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03月28日
1794
0
0
-
黃睿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 血液科 初診斷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后的第3、6、12個月,需要進行BCR/ABL融合基因的定量分析。在這三個時間點,根據(jù)治療反應,有治療療效的評估,分別是最佳、警告和失敗。評價為最佳,繼續(xù)服用,評價為失敗,需要評估失敗原因,調(diào)整用藥,評估為警告,可以調(diào)整用藥,也可以在下一個評估點,也就是三個月以后,根據(jù)治療反應,再決定是否需要調(diào)整藥物。治療后1年的時候,BCR/ABL(IS)小于0.1%,評估療效為最佳,繼續(xù)服藥即可。對于治療目標為獲得長生存,而不是追求停藥的患者,任何時間達到BCR/ABL(IS)小于0.1%,即為最佳反應,不需要調(diào)整藥物,不需要追求BCR/ABL(IS)的完全轉陰。2020年03月28日
3335
1
0
-
2020年03月28日
2595
0
0
-
2019年12月07日
1900
0
1
-
程海副主任醫(yī)師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血液科 如果心電圖顯示 QTc>480 毫秒,則應停止服用本品,及時檢測血清鉀和鎂,如果血清鉀和鎂低于正常值低限,則應補液使之達到正常范圍,并必須檢查合并用藥的情況; 如果 QTcF 恢復到450 毫秒,并與基線值相差不超過 20 毫秒,則可在 2 周內(nèi)恢復本品先前的劑量; 如果 2 周后,QTcF 在 450 毫秒和 480 毫秒之間,則應降低本品劑量至每日一次 400 mg; 如果降低劑量至每日 400 mg 后,QTcF 仍 > 480 毫秒,則應停止使用本品。 任何一次的劑量調(diào)整,均應在 7 天后復查心電圖。2019年12月06日
1122
0
0
-
程海副主任醫(yī)師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血液科 推薦劑量為每日 2 次,每次 400 mg,間隔約 12 小時——飯前至少 1 小時之前或飯后至少 2 小時之后服用。 只要患者持續(xù)受益,本品治療應持續(xù)進行。 膠囊應用水完整吞服,不應咀嚼或吮吸,不應打開膠囊。手接觸膠囊后應立即清洗。小心不要吸入膠囊中的任何粉末(比如膠囊損壞),也不要讓藥粉接觸皮膚或粘膜。如果發(fā)生皮膚接觸,用肥皂和水清洗局部。如果眼睛接觸了藥粉,用水沖洗。如果膠囊中的藥粉撒出,應該用手套和可棄去的濕毛巾擦去,置于密封的容器中正確丟棄。 對于不能吞咽膠囊的患者,可以把膠囊的內(nèi)容物與一茶匙的蘋果沙司(蘋果醬)混合在一起,混勻后應立即服用。蘋果沙司不能超過一茶匙,同時不能食用除了蘋果沙司以外的其他食物。2019年12月06日
2481
0
0
-
尹俊杰副主任醫(yī)師 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 血液科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進展至加速、急變期后預后極差,髓系急變的中位生存期約 5個月,淋系急變的中位生存期約12個月,故應盡早進行恰當?shù)闹委煛<彼枳兓颊?一般采用類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案,如 DA、H AD,但緩解率很低、生存期很短。急淋變(僅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的 1/3 左右)的患者采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案,如VDCLP,約1/3的患者可達 血液學緩解或回到慢性期。傳統(tǒng)化療總體血液學反應小于20% -50%, 不良反應多,且血液學反應短暫。對部分加速急變期患者依然有效,完全血液學緩解可達40%左右,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可達 20%。如果從沒有接受過伊馬替尼治療,應該先接受伊馬替尼至少600mg/d治療;如果慢性期接受過伊馬替尼,考慮為 伊馬替尼耐藥的患者可以選擇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盡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血液學反應率相對高,但持續(xù)反應時間也很短并且不可治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易復發(fā),事實每個急變期患者5年內(nèi)都會復發(fā)。所以加速/急變期患者無論是通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治療還是細胞毒藥物聯(lián)合化療獲得血液學緩解或回到慢性期后,無論 HLA配型相合或不相合都應盡早選擇Allo-HSCT, 3年無病生存率 15% - 20%, 少數(shù)患者可長期生存。合并骨髓纖維化的加速期患者,可考慮配合維生素 D3及活血化淤的中藥,如白細胞增加可服用小劑量 化療 藥物,但不宜應用強烈化療。2019年10月18日
3418
0
0
-
尹俊杰副主任醫(yī)師 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 血液科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Allo-HSCT) 是目前唯一可以使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達到治愈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均可采用, 受年齡和供者的限制。另外HSCT存在移植相關死亡和遠期并發(fā)癥的風險,移植前又難以預測。以伊馬替尼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 劑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巨大成功,撼動了HSCT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絕對地位,使得1999年以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移植患者的數(shù)量顯著下降。IRIS試驗的7年杰出療效更使得“伊馬 替尼作為幾乎所有初發(fā)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一線治療”這一 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自2008 年始,NCC N指南上推薦將HSCT用于伊馬替尼治療無效的慢性期患者,或加速期、急變期的患者。另外對已發(fā)生BCR- ABL區(qū)點突變的患者特別 是達沙替尼和尼羅替尼所不能控制的突變是HSCT的適應證。2019年10月18日
1823
0
0
-
2019年10月01日
2321
0
3
-
2019年10月01日
2205
0
6
相關科普號

唐旭東醫(yī)生的科普號
唐旭東 主任醫(yī)師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血液科
9208粉絲178.3萬閱讀

李杰平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杰平 主任醫(yī)師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
血液淋巴瘤科
439粉絲3.2萬閱讀

王欣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欣 主任醫(yī)師
山東省立醫(yī)院
血液內(nèi)科
440粉絲4.4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