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一文教你如何看懂病理報告,什么樣的病理報告有癌癥風險?
病理診斷指通過手術切除、內鏡活檢、細針穿刺等方式獲取人體組織或細胞,借助顯微鏡等工具對樣本進行一系列處理和觀察,研究疾病病因、發(fā)病機制、形態(tài)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的改變,揭示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闡明疾病本質的醫(yī)學科學,是絕大部分疾病,尤其是腫瘤疾病的診斷“金標準”。 換句話說,通過病理診斷可以明確是否有腫瘤及腫瘤的良、惡性,病理報告就是腫瘤疾病的“照妖鏡”。 病理報告單一般包括大體所見、鏡下所見、特殊檢查等內容。其中,病理醫(y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現(xiàn)象以及在分子水平上對活檢組織進行的專業(yè)性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一、病理報告中的描述性用語病理報告中常出現(xiàn)“傾向為”“考慮為”或“建議重取活檢”等,這主要涉及病理診斷的級別問題。病理診斷通常包括四類診斷。 Ⅰ類:疾病的名稱和性質能明確診斷; Ⅱ類:不能完全確定疾病名稱和性質,常采用 “符合為”“傾向為”“考慮為”“可能為”“提示為”“疑為”“不能排除或除外”等; Ⅲ類:不足以診斷為某種疾病,只對其病變進行; Ⅳ類:因各種原因無法做出病理學診斷,即陰性診斷,因送檢組織過小,或固定不佳組織自溶,或未見明顯病理變化。 二、細胞病理報告中出現(xiàn)哪些字眼提示患有腫瘤可能當一份病理報告出現(xiàn)以下這些詞匯,可能提示有腫瘤或癌前病變。 非婦科細胞病理報告提示腫瘤內容:腫瘤/癌/惡性不能除外;疑腫瘤/癌/惡性;傾向腫瘤/癌/惡性。 婦科細胞病理報告提示腫瘤/癌前病變內容: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非典型鱗狀上皮內病變 不除外高級別病變;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非典型腺上皮細胞 傾向腫瘤性;腺癌細胞。 三、腫瘤病理報告單中常見的腫瘤“信號”1、異型增生 異型增生還有有幾個別名,如: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間變等,指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是癌前病變的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分為輕、中、重三級。當我們看到腫瘤病理報告中出現(xiàn)腸道、支氣管、乳腺等病變部位發(fā)生異型增生時,需要多加注意,定期隨訪或積極治療。 2、分化 分化指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演變的過程。分化得越好,說明腫瘤細胞越接近正常細胞,其惡性程度就越低;反之,分化越低,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區(qū)別就越大,其惡性程度就越高。 腫瘤病理報告中顯示的“分化”,是臨床上判斷腫瘤惡性程度的依據(jù),同時也是以后癌癥治療的一個重要參考數(shù)據(jù)。 3、原位癌 原位癌是一種局限于皮膚和黏膜內,尚未突破表皮或黏膜的上皮惡性腫瘤。簡單地說,就是剛形成不久的初生癌。 4、上皮內瘤變 上皮內瘤變是局限于皮膚或黏膜上皮的腫瘤性病變,分為低級別和高級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可定期復查,但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通常需要密切隨訪及積極治療。 5、癌前病變 病理報告中一般不會直接提示“癌前病變”,但癌前病變有一些常見的“替身”,值得我們關注。以下例舉一些常見的癌前病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小部分患者就可能會演變?yōu)槲赴?黏膜白斑:常發(fā)病于食管、口腔、外陰等部位,當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發(fā)生異型過度增生時,就有發(fā)展為鱗狀細胞癌的可能; 乳腺囊性增生:40歲以上的女性好發(fā)此病,年齡越大,演變?yōu)槿橄侔┑目赡苄跃驮酱螅?多發(fā)性結腸息肉癥:有家族史的結腸息肉,均為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達50%; 交界痣:多發(fā)生于手掌、腳掌、背部及外生殖器,遭受感染或外傷等刺激后易發(fā)生癌變。 四、即使病理報告未提示有腫瘤細胞,就一定不是癌癥?盡管我們都知道病理結果往往是診斷疾病的金標準,但病理診斷也受限于各種因素,因而不能一次下定論。 病理診斷的局限性: 1)所送活檢組織只是病變組織的一部分,病變組織的改變并不均勻分布、各處改變差異可以很大,所以病理報告書所給出的診斷只能反映所送部分的病變情況,如活檢所送組織不具代表性,則其病理診斷也就沒有代表性。 2)雖然手術已完整切除腫物,但在送檢前已被人為分割、“破壞”,甚至只割取其中小塊組織送病理檢查,無可避免地影響了病理診斷的準確性。 3)活檢組織處理不當,導致組織細胞出現(xiàn)人為變態(tài),直接影響病理診斷的準確性甚至不能作出病理診斷。常見引起人為變態(tài)的情況有:切取活檢組織時用力拉扯、鉗夾或使用電刀,不及時固定,使用濃酒精固定,固定液不足、未能完全浸泡組織,用小瓶裝體積大的組織(瓶口也不能太小,至少在放入時標本不需受擠壓變形)。 4)有些腫瘤如內分泌腫瘤單從病理形態(tài)不能鑒別良惡性。 5)同一類腫瘤生物學行為可以良性、交界性甚至惡性。如母細胞瘤,良性: 脂肪母細胞瘤;潛在惡性:平滑肌母細胞瘤等; 惡性: 肺母細胞瘤等。而有些母細胞瘤不能自然歸屬于良性、交界性或惡性,如骨母細胞瘤、顆粒細胞肌母細胞瘤等,要由其形態(tài)學特征、生物學行為, 結合臨床(患者年齡、腫瘤部位、大小及生長速度等)確定其良惡性。 6)細胞學涂片檢查,除有典型的惡性細胞外,一般需多次檢查才能定論,絕對不要憑一次細胞學陽性就貿然進行大手術。 7)用細胞學涂片進行病理組織學分類不可靠。 最后,關于病理結果如何解讀,是否可以下定論,還是要聽取專業(yè)醫(yī)生的建議,當有必要時會建議患者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張臨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9月17日20038
0
4
-
病理醫(yī)生為什么又要我交做免疫組化的錢?
如果沒有做過手術,很少有人知道病理科在醫(yī)院的存在,但一旦從身上切下來或取出來一點東西,這個人必然就知道了病理科。病理醫(yī)生就是那一群坐在顯微鏡前,用放大了幾十和幾百倍的顯微鏡去觀察那些從人身上取下來的細胞是不是轉變成了癌細胞的人。1. 一開始已經交了病理費,為什么后來又要交免疫組化的費用?醫(yī)生從人身上取下來的細胞(比如婦女宮頸癌篩查時取的宮頸細胞、胸腹水患者送來的胸腹水中的細胞、尿細胞等)或切下來的組織(比如人身上長的痣、長期治療效果不好的皮炎、腫物、穿刺組織)90-95%可能都是良性病變,這些標本的檢查只需要交納基本費用,無需再交費;5-10%的標本可能是惡性腫瘤或懷疑是惡性腫瘤,這部分病人可能需要交納后續(xù)幫助診斷/鑒別診斷/判斷腫瘤起源/靶向治療指標方面的檢測費用。這些檢測是通過特異的抗體去檢測可疑細胞攜帶的抗原,用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對這些抗原進行檢測(鑒定),因此稱為免疫組化。因為病理醫(y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前無法對標本內的病變情況進行判斷,所以也無法預測是否需要做免疫組化或做什么指標的免疫組化,因此,這些費用是否需要交納只能在幾天之后才能得到告知。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做病理檢查的病人是不需要交納免疫組化費用的,只有極少部分病人需要交納這部分費用。2. 病理結果為什么不能像血檢或B超一樣立等可得?病理報告至少需要3-5天(疑難病例時間更長)才能得出,這是因為組織送到病理科后根據(jù)組織大小不同至少需要經過6-48小時的固定——取材——10小時以上的脫水——包埋——切片——染色——病理醫(yī)生觀察診斷等多個程序,且其中絕大部分環(huán)節(jié)都是人工過程,需要時間。而且病理結果作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病理醫(yī)生在制作病理切片和病理診斷時是及其小心謹慎的。3. 分子病理是干什么的?目前的觀點:腫瘤都是基因病,是細胞內的基因發(fā)生了根本的異常所以才會導致腫瘤的發(fā)生或同一部位發(fā)生不同類型、不同惡性程度的腫瘤。免疫組化其實是分子病理在蛋白層面的體現(xiàn);分子病理一般是指細胞的基因層面,也就是檢測細胞是否有DNA或RNA層面的改變。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分子檢測絕大部分與腫瘤的靶向治療有關,比如肺癌、腸癌、乳腺癌等的靶向治療;或與預測腫瘤對某些藥物的反應有關;或用于預測患者的預后或腫瘤分型,比如子宮內膜癌POLE基因突變預示腫瘤極為良好的預后。分子病理的檢測費用普遍比免疫組化的費用高,且通常也是被通知補交的部分。原因與補交免疫組化費用相同。4. 做了免疫組化或分子檢測就一定能得出明確的診斷或靶向治療結論嗎?答案是絕大部分可以,但很遺憾,不是100%的病例都能得出明確、肯定的結果。因為腫瘤太狡猾,我們對腫瘤的認識還有限。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對這部分無法得出明確結論的患者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患者自身對疾病的反應。觀察這些少見的病例,得到患者的配合,也是我們對疾病本質認識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醫(yī)生和患者永遠是一個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發(fā)現(xiàn)疾病的真面目、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我們共同奮斗的方向!
張紅凱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7月17日7285
0
3
-
病理會診應該準備哪些東西?
首先要借到原單位的病理切片,長8-10cm,寬2cm的玻璃片,核對好姓名及切片上的編號,是否與病理報告一致。 第二,如果需要到會診單位繼續(xù)做檢測,還需要借出有病變組織的代表性蠟塊,或者涂膠白片(未染色切片),如果要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涂膠白片是必須的,數(shù)量寧多幾張,以防脫片的意外。 最后就可以到病理科,找到會診窗口,多數(shù)醫(yī)院可以直接去會診,個別專家需提前網(wǎng)上掛號。 免疫組織或分子病理檢測均需要特殊儀器及試劑,中間過程較長,個別臘片質量不好時,需要重復,請大家理解。
史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7月05日6065
0
1
-
病理報告中免疫組化的必要性
一 .什么是免疫組化檢查? 免疫組化,即免疫組織化學檢測,是病理診斷中一種常用的檢測手段。即對送檢的標本進行切片、染色,進而根據(jù)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特殊顯色劑顯色,以此來確定組織細胞內的抗原,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我們通過這些能看到的結果再做出合理的判斷,提供給臨床醫(yī)師,為臨床治療醫(yī)師提供治療依據(jù)。 二 .為什么要做免疫組化檢查? 一般來說,對于常見的腫瘤類型診斷,依據(jù)病變形態(tài)就能做出明確病理診斷,不需要做免疫組化檢查的。但是,臨床碰到的有些腫瘤類型少見,或相似,就需要借助免疫組化檢查進一步排除相似的病變。也就是,我們要通過免疫組化檢查,才能進一步確定腫瘤亞型,這樣臨床才能精準治療。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判斷腫瘤性質。淋巴結內病變是反應性增生還是腫瘤性增生。 2、判斷腫瘤分期。例如,乳腺癌中我們需要區(qū)分是原位癌還是浸潤性癌,腫瘤是否侵犯脈管,這是腫瘤分期的依據(jù)。免疫組化標志物(如P63、CK5/6、Calponion等)有助于觀察腫瘤是否突破了基底膜,從而判斷是原位癌還是浸潤性癌。 3、明確腫瘤來源部位。在對腫瘤患者進行判定的時候,會出現(xiàn)部分腫瘤來源不夠明確的情況,而借助于免疫組化技術能夠進一步對腫瘤具體來源、原發(fā)位置等多方面進行明確。 4、確定癌癥分子分型,針對不同的分子分型,臨床可作出具體和個體化的治療。 三 .做免疫組化為什么要需要很長時間? 免疫組化檢查,臨床雖然技術很成熟,但是步驟繁瑣,需要十幾步到二十多步程序,需要嚴格標準的實驗操作,然后診斷醫(yī)師才能進行判斷鑒別,有時可疑染色還需要重復染色,或增加染色以協(xié)助判斷,因而費時費力。
周曉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6月26日5563
5
20
-
科學看待胃鏡活檢病理報告里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1,我們對于“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認識和判斷,不能只來自于病理醫(yī)生寫的“報告”,最好能自己看看內鏡報告和取材的部位,超過2cm以上邊界清楚的病變,還是要考慮到“有癌卻又低判為低瘤”的情況;對于Hp陽性活動性胃炎下的“低瘤”,也要提防“炎癥報為低瘤”的情況,不能一言以概之通通半年復查或者無限制復查下去; 2,明確的“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還是不要持續(xù)服藥乃至于反復復查,找有豐富內鏡診斷經驗的醫(yī)生就診,明確診斷的盡快內鏡甚至手術干預才對。 3,現(xiàn)實的情況,我們國家病理醫(yī)生待遇差,工作量大,拿到的活檢組織質量又參差不齊,這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病理報告的質量。只看病理報告就看病開藥,與外科醫(yī)生只看CT報告不看CT片一樣不可取。 4,據(jù)個人工作經歷,我們病理醫(yī)生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者“癌”低判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情況比較普遍。而已經明確寫了“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大多數(shù)已經是“癌”了。 新媒體的健康科普教育很大程度促進了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但質量控制也就成了很大的問題。讀者或者受眾還是要選擇性接受才好!
凌亭生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5月05日5696
0
6
-
如何到協(xié)和醫(yī)院病理科進行病理切片會診
王永學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4月26日2350
1
11
-
病理報告為什么需要等待那么久?
病理報告,對腫瘤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診斷報告?;颊吆图覍傩g后都急于看到它,但是往往都要經過一周左右的漫長等待。這是為什么呢?手術標本送到病理科之后都經歷了些什么呢? 第一步,固定。也就是把手術標本浸泡在福爾馬林里面12 小時左右,使細胞形態(tài)固定。 第二步,取材。把手術臺切下的一大塊人體組織,由病理醫(yī)師切下其中最有診斷價值的幾小塊,用來判斷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疾病。如果是惡性腫瘤,病理醫(yī)生還需要特別注意留取標本的切緣,只有切緣在顯微鏡下沒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才能判斷腫瘤被切干凈了。 第三步,包埋。被病理醫(yī)生選中的這一小塊組織,會被放進一個小盒子里,即“包埋盒”。再用脫水劑,把組織里的水脫掉。然后再把包埋盒浸到石蠟里面,制作成一個“蠟塊”。 第四步,切片。經過上述一系列的處理,組織標本終于具有了足夠的硬度,才能夠由訓練有素的病理技術員制作成切片。在大型醫(yī)院,每個技術員每天需要切上百張這樣的切片。 第五步,染色。為了能在顯微鏡下很方便地觀察組織里的細節(jié),需要對組織進行染色處理。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蘇木精-伊紅染色法,也就是“HE染色”。經歷了上面這一道道繁瑣的工序,我們才能拿到這一張小小的切片。 第六步,閱片。這一張張小小的玻璃片,需要病理醫(yī)師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做出診斷。這其實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知識的學習和豐富的經驗積累。有時,病理醫(yī)師需要特殊染色技術,用來顯示細胞內外的特殊化學物質,提供給病理醫(yī)師更多的信息,比如:免疫組化染色等等。 正因為病理診斷的步驟繁多,過程復雜,才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疾病的種類紛繁復雜,請給病理醫(yī)生更多的時間,仔細考慮每一種可能,這是對每位患者的負責;而患者的耐心等待,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張楠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4月15日2630
0
2
-
結直腸癌的病理報告解讀
一、惡性腫瘤能否被治愈?所有得了惡性腫瘤的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能否治愈,還能活多久?”。嚴格意義上講,絕大多數(shù)的惡性腫瘤不存在治愈這個概念,最常被人們拿來反映治療效果的指標叫“5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不光反應了腫瘤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也反應了一個醫(yī)療機構的醫(yī)療水平。那為什么做完手術,腫瘤都已經被切掉了,還不能說腫瘤被治愈呢?這是因為惡性腫瘤存在復發(fā)和轉移的可能,即便切除了腫瘤,完整清掃淋巴結,仍然有部分腫瘤細胞存在于血液循環(huán)中,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在某個器官內生根發(fā)芽,長出新的病灶。這種轉移和復發(fā)的風險,隨著時間的延長,發(fā)生的風險是逐步降低的,所以術后要進行定期的復查。大部分惡性腫瘤在5年之后復發(fā)轉移的風險就很低了,這個時候,可以認為“基本上治愈了”,但也不意味著5年之后就可以徹底放松警惕了。二、結直腸癌患者能活多久經常有人會問:“得了結直腸癌不治療還能活多久”,其實這是個沒法回答的偽問題。一方面,這是違背倫理的,另一方面也沒有人去統(tǒng)計這樣的數(shù)據(jù)。要想判斷腫瘤的嚴重程度,最終還是要通過TNM分期。TNM分期是世界通用的指標,其中,T代表tumor,腫瘤;N代表node,淋巴結;M代表metastasis,轉移。三個指標組合起來之后,可以確定I,II,III,IV期,對應相應的5年生存率。 隆起型:指的是腫瘤的肉眼看大體形態(tài)。一般有隆起型、潰瘍型,浸潤型。中分化腺癌:反應的是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也就是惡性程度,分化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粘液細胞癌、印戒細胞癌,惡性程度依次增高。癌侵及腸周脂肪組織:這個反應的是腫瘤的侵犯深度,結腸癌細胞沿腸壁最內層的粘膜層向外層侵犯。腸壁一共分粘膜和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侵犯到不同的層次對應不同的T分期,分別為T1-4。脈管癌栓和神經侵犯:脈管包括淋巴管和血管,反應的是腫瘤細胞已經進入到脈管里面,神經侵犯反應的是神經細胞中看到了腫瘤細胞。這兩者陽性都預示著更高的轉移和復發(fā)風險。近端、遠端、環(huán)周切緣:反映的是腫瘤是否被完整切除。淋巴結轉移:一般表示為陽性淋巴結/總淋巴結數(shù)目。根據(jù)陽性淋巴結的數(shù)目區(qū)別不同的N分期,陽性淋巴結的意思是在送檢的淋巴結中看到了癌細胞。此外,還有一些免疫組化指標會反映腫瘤的內在特征。常用的有HER-2,MLH1,MSH2,MSH6,PMS2等。部分結直腸癌的患者會接受術前新輔助的放化療,病理報告中會描述腫瘤細胞對于放化療的敏感度,這對于術后治療的有提示作用。確定好TNM分期以后,其預后也基本就確定了。一般而言,I期患者5年生存率在90%以上,II期在80%左右,III期50-70%左右,IV期10-30%。隨著分期的升高,其復發(fā)轉移的風險也逐步升高,5年生存率逐步降低。TNM分期不光反應了預后,也影響著治療決策。
陳鵬舉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4月05日2513
0
3
-
病理是什么?手術切下來的要送化驗么?(從一名婦科腫瘤醫(yī)生的角度大家聊聊病理)
6段語音 共574秒楊慧娟團隊健康科普號2021年03月30日5699
3
14
-
高難度宮頸腺癌診斷
馮砅錦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3月30日1432
0
0
病理診斷相關科普號

盧朝輝醫(yī)生的科普號
盧朝輝 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病理科
468粉絲11萬閱讀

劉合利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合利 主任醫(yī)師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
胃腸外科
2741粉絲6.1萬閱讀

陳鵬舉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鵬舉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qū)
267粉絲3.6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薛衛(wèi)成 主任醫(yī)師北京腫瘤醫(yī)院 病理科
病理診斷 30票
擅長:疑難病理會診,病理報告解析,腫瘤患者就醫(yī)指導(乳腺癌,甲狀腺癌,婦科腫瘤,軟組織腫瘤) -
推薦熱度4.7羅榮奎 主治醫(yī)師上海中山醫(yī)院 病理科
病理診斷 20票
擅長:胃癌,腸癌,消化道早癌,甲狀腺癌,乳腺癌,肺癌,腦膠質瘤,腦膜瘤,軟組織肉瘤和卵巢癌等病理診斷??商峁┏R娂膊〔±韴蟾妗⒚庖呓M化報告、基因檢測報告和腫瘤靶向治療相關咨詢。 -
推薦熱度4.4周全 主任醫(yī)師醫(yī)科院腫瘤醫(yī)院 病理科
病理診斷 12票
擅長:腫瘤的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