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痹(肩痛)
肩痹 肩痹是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主癥的病證。相當于西醫(yī)學中的肩關節(jié)周圍炎其臨床癥狀主要分為三期: 1.粘連前期:肩周部疼痛明顯,夜間加重,甚至影響睡眠,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正?;蜉p度受限。 2.粘連期: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受限嚴重,各方向的活動范圍明顯縮小,甚至影響日常活動,肩痛以酸重不適為主,較前減輕。 3.恢復期:疼 痛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改善。 中醫(yī)認為后的發(fā)生,常因老年氣血不足,肝腎虧損,筋骨失養(yǎng),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jīng)絡,血閉阻,不通則痛,進而出現(xiàn)活動不利,進一步加劇了氣血閉阻,以致經(jīng)脈筋肉失于濡養(yǎng)、氣血凝滯、 陽氣不布、絡脈不通發(fā)為本病。 肩痹發(fā)病常有明顯的誘因,如汗出當風,睡臥露肩,感受風寒濕邪;或因慢性勞損或外來暴力所致的急性損傷,未作徹底治療等。 (一)辨證論治 1.風寒濕痹證 證候: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 治法:祛風散寒,利濕通絡。 方藥:三痹湯加減 藥物組成:獨活9g,羌活9g,秦艽10g,川芎9g,熟地黃12g,白芍15g,茯苓9g防風9g,細辛3g,當歸9g,杜仲15g,黃芪18g 加減:冷痛較嚴重者,加制川烏(先)6~10g,兼痰濕者加半夏10g,南星10g 2.血瘀氣滯證 證候:肩部腫脹,疼痛拒按 部 甚 黯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黃,脈弦或細數(shù)。 治法:活血通絡,舒筋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藥物組成:秦艽10g,川芎9g,桃仁9g,紅花3g,羌活9g,沒藥9g,當歸9g,五靈脂(包煎)9g,香附9g,牛膝15g,地龍10g,炙甘草5g 加減:瘀血較重者,可加入蟲類藥如全蝎3g,僵蠶10g。病情較輕者可改子桃紅四物湯加減。 3.氣血虧虛證 證候:肩部酸痛,勞累后疼痛加重,伴頭暈目眩,氣短懶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脈細弱或沉。 治法:補氣養(yǎng)血,通絡止痛。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15g,桂枝9g,白芍9g,生姜15g,當歸9g,川芎9g,白術9g,細辛3g,秦艽9g,防風9g,炙甘草6g。 加減:兼陽氣虛者可加入制附子(先煎)6g;疼痛嚴重,氣血虧虛較明顯者可改予八珍湯、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治療 (二)單方驗方 1.白芍湯:白芍200~300g,姜黃12g~15g,蜈蚣10~12條。上藥共研粗末,和勻備用。每次取藥末12g加冷水10ml,煮沸、溫服,日服3次。1周為1個療程。功能柔肝養(yǎng)筋,搜風通絡。 2.葛根湯:黃芪、葛根各30g,桂枝、白芍、姜黃、羌活、桑枝、當歸各10g,威靈仙12g,甘草6g,田七末(沖服)3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功能益氣活血,祛風除濕,溫經(jīng)通絡。 (三)中成藥 1.風寒濕痹證:祛痹舒肩丸、玉龍油、骨痛靈酊。 2.血瘀氣滯證:伸筋丹膠囊、雪山金羅漢止痛涂膜劑、歸元筋骨寧濕敷劑、消痛貼。 膏 3.氣血虧虛證:補氣和血膠囊。
曹華金 醫(yī)生集團-湖南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