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nèi)科 做CT的頻率要根據(jù)你檢查的目的而定,是體檢?肺炎治療后復查?肺結節(jié)復查?還是腫瘤術后復查?病情不同,檢查的頻率不同。 一、病情不同,復查時間不同 體檢:進行胸部體檢,一般情況下1年一次就可以了,可以選擇低劑量的胸部CT,在滿足檢查需要的同時,可以降低輻射劑量。 肺結節(jié)復查:針對不同大小的肺結節(jié)復查時間不一樣,直徑小于5mm的微結節(jié),1年復查1次就行;5-8mm的小結節(jié)每6個月復查一次;≥8mm的結節(jié),每3個月復查一次。如果患者有原發(fā)腫瘤病史,肺上發(fā)現(xiàn)了肺結節(jié),那么要縮短復查周期,3-6個月復查。 肺炎復查:肺炎確診后治療一段時間,需要復查觀察效果,一般是在抗炎治療后7-10天復查。 外傷復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一般在2周后復查,這時候骨痂形成,觀察骨折部位對位、對線情況。 二、1年做多次肺CT對健康有影響嗎? CT是有X線輻射的,身體多次接受輻射肯定是不利的。但是目前對于常規(guī)檢查的X線輻射致癌情況,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由于病情的需要,不能怕輻射而不做檢查,這樣會耽誤治療,因小失大不值得;為了避免在檢查過程中過多的接受輻射,可以讓技師把檢查部位以外的地方,用鉛衣遮擋住,減少輻射。比如在做肺CT時,可以把腹部遮擋住。 三、哪些不建議做CT 1、孕婦、嬰幼兒:X線有致畸作用,孕婦禁止做這類檢查;兒童各項器官發(fā)育不完善,也不建議做這些檢查。 工作中經(jīng)常有給5、6歲的孩子做頭顱CT的,孩子在玩耍時不慎摔傷,父母怕有事,都想做個CT查下。但是幾乎都是正常的,只有極少數(shù)有事的,可以先觀察,如果孩子外傷的確很嚴重,那么需要及時做;一般情況下,可以觀察,當孩子有嗜睡、嘔吐情況時,在做也不遲,孩子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盡量讓孩子少接觸輻射。 2、準備備孕的年輕夫妻:一般來說如果接受了X線輻射,建議6個月后在考慮要小孩。2020年08月16日
11101
1
38
-
2020年08月04日
2367
1
17
-
張洧藍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大一院 放射科 我最近接診了幾例關于輻射劑量的咨詢。主要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1. 我做了CT或者X線檢查,這些檢查的輻射劑量是多少?怎么算我受到了多少輻射劑量? 2. 我受到的這些輻劑量超標嗎? 3. 這些檢查的輻射劑量會引起疾病嗎? 4. 我想減少輻射劑量怎么辦? 以上問題我會在文章中逐一回答,希望能夠減少大家的困惑。 1. 關于輻射劑量的計算。我們需要了解,一般常用的檢查方式有X線(包括X線攝影,胃腸透視和乳腺鉬靶等),CT(包括各種類型的CT,比如增強CT,3D-CT,CTA,CTV,HRCT等),MRI,超聲。其中X線和CT存在輻射。 檢查完成后,掃描設備會自動生成一張輻射劑量表,這張表記錄了掃描劑量,見圖。其中kV為電壓,mAs為電流,CTDIvol與電壓電流呈正相關,DLP=CTDIvol*掃描長度(cm) 掃描長度與患者身高相關。 而我們最最關注的是有效輻射劑量ED。 ED=DLP*w w為權重因子,不同部位的w值不同。以圖片為例,這是一個肺CT平掃檢查,胸部的w值為0.0145。那么該患者的ED=352.5*0.0145=5.11125 2. 關于輻射劑量的上限,普通成年人的平均年輻射劑量上限為5mSv,如果連續(xù)5年均未超過1mSv,則接下來那一年可以超過5mSv。 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如果選擇做CT檢查基本都會超標。那么這就涉及到第3,4個問題。我之后會展開講一下。2020年07月24日
7339
0
4
-
王穎軼主任醫(yī)師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腫瘤內(nèi)科 影像學是目前疾病診斷和疾病復查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目前大家對于健康問題越來越關注,影像學的輻射問題也成了大家熱衷討論的話題。PET/CT是對腫瘤進行診斷、鑒別腫瘤有無復發(fā)、對腫瘤進行分期,尋找腫瘤原發(fā)和轉移灶的臨床的手段,很多人覺得PET/CT輻射量很大,所以在醫(yī)生建議后能躲避則躲避。那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或者PET/CT是否真的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損傷呢?PET/CT的原理PET/CT和CT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實際上,簡單來說就是 PET/CT就是在CT的基礎上復合了PET,但這里面的復合并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特殊的相互融合。PET和CT各自有什么“職能”呢? PET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中文全稱為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是需要向人體注入顯像劑的,臨床上最常用的顯像劑是18F標的葡萄糖(18F-FDG)有代謝活性的位置就會顯像。簡單說來就是利用腫瘤愛吃糖,當顯像劑(一種葡萄糖類似物)注入到體內(nèi)后,腫瘤細胞會“拼命”攝取顯像劑,吸收后即可顯像,進而可以找到病灶。而CT是醫(yī)學影像層面,通過CT我們可以看到病變的結構。舉個例子來說,拿炒熟的紅豆(沒有活性)和未經(jīng)處理的紅豆(有活性)來代替體內(nèi)的病灶,當我們選用CT去觀察兩個病灶時,其實在外觀與結構是沒有區(qū)別的,但如果使用PET/CT就可以很好的區(qū)分兩者,因為兩者一個因高溫已經(jīng)不活躍了,而生豆則還是活躍分子。所以當復合體“PET/CT”出現(xiàn),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病灶的位置結構還能看到病灶詳盡的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一次顯像即可同時獲得病灶的精準位置又可以知道病灶的惡性程度。PET/CT輻射量有多少呢?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來源于之前所說的PET顯像劑(18F-FDG),另一部分來源于全身低劑量CT。PET顯像劑所造成的輻射與所使用的顯像劑劑量相關。一般來說,隨著患者體重的增加,我們會使用更大量的顯像劑(18F-FDG)以保證圖像質(zhì)量。對于一個70kg體重的患者來說,18F-FDG所帶來的輻射劑量在7mSv(mSv為衡量輻射劑量的一種單位)左右。對于CT部分,PET/CT中的CT僅作為解剖學定位和衰減矯正使用,一般使用全身低劑量CT,輻射劑量在4-5mSv左右。綜上,一次PET/CT檢查輻射攝取量大約為11-12 mSv(隨著患者體重增加,輻射劑量會有小幅增加,一般不會超過15mSv)。那我們該如何去衡量這個輻射劑量呢?其實,我們?nèi)粘I钪兴幍目臻g里本來就存在很多來自宇宙的輻射。對一般日常不接觸輻射性物質(zhì)的人來說,每年的正常因環(huán)境本底輻射攝取量是每年大概約3毫西弗。什么是本底輻射呢?本地輻射指人類生活環(huán)境本來存在的輻射,主要包括宇宙射線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發(fā)出的射線。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受到天然本底輻射,不同地區(qū)、不同居住條件下的居民,所接受的天然本底輻射的劑量水平是有很大差異的。各類檢查的輻射量輻射到底會不會帶來危害呢?輻射所帶來的影響其實很復雜,對于大劑量輻射(比如說原子彈爆炸),那肯定是有危害的。但是在低劑量輻射(100mGy以下,絕大部分醫(yī)學影像技術都在這一范圍內(nèi))條件下,輻射到底是能危害人的身體健康還是能保護身體健康,目前在科學界仍沒有定論。但不管是有害還是有利,我們都需要平淡視之。對于醫(yī)生和患者來說,在病情需要PET/CT檢查時不必因為害怕檢查的“輻射風險”而耽誤及時的診療,也不能因為“低劑量輻射無害”而讓患者做不必要的檢查。如何有效的降低PET/CT的輻射量(從患者角度)對于PET/CT中的PET部分,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降低其所帶來的輻射的。PET部分所帶來的輻射劑量是由顯像劑18F-FDG所造成的,其在進入人體之后會迅速經(jīng)過腎臟/尿液排出,有效半衰期在90分鐘左右(最慢不會超過物理半衰期110分鐘)。因此,通過大量飲水大量排尿,我們可以幫助身體加速排出顯像劑,從而達到降低輻射劑量的目的。一般我們認為10個半衰期(15-20小時)之后由這類輻射所帶來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保護其他人。嬰幼兒和孕婦對射線較敏感,一般在檢查24小時之內(nèi)盡量避免近距離結束,保持2米以上距離。對于成年人影響很小,無需刻意防護。結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在不同時刻攝取輻射,比如坐飛機20小時的劑量0.1mSv;每天吸20支煙,一年的劑量0.5-2mSv。所以對待影像學檢查所帶來的輻射,我們也不要存在過度的恐懼;而是應當依據(jù)合適的檢查,進行科學防護。2020年07月22日
13910
0
18
-
2020年07月17日
2801
0
0
-
郝迎春主任醫(yī)師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 骨科 各種影像檢查輻射到底有多強?一表總結 臨床中,常會遇到患者在影像檢查前問醫(yī)生,是否有輻射,有多大的輻射呢? 下表為 ACR、RSNA 等組織聯(lián)合制定的常見影像學檢查平均輻射劑量的參考值,或許可以為你更好的回答患者的問題提供借鑒。 表格解析 自然界中存在著低量的背景輻射,每個人每年大約都會有 3 mSv 的背景輻射吸收量,稱之為本底輻射量,常作為參照指標。 也就是說,做一次頭顱 CT 接受到的輻射,相當于 8 個月的背景輻射。 輻射是電磁波的俗稱,它無處不在,可分為電離輻射(穿透力強,達到一定量時可直接打斷生物大分子的化學鍵,可能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傷)和非電離輻射(一般不會對生物體造成損傷)。 在醫(yī)院的常規(guī)檢查中,B 超、磁共振,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而 X 線、 CT 及核醫(yī)學檢查,則會產(chǎn)生電離輻射。 常規(guī) X 攝片的輻射劑量相當?shù)?,可以認為完全安全。CT 檢查承受的輻射劑量較高,甚至可能達到 10 mSv 以上的風險劑量。 但是,和其他治療、檢查手段的選擇一樣,做 CT 檢查,也是權衡利弊后做出的選擇。往往是懷疑患者有某些疾病疾病,且沒有其他替代檢查手段時,才會采用。 與其他已經(jīng)明確的致癌因素相比(如吸煙),醫(yī)療輻射有害的風險極低。2020年07月07日
2014
0
0
-
2020年06月30日
1093
0
0
-
2020年06月04日
1016
0
0
-
2020年06月04日
2161
0
0
-
戰(zhàn)海峰主治醫(yī)師 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 婦科 原創(chuàng) 段濤 段濤大夫 今天 自從新冠疫情以來,很多孕婦,無論是孕早期還是孕中期和孕晚期,都不得不做胸部CT,雖然醫(yī)生說沒事,但是不少人還是有很多的擔心。 為了讓大家放心,我再次把CT的輻射劑量和出生缺陷的關系拿出來和大家討論分享。 無論是拍攝X光片還是做CT,都是會有輻射的,即使是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當中,也會有少量的背景輻射。 但是有輻射不一定會給胎兒帶來不良影響,放射線是否會影響胎兒取決于以下兩點。 首先是放射暴露的時間窗 人類胚胎器官分化發(fā)育最敏感的階段為停經(jīng)的第5-11周,如果在這個最敏感階段暴露于不良因素,最容易導致出生缺陷的發(fā)生。 在此之前,它還只是一個受精卵,是一個細胞團,還沒有組織器官的分化和發(fā)育,即使暴露于不良因素,帶來的是“全或無”的影響: 如果有影響,胚胎就停止發(fā)育; 如果沒影響,就不會增加出生缺陷的發(fā)生率。 在停經(jīng)12周之后,多數(shù)重要組織器官已經(jīng)分化形成雛形,以后主要是組織器官的繼續(xù)長大,這個階段是外界不良因素致畸的低敏感期。 到了孕晚期就進入非敏感期,不良因素的暴露一般不會引起出生缺陷,即使引起出生缺陷,也往往比較輕。 暴露的累積劑量 偶爾少量的放射線暴露一般不會增加出生缺陷的發(fā)生概率,要看暴露的持續(xù)時間長度、暴露的水平來計算暴露的總累積劑量。 對于早孕期(停經(jīng)5-11周)宮內(nèi)胚胎來講,只有當累積的放射劑量達到5-10Rad這個閾值的時候,才會增加出生缺陷的發(fā)生率。 一般的X光拍片對宮內(nèi)胎兒的輻射劑量大約是0.1Rad,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你站在那里不動,一直拍攝X光片50次以上,才有可能導致出生缺陷的發(fā)生率明顯上升。 做一次正對子宮的的腹部盆腔CT,累積的放射劑量大約為1-2Rad,仍未達到明顯增加出生缺陷的閾值劑量。 在新冠疫情期間,要求做的是胸部CT,對胎兒累積的放射劑量大約只有腹部CT的不超過1/10,所以理論上是不會對胚胎和胎兒產(chǎn)生不良影響,大家不必過于擔心。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希望,如果沒有絕對的必要,不建議孕婦做放射檢查。2020年06月01日
2187
0
2
放射診斷相關科普號

傅少梅醫(yī)生的科普號
傅少梅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
乳腺外科
4553粉絲87.5萬閱讀

楊清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楊清明 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腫瘤內(nèi)科
3642粉絲5萬閱讀

鄢陽醫(yī)生的科普號
鄢陽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泌尿外科
1507粉絲24.5萬閱讀