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繼喜主任醫(yī)師 北京宜和醫(yī)院 內科 巨細胞病毒(CMV)屬于皰疹病毒組β亞家族成員,由衣殼蛋白、被膜蛋白和包膜糖蛋白包繞雙鏈DNA核心組成,通過體液密切接觸傳播,如唾液、尿液、血液、乳汁、精液和移植的器官組織。在人群中感染廣泛,發(fā)展中國家感染率為80%~100%,發(fā)達國家也高達60%~80%。通常CMV呈隱性感染,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機會性感染是指對健康人體致病能力有限或無致病能力的微生物,當疾病或治療因素誘發(fā)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則可致病而引發(fā)感染。由于自身免疫反應異常,治療過程中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治療,腸道炎癥水腫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以及CMV對炎癥性粘膜的趨化作用等因素,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是機會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1961年Powell 等人首次報道炎性腸病合并CMV感染的病例,此后研究CMV和炎性腸病的關系越來越多。文獻報道克羅恩病患者血清CMV陽性率達70%,但合并CMV腸道感染很少見,提示其在克羅恩病發(fā)病過程中并不起主要作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CMV陽性率達70%,在緩解期或輕中度患者中合并CMV感染性腸炎概率很低,常發(fā)生于重度、糖皮質激素無效或需外科手術切除患者,尤其是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后。常規(guī)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檢測方法有:1.CMV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包括IgM和IgG血清IgM抗體多在感染2~4周后才相繼出現(xiàn),其早期診斷價值有限。 2.CMV pp65抗原檢測:診斷敏感度為60%~100%,特異度為83%~100%。缺點是不能區(qū)分潛伏感染和活動性感染,且檢測結果受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減少的影響。 3.病毒培養(yǎng):特異度高但敏感度低,臨床應用較少。4.血漿和糞便 CMV DNA qPCR檢測:血漿CMV DNA診斷活動性感染的敏感度為65%~100%,特異度為40%~92%,若外周血CMV DNA檢測陽性>1200拷貝/mL者可考慮為活動性感染。糞便CMVDNA對樣本要求高,需要新鮮液狀糞便標本。鑒別CMV感染和CMV相關疾病很重要。CMV感染指血清學抗體陽性或檢測到病毒DNA;而CMV相關疾病指有明確實質臟器受累,如結腸炎、終末期臟器損害。2014年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提出:在使用免疫抑制劑之前,并不需要常規(guī)檢測CMV感染;在急性結腸炎伴激素抵抗患者,需要使用或增加免疫抑制劑前,應注意排除CMV感染, Matsuoka等研究顯示,如不存在CMV病,往往無需采用抗病毒治療。CMV結腸炎常出現(xiàn)水樣便、便血、腹痛、疲勞和發(fā)熱,甚至出現(xiàn)腸黏膜出血、壞死和中毒性巨結腸。結腸鏡觀察有特征性表現(xiàn),包括廣泛黏膜脫失、深鑿樣潰瘍、縱行潰瘍、鵝卵石樣改變和蟲蝕樣潰瘍等。CMV包涵體大多在炎性反應和潰瘍部位存在,其中生長旺盛的細胞如潰瘍周邊肉芽組織或潰瘍深部,更易發(fā)現(xiàn)CMV感染,因此行內鏡活組織檢查時在上述部位取材有利于提高檢出陽性率。CMV結腸炎的診斷金標準是結腸黏膜組織HE染色陽性伴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陽性,和(或)結腸黏膜組織CMV DNA 陽性。由于結腸黏膜組織HE染色的敏感度低,早期診斷價值有限,但其特異度高。如果觀察到巨細胞、核內包涵體、核周暈圈,類似“貓頭鷹眼”改變,可診斷CMV結腸炎。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共識意見推薦,糖皮質激素抵抗的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合并CMV結腸炎時應給予抗病毒治療,同時建議停用免疫抑制劑。然而有研究提示,停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會加重結腸炎病情。因此是否停藥或酌情減停應個體化評估后決定。常用的抗CMV治療藥物包括更昔洛韋、纈更昔洛韋和膦甲酸鈉。更昔洛韋是抗CMV的一線用藥,通過抑制病毒DNA多聚酶的合成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常用方法是5mg/kg每天兩次靜脈滴注起始治療,3~5天后如臨床癥狀緩解,可轉換為口服治療,最終完成2~3周的療程。更昔洛韋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骨髓毒性(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減少)、皮疹、低血壓、惡心、嘔吐和頭疼。纈更昔洛韋是更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較好,吸收后經磷酸化變?yōu)槿姿岣袈屙f,其療效和更昔洛韋相當,常規(guī)劑量為900mg,2次/天,可作為口服維持治療。在更昔洛韋抵抗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如骨髓毒性)時,可選用膦甲酸鈉作為代替治療。膦甲酸鈉是所有單純皰疹病毒DNA多聚酶抑制劑。常用劑量為180mg/kg,靜脈滴注,每天2次,療程2~3周。膦甲酸鈉毒性包括腎功能損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電解質紊亂如低鎂、低鈣低磷血癥和貧血等。參考文獻:1.炎癥性腸病合并機會性感染專家共識意見.中華消化雜志,2017,37(4):217-224.2.王淑君.巨細胞病毒潛伏感染-再激活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程中的作用機制的初步探究.(2016博士論文)3.馮婷,陳旻湖,何瑤等.潰瘍性結腸炎合并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分析.中華消化雜志,2016,36(2):78-85.4.黃英,楊雪松,李軍.潰瘍性結腸炎合并巨細胞病毒及EB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點.國際病毒學雜志,2019,26(3):197-201.2020年07月30日
8668
0
2
相關科普號

朱建軍醫(yī)生的科普號
朱建軍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東院)
肝臟外科
144粉絲2.8萬閱讀

郭翠梅醫(yī)生的科普號
郭翠梅 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yī)院
產科
1.2萬粉絲88.2萬閱讀

王瓊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瓊 副主任醫(yī)師
鄂州市中心醫(yī)院
兒科
72粉絲3.5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