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邊緣性人格障礙簡述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介于神經癥和精神病之間的心理障礙,這是一種十分嚴重和難以治療的精神障礙,主要以反復無常的心境變化和不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對患者和患者身邊的人都是一種傷害。邊緣性人格障礙通常是一種破壞性的精神狀態(tài),無論是對病患本身還是他周圍的人?;颊叩淖晕疑矸菡J同非常紊亂,經常對自身價值、自身身份、自身形象以及人際關系感到迷茫和煩躁,患者的自我意識經常變換不定,常常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或者很壞。這種不穩(wěn)定的自我意識容易導致患者頻繁的更換學習方向、工作、朋友、目標、價值觀和性別意識,嚴重的甚至會有自殘表現,往往情緒會很不穩(wěn)定。造成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經歷或者是腦機能障礙,被診斷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就相當于被發(fā)現了生活在內心世界里瘋狂而不平靜的他們。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往往很難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并且經常處于一種起伏不定的狀態(tài),他們的表現是多樣性、跳躍性和不穩(wěn)定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也會有“過敏性幻覺”和“過敏性關系妄想”的表現。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技術在近幾年已經得到了提高,治療一般以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法為主。隨著時間的增長也有可能在治療以及周圍人的幫助之下逐漸好轉,很多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他們的三十到四十歲間還是能找到了更加穩(wěn)定的生活,其內心的痛苦得以減輕,也能繼續(xù)維持著原有的愛好,并享受著有意義的事
李樹珍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4月06日3127
0
2
-
為什么感覺與外界隔著一層膜?人格解體
有位女性患者23歲,5年來有個明顯的不適:總感覺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隔著一層膜,有非常強烈的不真實感。她到處求醫(yī),先后服用多種治療藥物,效果始終不理想,近日就診。通過交流得知,患者的癥狀在臨床上屬于”人格解體"表現,根據DSM-5診斷為“分離性障礙,在既往會被診斷為”癔癥“。該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起病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因素,性格上要強、自卑、虛榮心強,經歷應激性事件而發(fā)作。該患者早年經歷中有一系列心理創(chuàng)傷,形成過度自卑封閉的性格特點,極力掩蓋自己的不足,非常努力給人一個“優(yōu)秀”的外在形象,本身像是兩個人似的,有時候他自己也會不知不覺認為自己很“優(yōu)秀”,這是一種“假自體”。一旦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這位患者是在高考前的緊張過程中,突然出現的不真實感癥狀。在治療上,這類患者需要系統(tǒng)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如果單純使用藥物治療,效果自然不會太理想。在心理輔導的幫助下,修復早年創(chuàng)傷,完善性格特點,她也就漸減打開了心扉,與他人有了較多的內心交流。就如同一間密閉的房子逐漸打開了窗戶,打開了房門,她與外界的交流順暢了。那種”隔著一層膜“的感覺不知不覺消失了。
黃建軍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2月15日7583
0
3
-
淺談人格障礙的形成
人格障礙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發(fā)展階段,特別是在出生后的6個月至18個月甚至36個月之間,或者說是在出生后半歲至1歲半或至三歲之間,即馬勒說的“分離-社會化階段”。在這期間,母嬰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嬰兒心理功能的形成。先回顧一下“共生期”的特點: 嬰兒出生后的1-6個月,為“共生期”。此時母親與嬰兒在身體接觸上和心理上是融為一體的,母親給嬰兒的良好照顧,可使嬰兒體驗到幸福感和無所不能感。再看“分離-個體化”階段 6個月開始,隨著嬰兒心理功能的發(fā)展,他逐漸意識到自己與母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嬰兒原來的“無所不能感”受到打擊,出現了自身“弱小感、無能感”,即他能夠體會到,離開媽媽,自己就難以存活。這時在嬰兒內心就出現了對分離的恐懼感,即“分離焦慮”,同時伴隨著“分離-社會化”的心理發(fā)展進程。 在這個進程中,如果孩子能夠繼續(xù)得到母親的良好照顧,他會繼續(xù)內化母親的良好形象,在內心形成“好媽媽”的客體表象。在現實媽媽暫時離開的時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媽媽”表象來支撐自己的“弱小感”、“無能感”,沖淡由分離導致的恐懼感。所以,好媽媽是孩子內心的安全島。孩子如同飛機,好媽媽如同航空母艦,飛機從航母上起飛,無論飛多遠,只要飛行員內心知道有航空母艦的存在,內心就會感到踏實。在“分離-社會化”進程中,孩子如何應對“分離焦慮”?有消極應對與積極應對之分。一、消極應對(本能的反應、無奈之舉)導致心理功能缺損,出現病態(tài)人格。特別是在母愛中斷的情況下,孩子就會在內心虛幻地構筑一個“絕對理想化”的“好媽媽”和“好孩子”,同時也絕對化地在內心虛構出極端的“壞媽媽”和“壞孩子”的形象,這突出表現為“割裂”的心理狀態(tài)。加之在依戀、控制、自信、自尊、對他人的基本信任、自我行為控制方面的不同表現,構成了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具體分析描述如下: 1、繼續(xù)保持“弱小感”,加強對母親的依戀。如果母嬰關系“停滯”在這里,直到成年后仍然是不敢離開母親,要繼續(xù)停留在母親懷抱中,享用母親帶給他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表現為“依賴型人格”。這時,主體雖然有弱小感,但缺少對“弱小感”的反抗,缺少反抗和獨立的內在要求和自信心,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快樂和價值感。(依賴型人格) 2、如果在“分離焦慮”的同時,由于怕失去依戀的對象,于是對依戀的對象(一般是母親)進行過度控制,并憎恨母親,同時(特別是在經常被母親駁回的時候),就對自己進行過度控制。這種由于內心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過度控制,就最終表現為“強迫型人格”。其內心的主要情感是“恐懼感”或“不安全感”及對此感受的反抗。(強迫型人格) 3、如果“好媽媽”與“壞媽媽”不能被后續(xù)的母愛所整合,在嬰兒的內心繼續(xù)保持隔裂(splitting),并保持到成年,就會發(fā)展成“邊緣型人格”。此時,不僅“好媽媽”與“壞媽媽”是割裂著的,孩子內心的自體(self)“好孩子”、“壞孩子”也是割裂著的。他自己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割裂。邊緣型人格,防御機制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割裂,其內心最突出的情感是“弱小感”和對“弱小感”的反抗。(邊緣型人格) 4、如果“壞媽媽”占了主導地位,孩子就難以建立起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并會確信“他人基本上是壞的”,孩子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就會出現“人際不安全感”,時時處處防著別人,認為自己時刻會遭到別人的暗算,這樣以“人際不安全感”為核心的人格類型就是“偏執(zhí)型人格”。(偏執(zhí)型人格) 5、如果孩子受到媽媽的漠視、甚至是敵意的對待,孩子就會爭取得到他人的關注,甚至認同了別人的敵意,孩子主動以敵意甚至是暴力對待他人,就會表現為“反社會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 6、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好媽媽的充分呵護,他感到自己是不可愛的,還繼續(xù)幻想回到“共生期”的幸福感,繼續(xù)渴望得到媽媽的接納、呵護,孩子就對自己是否是一個“好孩子”產生懷疑,嬰兒愿意做一個“可愛的好孩子”,但又對此沒有信心。這時,就表現為“渴望他人給予無窮無盡的贊美”,通過他人的贊美,來不斷證明自己是多么的可愛。這就會表現為“自戀型人格”。(自戀型人格) 7、如果孩子在共生階段,都沒有體會到“幸福感”和“無所不能感”,孩子的內心就是一個冰涼的內心世界,他沒有愿望依戀他人或與別人交往。所以就會表現出“冷漠、孤獨、怪僻”等特點,這就是“分裂樣人格”。(分裂樣人格) 8、如果幼年沒有得到母親足夠多的關注、接納,嬰兒的各種要求總是被母親否定或拒絕,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懷疑自己是否會受他人歡迎,變得開始討好別人,迂回地得到他人的關注和接納。在社交場合,雖然有愿望表現的更加優(yōu)秀并被別人關注和接納,但是由于內心太缺乏自信和自尊,在社交中存在太過嚴重的緊張感和焦慮,致使他最終對社交采取了回避行為。這樣的行為在成年人身上持續(xù)地存在,就被稱為“焦慮(回避)型人格”。(焦慮(回避)型人格)二、積極應對,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功能 在分離-社會化階段,如果嬰兒能夠繼續(xù)得到母親的良好呵護,嬰兒依托他心中的“好媽媽安全島”,可以越來越長時間地離開媽媽,越來越遠距離地離開媽媽,培養(yǎng)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建立起“以自我能力和價值感”為重心的積極樂觀的自我意識,對未知世界感興趣,并離開媽媽主動去探索,充分享受由于自我獨立和努力所帶來的幸福與快樂。 在好媽媽的繼續(xù)呵護下,嬰兒內心的對“好媽媽”、“好孩子”的幻想就會逐漸向現實層面靠攏,比較接近現實,對媽媽和自己都沒有過度不切實際的要求。同時,他會逐漸認識到,“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媽媽和我是兩個不同的人,我要尊重和接受這個不怎么完美的、現實的媽媽,同時,也可以把“好的自我”與“壞的自我”整合在一起,最終接受這個不盡完滿的自我。這樣就完成了嬰兒與母親的分離,同時也完成了“好媽媽”與“壞媽媽”、“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整合,表現出“自我尊重”的、同時能夠做到“同等程度地尊重他人”的、“現實而積極”的人格特征。
胥劉秀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2月07日2057
0
4
-
精神病到底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h2>
精神病應該是心里疾病,因為可以通過長期精神類藥物并且不受刺激,治療好精神病。我身邊有幾起通過長期吃藥,并且不受刺激從而和正常人一樣的現象,只是藥物的激素大,吃了不是犯困就是發(fā)胖。精神病的原因是先天性的有國外的學者認為,精神病是先天性的,是出生前遺傳因子發(fā)生改變引起的疾病,認為是受精卵形成胚胎的時候,頸椎形成的時候缺乏營養(yǎng)導致的。并且精神病具有遺傳性,很多母親有精神病的話,下一代患有精神病的可能性就高,這應該和缺少什么元素有關。精神病可以治療,不說徹底好,但不耽誤工作于生活身邊有兩個人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其中一個歲數小,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他要殺了他爸,可想而知其病有有多嚴重。另外一個,是孩子死了,妻子跑了,一下就瘋了,攻擊性也很高。第一個是我親戚,小孩不大,犯病的時候就及時送去精神病院了,通過治療目前已經恢復正常,但藥不能停,天天得吃藥,起初把藥放進飯菜里,后來知道自己有病,得吃藥,于是每天自己就吃,現如今在刷車場上班,一個月不到4000塊,藥物激素應該是高,體重增長的很厲害,不過外表看著和正常人一模一樣,還知道攢錢娶媳婦~另外一個,幾十年了,每天都喝點酒,把藥放入酒里面,每天都喝一點,這樣喝了幾十年了,也沒啥事,只要不提起他妻子,他也不會犯病,所以精神病不能刺激,得哄著來。關于精神病殺人到底犯不犯法刑法規(guī)定,精神病人殺人也是需要犯法的,只有犯病的時候,不能辨認自己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時,才殺人不犯法。如果有親人患病了,那么早期一定抓緊去治療,精神病有醫(yī)保,還可以辦低保,所以治病花的并不多,有很大的可能,早治療了,不說完全好,起碼自理沒問題,這樣也省了很多麻煩。其實,稍有心理學或精神病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精神病既不能說就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也不能認為是由心理因素單純導致的心理疾病。變態(tài)心理學及精神病學長期的臨床研究表明,人類個體的精神病,包括精神病、神經癥及人格障礙等,都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只是在某種精神疾病中,可能生理因素占主導作用,反之依然。例如自閉癥(孤獨癥),有些精神病專家就認為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再比如,強迫癥,臨床心理學家認為是由父母對孩子的教養(yǎng)太嚴厲苛刻造成的。還有社交恐懼癥,既有個體氣質內向的遺傳因素,又有后天成長過程中的環(huán)境因素,以及心理創(chuàng)傷的因素,社交恐懼癥是多種原因形成的。在討論某種精神疾病產生的原因時,一定要根據這種疾病的病因發(fā)生機制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統(tǒng)而論之。
彭純清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2月06日8829
2
8
-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A類人格障礙[1]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A類人格障礙包含了哪幾類人格障礙,以及它們的特點是什么。 點擊視頻,看張道龍教授如何解說A類人格障礙的特點 A類——看起來古怪或怪異(以古怪或奇怪的想法、感受或行為為標志)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是對他人普遍不信任和猜疑以至于把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惡意的心理行為模式。 分裂樣人格障礙:是一種脫離社交關系,以及情感表達受限的心理行為模式。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對親密關系感到強烈的不舒服,且認知或感知扭曲以及行為古怪的心理行為模式。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1.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特點 有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個體不相信他人,懷疑他人的動機。他們把他人的行為視為威脅,即使是那些親近的人或每天都見到的人。無任何理由,他們會盤問配偶、朋友、同事,以確認他們是否可信、是否忠誠。 他們很難相處,并尋找線索支持自己的恐懼。他們可能由于自己的差錯或失誤,爭論、抱怨、責備他人,而且試圖控制周圍的人。他們是有戒備的、有敵意的、疏遠的,把想法和感受留給自己。[1] 2.偏執(zhí)型人格的診斷標準 當出現以下至少4種癥狀時,可診斷此障礙: A.對他人的普遍的不信任和猜疑以至于把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惡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種背景下,表現為下列4項(或更多)癥狀: 沒有足夠依據地猜疑他人在剝削、傷害或欺騙他或她。 有不公正地懷疑朋友或同事對他的忠誠和信任的先占觀念。 對信任他人很猶豫,因為毫無根據地害怕一些信息會被惡意地用來對付自己。 善意的談論或事件會被當作隱含有貶低或威脅性的意義。 持久的心懷怨恨(例如,不能原諒他人的侮辱、傷害或輕視)。 感到自己的人格或名譽受到打擊,但在他人看來并不明顯,且迅速做出憤怒的反應或做出反擊。 對配偶或性伴侶的忠貞反復地表示猜疑,盡管沒有證據。 B.并非僅僅出現于精神分裂癥、伴精神病性特征的雙相或抑郁障礙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的病程之中,也不能歸因于其他軀體疾病的生理效應。 注:如在精神分裂癥起病之前已符合此診斷,可加上“病前”,即“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病前)”。[2] 3.患病率 在美國第二次國家共病調查的第II部分中,根據概率子樣本估計,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2.3%,而美國國家酒精及相關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的數據顯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4.4%。[2] 4.發(fā)展與病程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可能最先在兒童和青少年期變得明顯,表現為孤僻、同伴關系差、社交焦慮、學校成績差、過度敏感、奇特的想法和言語,以及怪異的幻想。這些孩子可能顯得“古怪”或“奇特”,并招致取笑。在臨床樣本中,該障礙更多地在男性中被診斷。[2] 5.風險及預后因素 遺傳與生理的:一些證據提示在精神分裂癥的先證者的親屬中,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增加,并且該人格障礙與被害型妄想障礙有更特定的家族關系。[2]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鑒別診斷[3]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其特征是對他人的普遍不信任和猜疑以至于把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惡意,必須區(qū)別于...... 相對于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妄想障礙,被害型;精神分裂癥;雙相I型或II型障礙伴精神病性特征;以及抑郁障礙伴精神病性特征 特征是有一段持續(xù)性的精神病性癥狀。要額外給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則人格障礙必須出現在精神病性癥狀發(fā)生之前,而當精神病性癥狀緩解時人格障礙必須持續(xù)存在。 由于其他軀體疾病所致的人格改變,偏執(zhí)型 特征是人格改變與一般軀體疾病的直接效應相關。 在分裂型人格障礙中的社交不適合偏執(zhí)觀念 還包括魔幻思維、不尋常的感知紊亂和古怪的言語或行為等癥狀。 在分裂樣人格障礙中的疏遠行為 不以偏執(zhí)觀念為特征。 在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表演型人格障礙中對微小刺激的反應 不一定與普遍的多疑有關 在回避型人格障礙中不愿意向他人吐露心聲 由于害怕難堪或被發(fā)現能力不足。 在自戀型人格障礙中的懷疑或疏離 特征是害怕被揭露出不完美或瑕疵。
曹長杰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2月22日5192
0
3
-
心理學家:不愿意麻煩別人,其實是一種危險人格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怕麻煩別人,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天塌下來了也要自己扛,一但麻煩別人,自己心里就過意不去,認為自己欠下了人情,以后終歸要還,更會認為被麻煩的那方會嫌棄自己,其實,在心理學上這被認為是圣母型人格。 怕麻煩別人的人,性格一般較為內向,對于別人的決定,自己雖有獨到的見解,但又怕說出來引起別人的不快,從而否定自己,他們對于自己的感受經常選擇性忽視。 此外,這類人的自尊感非常強烈,不想麻煩別人大多是怕自己會被拒絕,被拒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致命性的打擊,因為被拒絕之后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浮現。 害羞、尷尬、慌張甚至是憤怒。雖然不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但大多都是壓抑在心里。 這類人的修復能力極差,不像一般人能自我安慰,自我調節(jié),他們只會一味地把事情壓抑在心里,不想把自己的心聲講與他人聽,害怕自己不被理解,被嘲笑,被說矯情,他們只會把事情往壞處想,在自己的心上筑了道墻,自己出不去,別人進不來,以此來保護自己。 缺陷 圣母型人格大多默默無聞,很少表現自我,自己的真實性情在別人面前很難展現,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看待自己。他們內心非??释肱c他人保持親密,但又找不到話題,也突破不了心理層面的障礙。 他們有時為了與他人保持友好關系,于是會盲目地幫助別人,也不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辦得到,接受自己本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好意思拒絕,那就成為了真誠而虛假的善意,在別人那里更討不到好處,可能還會造成關系的進一步下跌。過度的順從,更會讓別人覺得你缺少個人特征,是懦弱的表現。 危險性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一般害羞,自卑,沒有自信心,時刻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看的特別重要,缺少自己主觀上對自己的認識。 在面對陌生人時,總想著逃離;當遇到麻煩自己又搞不定時,還是硬抗;當別人詢問需要幫助時,還是斷然轉身,壓抑太久之后,便會爆發(fā)出來。還會埋怨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也會遷怒別人,認為自己在遇到麻煩時,他們沒有一顆堅持幫助你的心,就這樣形成了個矛盾體。 心理學家認為,在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下,順從性人格很可能轉變?yōu)楣粜腿烁?,做出一些偏激的反社會行為。比如,犯罪。那些表面上看著老實、唯唯諾諾、一言不發(fā)的人,很可能在轉眼間就成為殺人犯、暴徒、兇手。 并且,心理學家指出,長時間壓抑內心想法可能導致個體發(fā)展成抑郁癥。“雪莉”事件的發(fā)生,讓大家重新認識到抑郁癥的恐怖。很多人表面上對你笑嘻嘻,可能背地里在計劃著怎么自殺。當鼓起勇氣向別人說自己對生活有心無力,別人卻認為你開始矯情,怕別人不理解的話語更重傷自己,便會封閉自己,可能還會造成自己或別人無法挽回的后果。 如何改善? 如何改變呢?首先是勇于向別人開口,不要怕麻煩別人,你的麻煩對于別人來說只是隨手的小事,你不會因此少些什么,你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會有什么改變,不要把麻煩別人看的那么麻煩,適當的麻煩別人可以促進關系的發(fā)展,想得太多就如做白日夢,沒發(fā)生的事都是假的。 邁出自己的第一步是很艱難,但勇于做出這一舉動,就成功了一大步,你會發(fā)現一切的發(fā)生都是那么理所當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也沒有當初內心的無比糾結,你也可以因為求助,減輕自己的壓力,緩解自己的情緒,讓內心得以平衡,更有利于自我的心理健康。
馬風紅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1月18日6601
3
15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三種表現!
彭旭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0月12日2815
1
14
-
容易被誤診為抑郁癥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陳偉醫(yī)生的原創(chuàng)文章2019年10月08日3003
1
12
-
人格障礙是怎么出現的?
彭旭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9月19日2358
0
9
-
定向手術能消除哪些藥物治療無效的精神與行為癥狀?
我們都知道精神科藥物`可以治療幻覺妄想等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志行為障礙,以及改善軀體感受、失眠等。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或想象不到的是,腦立體定向微創(chuàng)手術不但能起到藥物治療的作用,還能起到藥物所不能治療的作用,具體的有:1、消除幻覺、妄想:可消除幻聽、幻視、幻嗅、皮膚粘膜幻覺;還可消除思維內容障礙,如被害妄想、夸大妄想,也可消除其他思維障礙,如思維邏輯障礙、思維聯想障礙、強迫性表象等。幾乎可消除所有的思維及感知覺障礙,包括原發(fā)性妄想或繼發(fā)性妄想等,這是手術與藥物治療一樣有效。2、消除情感障礙:包括抑郁、興奮、躁狂、暴躁、焦慮、恐懼、緊張、強迫等,手術與藥物治療作用相同,但是,手術治療能使病人立即恢復親情感,如手術前病人對家人往往是敵對的,或者是情感淡漠,對家人沒有關情感,但手術后可立即恢復對親人的親切感,會關心、體貼家人等。3、消除意志行為障礙:包括興趣減少、淡漠、敵對、孤獨、意志缺乏、懶散、出走、漫游等,手術與藥物都有效,但相比藥物治療,手術效果更好,更徹底,特別是暴力攻擊行為、自傷自殺自殘等。4、成癮行為:如毒癮、酒癮、成癮行為,如購物成癮等,這類癥狀藥物治療基本無效,而手術效果甚佳,如海洛因成癮者,“心癮”很重,藥物根本無效,而手術后則不再對毒品感興趣,甚至看到毒品他們會毫不心動,這在手術前是不可想象的。5、軀體體形式障礙:如頭痛、頭暈、頭部不適、慢性疼痛、關節(jié)痛、胸腹痛、腰痛等,這類癥狀藥物雖有效,但并不理想,而手術效果良好。6、抽動癥狀:如發(fā)聲抽動、感覺抽動、肌肉抽動等,藥物手術都有效。7、人格障礙:如分裂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強迫型人格、間竭性情感爆發(fā)障礙等。這類障礙藥物無效而手術效果很好。8、做作性障礙:如軀體損害等,這類癥狀藥物無效,手術效果良好。9、沖動控制障礙或強迫相關障礙:如病理性賭博、拔毛癥、性意向障礙等,這類癥狀藥物療效差,或基本無效,手術效果良好。10、其他:頑固性失眠、惡性疼痛、特發(fā)性震顫、扭轉痙攣、神經厭食、神經性貪食等。有的藥物效果好,有的則不好,但手術治療有效。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手術可治療一些藥物根本無效的癥狀,如成癮癥狀、人格障礙、做作性障礙、沖動控制障礙等;有的癥狀雖有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的,如脾氣暴躁、攻擊行為,還有某些難以管理的癥狀,如怪叫聲、漫游、咬人等某些行為;精神病久后往往對家人缺乏親情感,而手術后親情感往往恢復得好,而且恢復快;還可抽調病人的社會興趣,如不少長期患病甚至十幾年都不看書的人,術后喜歡閱讀,十幾年不彈鋼琴的人,術后恢復了對鋼琴的興趣。這些效果在藥物治療中很難得見到。還要特別說明的是:臨床上不單獨針對某一種或一項癥狀做手術,如不會只針對頭痛頭暈去手術,而是指其他病合并這些癥狀手術是有效的,如抑郁癥伴頑固失眠、焦慮癥伴有嚴重的頭痛等。上海市東方醫(y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楊理榮特別說明:需要進一步咨詢或擬來治療的,請務必在來之前與本人聯系,因為預約床位、術前檢查和術后康復均由本人負責,可打以下電話:咨詢電話:021-38804518轉22152(住院)或22197(門診);非上班時間或單位電話找不到時最好通過好大夫電話聯系,好大夫電話基本可隨時聯系。
楊理榮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8月13日2603
0
1
人格障礙相關科普號

陳群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群 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
2505粉絲33.9萬閱讀

周福春醫(yī)生的科普號
周福春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
精神科
77粉絲950閱讀

崔立謙醫(yī)生的科普號
崔立謙 副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臨床心理科
4192粉絲50.3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西英俊 主任醫(yī)師北醫(yī)六院 精神科
焦慮癥 31票
抑郁癥 18票
強迫癥 3票
擅長:擅長焦慮障礙、情感障礙、強迫障礙、人格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精神障礙的診治;擅長與人際關系、自尊水平、心理創(chuàng)傷相關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
推薦熱度5.0范肖冬 副主任醫(yī)師北醫(yī)六院 精神科
焦慮癥 13票
抑郁癥 6票
失眠 2票
擅長:焦慮、抑郁、失眠、驚恐、軀體癥狀以及產后抑郁的診治,職場壓力應對。 -
推薦熱度4.9倪照軍 主治醫(yī)師北醫(yī)六院 精神科
抑郁癥 12票
焦慮癥 4票
精神分裂癥 3票
擅長: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癥,精神分裂癥,物質依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