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名老中醫(yī)徐寅副主任醫(yī)師行醫(yī)四十余載,臨床經(jīng)驗豐富,尤擅治療脾胃肝膽疾病,余有幸侍診于側(cè),獲益匪淺?,F(xiàn)僅就徐老運用疏肝利膽、健脾中和、清熱解毒法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經(jīng)驗作一簡介:1 慢性遷延性肝炎之因 (肝郁脾虛,濕毒阻遏,正虛邪戀)慢性遷延性肝炎隸祖祖國醫(yī)學“脅痛”、“黃疸”、“積聚”、“膨脹”范疇,其病機復雜,病程纏綿。徐老認為,本病初始由于內(nèi)有濕阻,外感濕熱毒邪阻遏氣機,升降失常,以致肝郁氣滯,肝絡(luò)血運受阻而成瘀。濕熱瘀毒互結(jié),日久正氣受損,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下降,機體無力抗邪外出,故病情纏綿難愈。肝病傳脾,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停,久則生痰,痰瘀互結(jié),則肝脾腫大遂生。因此,濕毒之邪是本病的主要成因,肝郁脾虛、正虛邪戀則是本病的病變基礎(chǔ)。2 慢性遷延性肝炎之治 (疏肝利膽,健脾和中,解毒清熱)徐老積多年臨床經(jīng)驗,總結(jié)出疏肝利膽丶`健脾和中丶清熱解毒 的基本方:柴胡、桔殼、白芍、當參、白術(shù)、茯苓、茵陳、黃苓、薏苡仁、谷麥芽、甘草。此方為小柴胡湯、茵陳蒿湯、異功效、四逆散等復方組成。方用四逆散疏肝解郁,四君子益氣健脾,苡仁、谷麥芽消食和中,茵陳、黃苓清熱解毒退黃。隨證加減:熱毒雍盛者,加山梔、蒲公英、石打穿、半枝蓮、半邊蓮;氣滯血瘀者加丹參、川芎、橘絡(luò)皮、生卷柏、赤白芍;脾胃虛弱者加木瓜、黃苓、砂仁、苡仁山藥、山楂、白扁豆、芡實;肝腎陰虛者加太子參、枸杞子、沙參、山萸肉、天門冬、桑椹子、女貞子、旱蓮子草。3 用藥特點3.1 顧護脾胃,貫徹始終 徐老認為:慢性遷延性肝炎,無論其病因為濕熱、毒、淤或證虛屬實,治療以清利肝膽為前提,均須刻刻不忘顧護脾胃。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既可杜肝木之乘,又可滋養(yǎng)肝木,而遂其疏泄條達之能,有利于肝病的恢復。臨床常見于肝病患者,如脾胃功能正常,則療效較高,療程縮短,病情緩解或恢復得快,如脾胃功能差,則療效較慢;療程長,病情緩解或恢復就慢。故在治療慢性肝炎時,必須遵循“見肝病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加用健脾和胃藥以消除惡心、嘔吐、腹脹、食少等消化道癥狀。常用方劑多選七味白術(shù)散、參苓白術(shù)散、補中益氣湯等,用藥有白術(shù)、茯苓、薏苡仁、陳皮、砂仁、紫蘇梗、雞內(nèi)金、焦山楂、麥谷芽、神曲等。同時徐老在治療本病處方用藥時最忌使用損傷脾胃之品,如需清熱解毒時多選用性味甘寒之品,不用大劑或毫久用寒苦之屬,化濕時以甘淡滲濕為主,不選用或久用苦辛濕溫燥之品,以免耗傷脾胃之陰氣,調(diào)補脾胃時多用性味甘平之品,不用滋膩厚味之峻補藥,以免助濕生滿,阻礙肝氣之疏泄。3.2 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檢測結(jié)果及藥理研究靈活用藥 徐老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時,重視現(xiàn)代醫(yī)學檢測結(jié)果,并結(jié)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指導臨床用藥。如抗乙型肝炎病毒方面,虛證常選用黃芪、人參、黨參、生薏苡仁、銀花藤、枸杞子等;實證常選用柴胡、半支蓮、丹參等;黃疸較重,偏于濕熱者選用茵陳、青黛、山梔、黃苓等;偏于血熱者選用丹參、赤芍、丹皮、紫草等;降轉(zhuǎn)氨酶等方面,濕熱毒邪較盛,選用蒲公英、黃苓、垂盆草、石打穿等;兼血淤者選用丹參、赤芍、丹皮、白芍;肝腎虧虛者選用五味子枸杞子、白芍、茯苓、天門冬、木瓜、山萸肉、龜版、鱉甲;對血清白蛋白降地、巴戟天、龜版膠、白術(shù)、茯苓等;抗肝纖維化方面多選用丹參、赤芍、銀柴胡、郁金、絲瓜絡(luò)、橘絡(luò)、片姜黃、木瓜、路路通、生卷柏、蘆薈、乳峰等。4 病案舉例 例1. 于某,男,34歲,農(nóng)民。1996年發(fā)現(xiàn)乙肝,兩對半小三陽,今年6月4日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肝功能,轉(zhuǎn)氨酶125U/L??滔拢河疑细归g歇性隱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質(zhì)微紅,苔薄黃,脈細滑。體檢:神清,精神萎,心肺( — )肝脾肋下未及,腹平軟無壓痛和反跳痛。中醫(yī)診斷:脅痛(脾胃虛弱)。治擬健脾柔肝和中,清利濕熱。處方:茵陳15g,柴胡6g,石見穿15g,生苡仁15g,茯苓10g,炒白術(shù)10g。甘草5g,丹參12g,炒黃苓4g,谷麥芽(各)15g,半枝蓮12g。7劑。 初服后,脅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均有好轉(zhuǎn),效不更方,原方再服21劑后,癥狀消失,查肝功能,轉(zhuǎn)氨酸均至正常值范圍。 例2. 高某,男,30歲,工人。1997年發(fā)現(xiàn)兩對半小三陽,肝功能正常??滔拢好{痛時作時止,全身乏力,面色暗滯,食納尚可,便溏,舌邊尖瘀點、苔薄黃膩,脈弦數(shù)。體檢:神清,精神不振,轉(zhuǎn)氨酶250U/L,中醫(yī)診斷:脅痛(氣滯血瘀)。治擬疏肝利膽,活血化瘀。處方:柴胡4g,茵陳12g,赤白芍(各)10g,生苡仁15g,谷麥芽(各)15g,雞內(nèi)金10g,甘草5g。服藥21劑后,褚癥大減,查肝功能,轉(zhuǎn)氨酶降至95U/L,繼服2個月,查肝功能恢復正常。5 結(jié)語徐老認為慢性遷延性肝炎特點是肝郁脾虛,濕毒阻遏,正虛邪戀,治療應(yīng)以疏肝利膽、健脾中和、清熱解毒為大法,肝、膽、脾、胃同治,脾氣奸運,肝氣條達,則濕熱邪易法。
摘要:目的:觀察降脂湯內(nèi)服結(jié)合耳穴埋籽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療效。方法:選擇80例臨床確診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脂必妥膠囊,治療組采用降脂湯內(nèi)服結(jié)合耳穴埋籽治療。一個月為一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分別觀察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血脂及肝臟B超指標。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總有效率75%,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療方法1.2.1 基礎(chǔ)治療 兩組患者均在營養(yǎng)科醫(yī)師和臨床醫(yī)師指導下予以低脂飲食,三大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計算參照《醫(yī)學營養(yǎng)學》【2】相關(guān)要求:限甜食、忌肥肉、禁飲酒、適量運動等。患者初診時及時發(fā)放基礎(chǔ)治療方案宣傳冊,對飲食調(diào)攝及運動方法予以具體指導,患者復診時均詳細詢問飲食調(diào)攝及適度運動的執(zhí)行情況,及時給予督促和指導,以加強患者自覺執(zhí)行基礎(chǔ)治療的依從性。1.2.2 治療組采用降脂湯治療。藥用 茯苓30g,白術(shù)30g,澤瀉15g,當歸15g,丹參30g,山楂30g,澤蘭12g,全蝎6g,蟬蛻12g,水蛭10g,鱉甲20g(先下),生黃芪20g。加味法:肝區(qū)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濕邪明顯者加蒼術(shù)、草豆蔻、車前子;痰濁明顯,加陳皮、膽南星;熱象明顯加黃芩、垂盆草。每日一劑,早晚分兩次口服。王不留行籽按壓耳穴。取穴:神門、胃、小腸、脾、肺、內(nèi)分泌、皮脂腺。以麝香追風膏貼耳,每日按壓6次,飯前十分鐘必按。對照組服用脂必妥膠囊(成都地奧九泓制藥廠,國藥準字Z51022196),每次一粒(每粒0.24g),每日2次,口服。兩組均不使用其他對脂肪肝有影響的藥物,以一個月為一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觀察臨床療效。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體征,包括肝區(qū)不適、乏力、消化不良等;(2)肝功能:血清ALT、AST、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GT);(3)血脂:血清甘油三酯(TG)、中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治療前和每個療程結(jié)束時查肝臟B超一次;(5)以上各項指標在治療前和每個療程結(jié)束時均進行檢查,以綜合觀察臨床療效。1.4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ALT、AST、γ-GT、血脂和肝臟B超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ALT、AST、γ-GT、血脂和肝臟B超均接近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持續(xù)存在,輔助檢查無變化甚至ALT、AST、γ-GT升高,B超示光點繼續(xù)增粗或纖維化。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均用 ±S 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 檢驗。2 結(jié)果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40例,治愈16例,顯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40例,治愈16例,顯效14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部灼痛、飽滿、吐酸、惡心嘔吐等綜合征[1],現(xiàn)代醫(yī)學對其發(fā)病機制有較多研究,但尚缺乏理想治療,易復發(fā)。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65例該病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次共128例,均為2002年4月-2008年9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人,均經(jīng)纖維內(nèi)窺鏡檢查而確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65例和對照組63例,治療組男42例,女23例;年齡18~65歲,平均40.5歲;病情2個半月~14年,平均4.91年;伴黏膜腸上皮化生214例。對照組男45例,女18例,年齡14~60歲,平均38.5歲;病情2個月~13年,平均4.78年;伴黏膜腸上皮化生13例。兩組病情輕重程度差異均無(p>0.05),具有可比性。1.2西醫(yī)診斷標準1臨床癥狀:胃脘灼痛、脹滿、泛酸,惡心嘔吐②胃鏡檢查:證實為胃鏡返流,并有胃部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出血者。③病理檢查:證實為明顯炎性細胞浸潤,以及部分可見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1.3中醫(yī)辯證標準1臨床癥狀:主癥;胃脘疼痛,胃脘脹滿。次癥:可兼有①燒心或胃脘燒灼感;②胸悶納少、噯氣吞酸; ③胃痛攻竄兩脅,甚及后背;④進食辛辣或遇惱怒憂思后加重或復發(fā)。舌脈:舌紅、苔黃膩或黃、脈弦等。除主癥及舌脈必備外,兼有兩項次癥即可。癥狀采用記分法,分無、輕、中、重四級,分別記0、1、2、3分。2治療方法治療用服用疏肝和胃降逆藥,藥用醋柴胡6g,炒枳實12g,制半夏10g,代赭石30g,陳皮15g,醋白芍15g,白術(shù)20g,蒲公英20g,甘草6g。加減:疼痛加入延胡索15g,川楝子10g;嘔吐重者加竹茹10g;胃脘灼熱,煩躁易怒,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加梔子10g,丹皮10g,蒲公英20g;噯氣加旋覆花(包)5g;反酸甚者加烏賊骨20g;腹脹加厚樸10g,大腹皮12g;便秘加大黃8g;脾胃虛弱加黨參15g,黃芪20g;陰虛減制半夏,陳皮,加玉竹15g,太子參15g,南沙參15g;肝郁氣滯加重川楝子量;糜爛出血加蒲公英20g,白及15g,三七粉(分沖)5g。西藥予嗎丁啉(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g/次,每日3次,飯前15-30分鐘口服;硫糖鋁1.0g/次,每日3次;谷維素20/次,每日3次。對照組單用上述西藥治療。兩組均以4周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歇3-5天。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一切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藥物。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疼痛、燒心、噯氣等)、胃鏡、病理組織學檢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變化情況。3 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①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判定。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少≥70%,但<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少≥30%,但<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少<30%。②胃鏡及組織學療效判定。痊愈:胃鏡示膽汁反流消失,炎癥消退或基本消退,病理復查胃黏膜大致正?;蜓装Y好轉(zhuǎn)達輕度;顯效:胃鏡復查膽汁反流減輕2級,炎癥顯著好轉(zhuǎn),黏膜輕度水腫,無糜爛,病理復查胃黏膜炎癥呈輕度或炎癥減輕2個級別,萎縮、腸腺化生重度減為輕度,或中度減為輕度;無效:胃鏡復查膽汁反流無變化或增加,炎癥無變化或加重,病理復查胃黏膜炎癥無變化或加重,萎縮、腸腺化生無變化或加重。③幽門螺旋桿菌(Hp)的根除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會2003年在安徽桐城制定的《幽門螺旋桿菌共識意見》[2],Hp治療停藥至少4周后復查組織學檢查:取胃竇和胃體黏膜,經(jīng)warthin-starry銀染色,確認Hp陰性,13C-尿素呼氣試驗陰性,以上兩項均為陰性時可確定Hp根除。 3.2兩組療效比較①兩組臨床證候比較:治療組65例,痊愈25例,顯效16例,有效1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77%;對照組63例,分別為12例,10例,11例,30例,總有效率52.3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總訪問量 99,620次
在線服務(wù)患者 8位
科普文章 3篇
領(lǐng)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