)布)憑借民族舞獲得冠軍的王女士(網名:平常心)是一個以運動遲緩、僵硬癥狀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經歷了四年半的骨質疏松、肩周炎、頸椎病、老年綜合征等曲折的就醫(yī)過程后才在王學廉主任的門診得到確診,經過精準的藥物治療,以及康復指導、情緒管理等,優(yōu)美、輕快的舞姿完全看不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跡象。王學廉主任和樊先生合影(患者同意發(fā)布)樊先生(網名:身依冷月),患病15年,DBS手術后12年。青年時期患帕金森病,曾經恐懼過、迷茫過、痛苦過,在王學廉主任帶領團隊的精心治療和幫助下,一直能夠堅持正常工作、生活,也為很多青年帕金森病患者增加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張女士富有感染的歌聲(患者同意發(fā)布)張女士(網名:葉子)一曲聲情并茂的《大海啊,故鄉(xiāng)》,打破了帕金森病患者只能聲音低沉、沙啞的魔咒,因疫情原因,不能現場領獎的她,用視頻表達了對支持她的網友和給予她新生的王學廉主任團隊的感謝,視頻中開心的笑容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二十余年專注帕金森病的診療和研究,內外科兼?zhèn)?,既是一位技術精湛的外科醫(yī)生,也是一名診斷思路縝密用藥嚴謹的內科醫(yī)生,國內功能神經外科領域罕見的內外科兼?zhèn)涞穆N楚。王學廉主任經治的每一位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得到他用心診療后手寫的一份專屬的個體化“調藥單”,上面詳細列出什么時候用藥、吃什么藥、多大劑量、起效時間、有效時間、注意事項、康復指導等等,而且給每個患者預留工作電話、工作微信等快速聯系通道。關注患者每個階段的病情變化,給予最佳治療。國內最早開展DBS手術治療,并建立運用帕金森病診療4s新模式腦深部電刺激手術(腦起搏器,DBS)的應用解決了單純藥物治療的不足,這對于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是新的希望和福音。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是國內最早開展DBS手術治療帕金森病的中心之一,治療患者數千例,療效滿意。2000年.王學廉主任在臨床診療中發(fā)現,近半數的帕金森病患者會出現抑郁和焦慮等情緒情感的障礙,表現為易疲勞、悲觀情緒、興趣減退、食欲減退、精神運動性抑制、自我評價降低等,當患者病情加重,行走困難,生活難以自理時又更加重了患者抑郁和焦慮,甚至出現自殺意念。于是,王學廉主任專門設立了“帕金森患者情緒心理問題研究室”,收集、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在情緒、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在治療過程中全程關注患者的情緒情感變化,根據每階段患者的情緒情感變化給予疏導,使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接受治療。在總結借鑒國內外帕金森病治療新理念及數千余例經診患者治療效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帕金森病診療“4s新模式”,即:全程關注情緒(spirit)+個體化調整藥物(shiftingdrug)+適時高精度DBS手術(surgery)+專業(yè)的康復訓練(specialtyrehabilitationtraining)。雖然目前帕金森病仍然無法根治,但是在近二十余年的帕金森病臨床診療中,唐都醫(yī)院神經外科功能組在王學廉主任帶領下,不斷完善發(fā)展,始終把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作為治療的核心,不斷探索改善診療過程,不僅僅給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個體化治療,同時還有人文關愛。此次全國帕金森病康復病例大賽三甲患者均出自唐都醫(yī)院,就是對王學廉主任團隊最好的肯定,希望更多的帕金森病患者能受益于4S治療模式,整體提高生活質量,更加自信從容,戰(zhàn)勝病魔!(文章中的病例視頻、圖片已經獲得患者同意發(fā)布)2022年10月27日
313
0
3
-
李衛(wèi)國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神經外科 對于PD患者而言,適當運動是保持健康和提高日常生活質量的重要方法。一方面,運動可以改善PD患者的步態(tài),平衡,震顫,靈活性,握力和運動協調。另一方面,運動有可能減緩PD的進展,并且能避免PD的一些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運動改善PD患者癥狀的原因目前并不清楚,不過,現有的研究發(fā)現:在運動中,腦細胞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多巴胺。在動物模型中,運動可以誘發(fā)和增加有益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特別是神經膠質衍生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GDNF,從而降低多巴胺神經元損傷的易感性。對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制定一個能長期堅持的鍛煉計劃比一口氣跑完馬拉松更有效。持續(xù)的運動對于平衡功能和肢體靈活性的改善顯著好于短期的運動。因此,PD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小的患者或早期患者,應該盡可能堅持長時間運動。早期患者應該堅持每天一個小時,每周三到四次的活動。事實上,對于PD患者而言,活動得越多,受益也越大。當然,運動不能蠻干,PD患者應該以一種科學而安全的方式進行鍛煉,并且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兒。PD患者如果能和醫(yī)生一起規(guī)劃自己的運動計劃程序,那就更好了。不過要提醒患者和家屬的是,由于帕金森病的特殊性,很多在常人眼中看似休閑的運動方式對帕金森患者來說可不簡單、輕松,反而還會成為一種負擔。輕松散步不輕松?散步對常人以及其他慢性病患者來說,只要沒行走障礙的都能輕松完成,但對于帕金森病患者來說卻已是一項“奢侈的運動”。有患者家屬會發(fā)現,陪同帕金森病人散步,環(huán)境和氛圍都非常好,可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患者很快就“凍住”了。看看手表,“開啟”時間居然比平時還縮短了。平時服藥開啟后如果迅速地趕路或不停地做事可以持續(xù)3至4小時。而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散步狀態(tài)下藥效卻迅速消失。筆者也曾嘗試一邊散步一邊刻意提醒患者精神放松、肢體放松,其結果也不理想。游泳鍛煉易抽筋帕金森病患者雖然可以借助水的浮力進行游泳,但是帕金森病患者比較容易抽筋,在水中如發(fā)生抽筋現象就容易產生危險,更何況帕金森病患者的應變能力已大不如前。因此為了安全起見,不宜采用游泳鍛煉的方法。舞蹈鍛煉不自在提起舞蹈,無論舞者還是觀眾都會感到美的享受,但帕金森病患者卻已無暇顧及舞蹈之美。針對一些喜愛舞蹈的患者,讓他們聽最喜歡的音樂、看最喜歡的舞蹈,試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可是面對這些美的享受,他們不但不愿意嘗試加入其中,連傾聽欣賞的意愿都大不如前,完全被自身肢體的僵直、不自在困住了??茖W安全是關鍵??帕金森病患者應該針對自己的情況選擇一些安全而有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法。帕金森病按照疾病嚴重程度分為五級,如果疾病發(fā)展到三級,病人表現為雙側肢體癥狀同時伴有平衡障礙,即病人雙腳分開站立,檢查者用雙手向后輕拉病人的肩膀,病人會出現站立不穩(wěn),向后摔倒。三級為疾病進展期的分水嶺,病人在運動時一定要注意防護好,避免出現意外的摔倒。此外,諸如爬山、拳操等常規(guī)休閑健身項目也都不適合于三級的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患者在進行鍛煉時,尤其要利用好寶貴的“開啟時間”,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外,刻意的去做一些導引經筋、脊柱、肢體的康復鍛煉,令腰、膝、肩、肘、腕等這些平時僵硬的生理部位得以放松。對于無法獨立完成的動作,可以請家屬和護理人員幫助完成。家屬和護理人員也要加強自身的健康鍛煉,時刻以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激勵和幫助患者,這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總之,鍛煉對PD患者很好,應該立刻開始!五步法堅持鍛煉步驟1:良好的開始…其實大多數PD患者都知道體育鍛煉對他們有好處。不過開始一項活動看起來太難了,真是萬事開頭難啊。所以,看完文章,立刻開始鍛煉。先做一些溫和的伸展運動。伸伸胳膊,伸伸腿。在家里、樓道里、院子里散散步。步驟2:找一個伙伴…請家人或者朋友和你一起散步、快走或者慢跑。累了可以停下來聊會天。步驟3:著眼現實…不要一上來做得太猛。有些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不過這個注定要失敗。從一天三次,每次10分鐘開始,不斷延長活動時間,堅持下去就是勝利。步驟4:堅持打卡…活動后,在當天的日歷或者運動圖表上標記出來。日積月累,可以看到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時,會很有成就感。步驟5:因地制宜…利用一切機會鍛煉。出門可以少乘幾站車,提前下來多走走;電梯可以少坐幾層,爬爬樓梯;看電視的時候可以站起來,一邊看電視一邊不斷活動身體……。2022年10月24日
212
0
1
帕金森相關科普號

王堅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堅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神經內科
1.1萬粉絲20.7萬閱讀

張根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根明 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神經內科
1375粉絲4.8萬閱讀

周香雪醫(yī)生的科普號
周香雪 副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東院
神經科
353粉絲4909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