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主任醫(yī)師 教授
普外科主任
普外科文剛
主任醫(yī)師 教授
胃腸外科主任
普外科王家米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普外科王建國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普外科朱丹木
主任醫(yī)師 教授
3.5
普外科何磊
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5
普外科黃俊
主任醫(yī)師
3.5
普外科徐守鈞
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陶應田
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沈寧
主任醫(yī)師
3.4
朱興國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方勝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楊衛(wèi)軍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甄茂椅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朱麗丹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劉玉海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翟榮幸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王恒建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周勇
副主任醫(yī)師
3.4
普外科鮑士遠
副主任醫(yī)師
3.4
席慶元
主治醫(yī)師
3.3
普外科毛勝冬
主治醫(yī)師
3.3
普外科吳光楊
主治醫(yī)師
3.3
痔瘡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難言之隱”,俗話說“十人九痔”,可見痔瘡的發(fā)病率非常地高。今天這一講,我就帶你好好地認識一下,到底什么是痔瘡?哪些人更容易患痔瘡?一、痔與痔瘡并非一回事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痔和痔瘡,它們并不是一回事。痔,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結構,它位于直腸下端的黏膜下及肛管的皮膚下,主要是由靜脈血管及一些結締組織組成。痔,又可稱為肛墊,是一種海綿樣的肉贅,環(huán)形排列在正常的肛管直腸下端,起著肛門墊圈的作用,就像水龍頭里的橡膠墊兒一樣,協(xié)助括約肌封閉肛門,不使糞便、氣體、液體隨便地流出,同時在排便時,它也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保護肛門外括約肌免受大便的沖擊。如果水龍頭內的膠墊老化或者是斷裂,就會發(fā)生“跑冒滴漏”的現(xiàn)象,同樣的是,如果肛墊組織內發(fā)生充血、肥大、下移、脫垂等病理狀態(tài),即患了“痔病”,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得了“痔瘡”。從醫(yī)學角度講,“痔瘡”就是痔組織下移及靜脈血管過度曲張而產生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痔瘡,是最常見的肛腸科疾病之一,大部分人的一生之中,都會“沾”上這個毛病。二、痔瘡的病因知道了痔瘡是怎么一回事以后,我們再來探討下,痔瘡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痔瘡的病因比較復雜,目前來說尚無定論,在多種病因學說中,大部分學者比較認可的主要有兩種:靜脈曲張與肛墊下移學說。靜脈曲張學說,認為靜脈叢是形成肛墊的一個主要結構,痔的形成與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血栓形成有必要的聯(lián)系。從解剖學上講,門靜脈系統(tǒng)以及分支、直腸靜脈都沒有靜脈瓣,直腸上下靜脈叢管壁比較薄,位置也比較淺,末端直腸粘膜下的組織比較松散,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血液比較容易淤積和靜脈的張。并且由于直腸肛管位于腹腔的最下部,各種因素比如說長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腹腔內的巨大腫瘤等,都可以引起腹內壓力的增高,引起直腸靜脈的回流受阻,導致痔瘡的發(fā)生。但靜脈曲張學說,一直以來是很有爭議的。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痔瘡是由肛管中的血管組織墊組成,肛墊在出生時和非病理狀態(tài)下都是存在的。在顯微鏡下,痔組織內含有豐富的血管結構,但它的壁上并沒有肌肉。而且,如果你留意下就會發(fā)現(xiàn),痔瘡出血是鮮紅色的,是動脈血,而不是暗紅色的靜脈血。所以,我們現(xiàn)在更支持“痔組織是血管的竇狀間隙”的說法:在重力的作用下,痔組織內的血液比較容易淤積,繼而發(fā)生曲張肥大的現(xiàn)象,最后形成痔瘡。特別是在長期久坐、久站、便秘、肛門內壓力持續(xù)增加的情況下,更容易發(fā)生痔組織的充血,產生痔瘡,所以有人說:“不放棄直立行走,痔瘡是無法痊愈的”,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再說說肛墊下移學說,目前西醫(yī)主流是支持這一學說的。正常情況下,肛門的一周都有肛墊組織,肛墊是疏松的附在肛管的肌肉壁上,起到閉合肛管、控制排便的作用,排便時,墊受到向下的壓力推動,排便之后,借助自身的收縮作用,再回到肛管內。由于外力、衰老等因素,肛墊的彈性回縮力減弱之后,肛墊就發(fā)生了充血下移,也就形成了痔病。就像在吹氣球,越吹氣球越大,氣球長期處于膨脹狀態(tài),就會發(fā)生老化、彈性變差,容易爆裂。痔瘡也是一樣的,長期用力排便,大便時間長,肛墊就會增大、下移、出血,最后形成痔瘡。三、痔瘡的誘發(fā)因素生活中,痔瘡的誘發(fā)因素有很多,年齡、性別、生活習慣、飲食、職和感染等,都與痔瘡的發(fā)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年齡一般而言,痔瘡的發(fā)生,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痔瘡患病的高峰年齡多在45-65歲之間。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中老年人才會患有痔瘡,相反,在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能患病,可以說“有痔不在年高”。我就經常遇到嬰幼兒、青少年來看痔瘡,尤其是在長期便秘的嬰幼兒中,痔瘡也是非常常見的。2、性別我們民間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叫“十男九痔”,那女同胞聽了是不是很開心?女性朋友就真的沒有痔瘡了么?那倒未必,要是“十男九痔”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還得加上一句“十女十痔”,因為,與男性相比,女性在懷孕、分娩、產后、更年期等特殊時期,痔瘡的發(fā)生率會更高,那么,痔瘡為什么會青睞女性朋友呢?因為,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和獨有的妊娠生理特性,決定了女性更容易患痔瘡。當女性處于妊娠期時,隨著子宮的逐漸增大,腹腔內的壓力會逐漸增高,直腸空間被壓縮,大便難以下行,且孕期引起結腸蠕動減少,也容易導致便秘;再加上胎兒的壓迫,還會使盆腔靜脈和下腔靜脈的回流受阻,肛門直腸部的血管擴張;同時由于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導致痔瘡靜脈壁松弛、靜脈張力減??;還有懷孕期間的循環(huán)血量增加,也會加重肛門局部的血液淤滯,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會使孕婦更容易發(fā)生痔瘡,或使原有的痔瘡在孕期更容易復發(fā),甚至進一步加重。另外,很多女性在孕期還容易發(fā)生貧血,口服補鐵藥物糾正時,也比較容易導致便秘,從而引起痔瘡的發(fā)生。在分娩時,如果選擇順產,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壓力也容易誘發(fā)痔瘡;在生產后,因為身體虛弱,胃腸功能減低,排便力量變弱,也容易發(fā)生便秘的現(xiàn)象,同樣是誘發(fā)痔瘡的常見因素。而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隨著內分泌功能和全身肌肉功能的下降,其肛門部位肌肉也會松弛,因此同樣會增加患痔瘡的風險。3、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長期便秘的患者,排便的時候,腹內壓力較高,容易導致肛門直腸部充血、痔靜脈的曲張,長期可能導致直腸粘膜層和肌層的分離,導致脫垂,肛墊下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痔瘡和直腸脫垂等疾病。經常有患者告訴我“劉醫(yī)生,我吃完辣椒又得痔瘡了,我以后再也不敢吃辣椒了”。事實上,按照目前的研究,吃辣椒和痔瘡的發(fā)生,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是,痔瘡在發(fā)作的時候,還是建議你要適當的控制飲食,不要過量的飲酒和進食辛辣的食物,避免刺激肛門和直腸,使痔靜脈叢充血,加重和誘發(fā)痔瘡的癥狀。4、職業(yè)關系另外,痔瘡和職業(yè)也有一定的關系。人在站立或坐位時,肛門直腸位于下部,因為重力和臟器的壓迫,血液不容易回流。而長期從事久坐、久站、負重職業(yè)的人群,更容易引起局部充血和靜脈回流障礙,使痔靜脈過度充盈壓力升高,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瘀血擴張,加速痔瘡的形成。5、感染此外,還有人認為,肚門部的感染和痔瘡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關系。痔靜脈叢因為急慢性感染發(fā)炎,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纖維化而變弱,抵抗力不足,而導致擴大曲張,發(fā)生痔瘡。四、痔瘡的易患人群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哪些人更容易得痔瘡?上面誘發(fā)因素中講到的5類人群,就是遲早會被痔瘡“找上門”的易患人群。另外,每天飲水量不夠,不愛吃青菜水果,攝入的膳食纖維少,大便干硬;或者把廁所當“書房”,排便時間長,也是最常見的痔瘡的易患人群。還有的朋友,總擔心大便排不干凈,怕有宿便增加腫瘤的風險,或是不習慣在外面上廁所,每天早上雖然沒有大便,也堅持在衛(wèi)生間里拼命地拉、定時排便,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痔瘡的發(fā)生。你可能會說:“我不便秘,我只是經常的腹瀉,這樣是不是就不得痔瘡了?”其實,腹瀉也會加重痔瘡,我曾經遇到許多炎性腸病的患者,他們的痔瘡就很嚴重。長期的腹瀉,大便次數增多,排便的速度快,對痔組織的剪切力也會特別大,對痔組織的損害也就非常大,也會導致痔瘡的發(fā)生。另外,腸炎的患者,常有便不盡感和里急后重的感覺,上廁所的時間和頻率也會增加,也會誘發(fā)或加重痔瘡。還有人問我“都說久坐的人很容易得痔瘡,我以后是不是不能久坐???可我的工作就是要每天坐著,我該怎么辦呢?”那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在馬桶上坐著,痔瘡會一直滴血,但坐在椅子上,卻很少有便血的情況呢?這是因為,只有排便時,我們的括約肌才會處于放松狀態(tài),這時,痔組織的血管擴張更明顯,壓力更大,更容易出血,所以,盡管理論上,久坐導致痔組織局部血液循環(huán)回流不暢,靜脈曲張而容易形成痔瘡,但卻不是主要的因素,因此你可以安下心來繼續(xù)踏踏實實的工作。
近年來,腹部無疤痕手術悄然興起,我科2018年10月進行了第一例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現(xiàn)已開展80余例。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腹部無疤痕手術。利用臍部的天然疤痕,術后臍部切口隱蔽,美容效果好,術后疼痛輕,恢復快,臨床療效確切,實現(xiàn)了微創(chuàng)和美容的完美結合。
1.傷口處理:任何一次暴露后均應當首先、及時、徹底地進行傷口處理。2.疫苗接種:一般情況下,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后體內抗體水平可維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發(fā)生在免疫接種過程中,則繼續(xù)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種,不需加大劑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內再次暴露者一散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內再次暴露者,應當于0和3天各接種1劑疫苗;在1-3年內再次暴露者,應于0、3、7天各接種1劑疫苗;超過3年者應當全程接種疫苗。2.被動免疫制劑注射:按暴露前(后)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細胞培養(yǎng)疫苗)者,不再需要使用被動免疫制劑。
總訪問量 482,852次
在線服務患者 6,935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