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fā)熱健康教育處方1.病因:發(fā)熱俗稱發(fā)燒。引起發(fā)熱的原因很多,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jié)、環(huán)境)影響,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等)。發(fā)熱是人體正常生理病理反應,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并非是一種疾病。2.分型:腋窩溫度分為低熱型(37.5℃~38℃)、中熱型(38.1C~39‘C)、高熱型(39.1℃~41℃)、超高熱型(>41℃)。3.體溫上升期:表現(xiàn)為皮膚蒼白、四肢冰涼、畏寒、寒戰(zhàn)、無汗。發(fā)熱持續(xù)期:表現(xiàn)為皮膚灼熱,面色潮紅,口唇干燥,煩躁和口渴等,此時可有小量出汗。退熱期:表現(xiàn)為大量出汗,皮膚溫度降低,偶有低體溫。4.護理措施:(1)物理降溫增加飲水(冷熱不重要);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松解包被衣物散熱,寶寶適應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擦浴,水溫32~34℃,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大腿根部,在家可以泡溫水澡,不推薦使用降溫貼。(2)藥物降溫(體溫>38.5℃)小兒發(fā)熱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根據醫(yī)囑口服退燒藥(兒童唯一推薦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藥物可能只能降溫1到2℃,不一定能讓體溫恢復正常。(3)藥物降溫注意事項:每次口服退燒藥間隔時間大于4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一般不建議聯(lián)合或交替使用退燒藥。布洛芬:對非甾體抗炎藥過敏者、消化道潰瘍史、胃腸道出血或穿孔者禁用;對乙酰氨基酚:小兒對該藥過敏者禁用,肝腎功能不全慎用。若有高熱驚厥史的兒童應在38℃告知醫(yī)生,遵醫(yī)囑及時用藥處理。5.溫馨提示:1.物理降溫時,請勿用酒精擦浴,警惕酒精中毒,2.若出現(xiàn)高熱驚厥,請保持鎮(zhèn)靜。保證環(huán)境安全,將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降溫、及時就醫(yī)。(切勿強行按壓患兒肢體或撬開患兒牙齒,勿按壓人中、合谷穴)3.當患兒發(fā)燒時,請注意觀察患兒面色、呼吸、活動狀況、皮膚顏色及有無皮疹出現(xiàn),有無嗜睡、抽搐、疼痛等情況。如出現(xiàn)面色蒼白、皮膚花紋、呼吸困難、神志不清、嗜睡、持續(xù)性疼痛等情況、肢體活動異常、抽筋、以及退燒后24小時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或發(fā)熱超過3天,或者發(fā)熱患兒年齡小于3個月等,請及時就醫(yī)。
作為兒科醫(yī)生,我們在門診常遇到家長咨詢:“醫(yī)生,寶寶有黃疸,聽說曬太陽能退黃,到底該怎么曬?”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藏著不少講究。今天,我們就從新生兒黃疸的原理說起,教您如何安全、有效地通過曬太陽幫助寶寶退黃。一、新生兒黃疸:為什么需要干預?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膚、黏膜和鞏膜(眼白)發(fā)黃的現(xiàn)象。約有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會出現(xiàn)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現(xiàn),4-5天達高峰,1-2周內自然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xù)3-4周)。這是正常的生理過程,但若膽紅素水平過高(尤其超過光療干預標準),可能引發(fā)膽紅素腦病,影響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這就是我們需要干預的原因。曬太陽之所以被認為能退黃,是因為陽光中的藍光(波長425-475nm)和綠光(波長510-530nm)能將脂溶性的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產物,通過尿液和膽汁排出體外。但太陽光成分復雜,包含紫外線、紅外線等,若方法不當,可能傷害寶寶嬌嫩的皮膚和眼睛。因此,“曬太陽退黃”并非簡單的“曬一曬”,而是需要科學的方法。二、曬太陽退黃的核心原則:安全+有效把握三個關鍵:時間、方式、觀察,才能讓曬太陽既安全又有效。1.選擇合適的時間:避開強光,抓住“黃金段”時段選擇:建議在上午9-10點或下午15-16點(夏季可適當延后至16-17點,冬季可提前至8-9點)。這段時間陽光中紫外線強度相對較弱(UVB約占5%-10%),以長波紫外線(UVA)和可見光為主,既能保證藍光/綠光的有效暴露,又能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注意事項:避免在正午(11-14點)直接暴曬,此時紫外線(尤其是UVB)最強,可能灼傷寶寶皮膚。家長可通過手機APP查詢實時紫外線指數(UVI),若指數>3(中等強度),建議縮短曬太陽時間或選擇陰涼處間接照射。2.科學的曬法:暴露皮膚+保護重點暴露部位:以軀干、四肢為主,尤其是后背(占體表面積大,且遠離會陰),可適當露出腹部(需用薄單遮蓋肚臍)。避免直接暴露胸口(易著涼)、會陰部(易感染)和面部(尤其是眼睛和囟門)。具體操作:脫衣適度:室溫>26℃時,可脫去上衣(保留尿不濕或薄單遮蓋會陰),露出后背、腹部和四肢;若室溫較低(22-26℃),可保留內衣,解開領口和袖口,增加皮膚暴露面積。遮蓋重點:用白色薄單(如純棉紗布)遮蓋寶寶的眼睛(避免藍光刺激視網膜)、會陰部(防止感染)和面部(減少紫外線和風吹);若室內光線柔和,可僅遮蓋眼睛,露出面部其他部位(但需密切觀察有無發(fā)紅)。距離與角度:將嬰兒床或小推車置于散射光處(如樹蔭下、窗簾后),避免陽光直射。若在戶外,可讓寶寶躺在嬰兒車中,車篷稍遮擋直射光,以寶寶皮膚微微發(fā)紅(但不發(fā)燙)為宜。3.控制時長:循序漸進,避免過久新生兒皮膚嬌嫩,初次曬太陽建議從15-10分鐘開始,根據寶寶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至15-20分鐘/次(足月兒),每天可曬1-2次(間隔4-6小時)。對于早產兒或皮膚敏感的寶寶,可縮短至5-10分鐘,避免過度刺激。關鍵提示:曬太陽不是時間越久越好!若寶寶出現(xiàn)皮膚發(fā)紅、出汗、哭鬧不安或體溫>37.5℃,應立即停止,移至陰涼處,用溫水擦拭身體降溫。三、曬太陽的“輔助技巧”:讓效果更好除了時間和方式,這些細節(jié)也能提升退黃效率。1.保證空腹或喂奶后1小時:促進膽紅素代謝膽紅素主要通過腸道和尿液排出??崭箷r,腸道蠕動加快,可減少膽紅素在腸道的再吸收;喂奶后1小時,胃腸道消化活躍,尿液生成增多,利于膽紅素排出。因此,建議選擇寶寶空腹(如剛醒時)或喂奶后1小時開始曬太陽。2.保持身體溫暖:避免著涼曬太陽時,寶寶可能因皮膚暴露而體溫下降??蓽蕚湟粭l薄毯子(如純棉包被),在非暴露部位(如胸口、頭部)輕輕覆蓋;若室溫較低,可打開空調保持26-28℃,或使用暖風機調節(jié)局部溫度(避免直吹寶寶)。3.結合喂養(yǎng)管理:多喂奶,促排泄膽紅素代謝需要足夠的水分支持。曬太陽期間及前后,可適當增加喂奶次數(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按需喂養(yǎng),配方奶喂養(yǎng)的可適當增加奶量),促進寶寶排尿和排便——膽紅素約10%會通過糞便排出,多排便可加速退黃。四、這些情況,別盲目曬太陽!盡管曬太陽對輕度黃疸有一定幫助,但以下情況需及時就醫(yī),避免延誤治療:1.黃疸出現(xiàn)過早(出生后24小時內)或進展過快(每日膽紅素上升>85μmol/L);2.黃疸持續(xù)時間過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或退而復現(xiàn);3.寶寶精神差(嗜睡、哭聲弱)、吃奶減少、體溫異常;4.鞏膜、四肢或手足心明顯黃染(提示膽紅素水平較高);5.家族中有蠶豆?。℅6PD缺乏癥)病史(某些藥物或光照可能誘發(fā)溶血)。五、重要提醒:曬太陽≠替代光療需要強調的是,曬太陽僅適用于輕度黃疸(血清總膽紅素<220.5μmol/L)的輔助治療,無法替代醫(yī)療光療(如藍光箱)。若醫(yī)生評估寶寶需要光療,應嚴格遵循醫(yī)囑——醫(yī)療光療的光源純度高(藍光占比>90%)、強度可控(通常>4μW/cm2/nm),且能屏蔽紫外線,安全性遠高于自然光。結語曬太陽退黃,關鍵在“科學”二字。掌握正確的方法,既能幫助寶寶安全退黃,又能避免傷害。如果家長對寶寶的黃疸情況有任何疑慮,請及時聯(lián)系兒科醫(yī)生,通過經皮膽紅素檢測或血液檢查評估膽紅素水平,必要時接受專業(yè)治療。愿每個寶寶都能健康、紅潤地長大!(本文參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及《兒科學》第10版)
——2025年最新防控策略與臨床要點一、病毒概述與流行病學新動態(tài)諾如病毒(Norovirus)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屬于杯狀病毒科,具有高傳染性、低感染劑量(僅需18個病毒顆粒即可致?。┖铜h(huán)境抵抗力強的特點。流行季節(jié):全年散發(fā),冬春季(11月至次年3月)為高發(fā)期,易在托幼機構、學校等場所引發(fā)聚集性疫情。易感人群:全年齡段普遍易感。兒童以嘔吐為主(占70%以上),成人則以腹瀉為主。2025年趨勢:當前監(jiān)測顯示,諾如病毒與流感病毒疊加流行風險升高,需警惕嬰幼兒、老人及免疫缺陷者的重癥風險。二、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要點1.典型癥狀-潛伏期短:12-48小時內突發(fā)癥狀。-三聯(lián)征:惡心/嘔吐(兒童突出)、腹瀉(水樣便,無黏液血便)、腹痛。-伴隨癥狀:低熱、頭痛、肌肉酸痛,病程通常2-3天自愈。2.重癥預警-持續(xù)嘔吐導致無法口服補液、尿量減少、眼窩凹陷、精神萎靡(提示脫水)。-血便、高熱(需排除細菌性腸炎)。3.診斷依據-糞便/肛拭子核酸檢測(金標準),結合流行病學史(接觸史或聚集發(fā)?。?。三、科學防控:家庭與機構雙管齊下(一)家庭預防核心措施1.手衛(wèi)生-六步洗手法(肥皂+流動水≥20秒),尤其餐前、便后、處理嘔吐物后。-酒精無效,推薦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處理污染表面。2.飲食安全-食物徹底煮熟(貝類需中心溫度≥90℃),生熟分開處理,避免生食。3.環(huán)境消毒-嘔吐物處理需穿戴口罩/手套,先用含氯消毒劑(5000mg/L)覆蓋30分鐘再清理,污染區(qū)域擴大至2米范圍。(二)托幼機構與學校防控重點-晨午檢制度:發(fā)現(xiàn)嘔吐/腹瀉患兒立即隔離,癥狀消失后72小時方可返校。-病例管理:聚集性疫情需報告疾控部門,暫停集體活動,加強廁所、餐具消毒。四、治療原則:對癥支持,避免誤區(qū)1.核心治療-口服補液鹽(ORS):預防脫水首選,少量多次喂服(嬰幼兒可用注射器輔助)。-不推薦止吐/止瀉藥:可能延緩病毒排出,加重病情。2.營養(yǎng)支持-嘔吐緩解后逐步恢復飲食,以少渣、低脂、高蛋白為主(如粥、面條、蘋果泥)。-避免高糖飲料、乳制品加重腹瀉。3.就醫(yī)指征-持續(xù)嘔吐/腹瀉>24小時、血便、意識模糊、尿量顯著減少。五、常見誤區(qū)與權威辟謠1.誤區(qū)1:“酒精可殺滅諾如病毒”→真相:僅含氯消毒劑有效。2.誤區(qū)2:“感染后無需隔離”→真相:患者需隔離至癥狀消失72小時,避免家庭內傳播。3.誤區(qū)3:“抗生素治療有效”→真相:諾如為病毒感染,濫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六、最新指南更新與臨床建議-2025年中國疾控中心推薦-高風險人群(早產兒、慢性病患兒)可考慮短期補充鋅劑(10-20mg/天)輔助恢復。-疫苗接種:暫無上市疫苗,研發(fā)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階段,需持續(xù)關注。結語諾如病毒感染雖多為自限性,但其高傳染性對兒童群體威脅顯著。通過科學防控、及時干預與公眾教育,可有效降低疾病負擔。兒科醫(yī)生應強化家長宣教,尤其關注手衛(wèi)生、環(huán)境消毒與脫水管理,筑牢健康防線。參考文獻:中國疾控中心《諾如病毒感染防控指南(2025)》、WHO急性胃腸炎管理建議、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臨床實踐
總訪問量 35,853次
在線服務患者 2,480位
科普文章 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